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我在新疆的成长足迹

2023年04月14日 10:24:34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张逢炽 编辑 王秀华

  1966年6月,我于平中(初中)毕业,刚满16岁。当时,全国正酝酿着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

  我家在县城南门,属第三居民区。一天,居民区主任黄方来到我们家,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来温州地区招兵,动员我报名。我考虑可以提前就业,还能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因此很快报名。至10月下旬,温州地区1000多名支疆青年从温州乘坐海轮到上海,然后转乘火车,奔向祖国西北边陲乌鲁木齐。温州地区大多数青年被分到南北疆各农业师。平阳200名青年幸运地留在了乌鲁木齐,其中有分到乌拉泊化肥厂的,有分到天山汽车厂的,大部分被分到了工交部通用机械厂。

  通用机械厂是生产汽车配件的工厂,有金工一车间、金工二车间、综合车间、铸造车间、锻压车间及其他辅助车间。我与20位伙伴被分到综合车间。综合车间生产的品类众多,因此对车工、钳工、铣工、磨工、刨工等工种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因我不够18周岁,享受童工学徒待遇,每月工资31元8角2分。而正式学徒工待遇是35元3角6分。每月的主食定量为20公斤,粗粮(包谷)60%,细粮(白面)40%,清油5两。每月工资扣除20元,由车间管理员给我们发饭菜票。40%的细粮票上,有几张印着米字的,可以买大米饭,大约一个星期可以吃上一顿米饭,其余时间只能吃窝窝头、发糕与馒头。男生根本不够吃,常用菜票与女生换粗粮票,才能吃饱。

  我们的单身宿舍在山坡后面的一片平房中,是由土块、木头、油毛毡等修建而成,夏天屋里凉爽,冬天要架炉子烧火墙取暖,有专职老工人为我们服务。取暖时间由每年十月中旬至来年的四月初。宿舍到车间是一条土路。晴天还好走,一下雨就变得泥泞,必须穿高腰雨鞋才能行走,有时刮大风还能把人刮到沟里去。

  我和杨步印被分到综合车间车工组一班,林声震和李量函二班,王仲安和余式兴三班。我们呈三班倒运行(早、中、夜)。我的师傅叫王思钦,山东人,与人为善、幽默可亲、技术高超。我们相处亲如兄弟,他是我的良师益友。每间宿舍(平房)最多住5人。车间技术员刘建威与我同宿舍,是从西安交大分配来的大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知识非常精通。我有什么疑难问题请教他,他都能解答。这使我学到了不少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上班有师傅手把手教实践操作,下班有刘老师指导我机械理论,我这个门外汉一步步成熟起来。一年左右,我们6个人都出师了。出师后,我们先干简单的活,逐渐的,复杂的活也能拿下。我们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车工操作工人。

  一天,金工二车间委托我们车间加工一个高难度的工件——双头丝杆。在加工过程中,金工二车间派何经料(我的平阳伙伴)来查看加工进度,当看到是我在加工这个零件时,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后来在技校的工作中,实习厂对外有一个高难度的双头丝杆与螺母的配套加工任务。实习厂一位车工技师因报酬问题拒绝加工,并扬言全校除他没人能拿得下这个活。厂长私下找我帮忙,我爽快地答应了。利用业余时间,我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批活。

  车工工作八九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其间,中央号召备战备荒为人民,要深挖洞,广积粮。我们在机械厂前的公路底下挖地道。地道深度为10米以下,与周围厂矿企业所挖的地道连成一片,形成了乌鲁木齐地下地道网络。厂里的民兵连定期进行武装训练,队列训练,打靶、高炮射击训练。经考核,个人成绩与团体成绩都很令人满意。我还去南山挖了几个月的青年渠,获得了“青年突击手”称号。

  1975年,全国厂矿企业与高校联合创办“7.21”工人大学。我有幸入选,成为通用机械厂第一届“7.21”工大学员,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两年。课程都是与机械行业密切相关的机械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制图、金属工艺、液压、工程力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来授课的有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新疆农学院的老师和教授。由于学员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先补习了高中的解析几何课程。因为我是单身汉,初中底子比较扎实,再加上如饥如渴、日以继夜地学习,所以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学习难关。毕业时进行的机械设计考试,我完成了毕业设计课题,有装配图和完整的零件图。通过答辩,拿到毕业证后,我返回了原车间,从事技术员工作。“7.21”工大毕业后,我的理论知识有了一个较大的进步。从此,我由工人编制转为干部编制,从事机械制造工作。

  1979年,全国厂办技工学校遍地开花。我厂根据上级批示也开始筹建技工学校。工大学友徐克新担任筹建工作,我也被调到筹建组。我为购买教材、教具等忙得不亦乐乎。学生报到时,当时的通用机械厂已改名为第三汽车配件厂,校名定为三配厂技工班。我们招收了两个钳工班,每班40人。我担任机械制图的任课教员,还负责库房管理,平时值班负责学生的晚自习和宿舍管理。一开始,技工班实行兵团的军事化管理,每天早上由值班老师带领跑操,下课后排队去食堂就餐,后来按照普通高中学校办学办法进行操作。

  入校的学生大多都是16岁,与我入疆时的年龄相同。我当时比他们就大十几岁。虽然没受过师范学校的培训教育,但我自觉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教育、引导他们。担任机械制图任课教员期间,我由浅入深,为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布置了许多习题集之外的补图与补缺线的作业。在绘图作业课上,我要求学生先打底稿再描深,所打底稿要求越浅越好,经老师检查正确后方能描深。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批学生大有青出于蓝的趋势。厂技术科在科技改造中缺少绘图人员,来技工班求援,我派出的8名尖子生均获得好评。毕业前夕,自治区机械行业举办全疆技工班大比武,获前20名者,毕业时可以增一级工资。三汽配技工班可报6个名额。我们从优取前6名参加比赛。经过强化训练,这6个人都获得了名次。毕业时,在全国技工学校统考中,我们也得到了较好的名次。

  第一届技工班毕业后,1981年底,机械厅所属的农机厂、三配厂、十月厂、轴承厂,四家技工班合并为新疆机械电子技工学校,在乌市北京北路鸟枪换炮,前后修建了不少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及实习厂。巅峰时在校学生人数有三四千。我转为技工学校教员,教授机械制图、车工工艺、工程力学等课程,还担任了三届班主任。学校为培养我,让我参加成人高考。被录取后,我带薪到江苏工学院学习进修两年,进修完成后回技工学校继续从事教学工作。

  忙忙碌碌,转眼一辈子。我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并转入干部行列,其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先进教师,加入党组织。虽然一路上艰辛坎坷,但我自始至终无怨无悔、不忘初心。

网络编辑:张超霞

我在新疆的成长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