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知青里的企业家

2022年10月28日 13:08:09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张中达 编辑 王秀华

  1950年,叶文贵出生于原平阳县金乡区金乡镇银匠世家。少年时,他父亲在上海开银铺,后在上海自行车三厂工作,家境优越。1969年,19岁的叶文贵和我们一起,在黑龙江七台河市一个只有50户人家的山村插队。

  我与文贵是“四友”。一是学友。我和他从幼儿园至初中毕业都是同学。他从小就不拘一格,顽皮、独特。古历七月三十说是地藏王生日,金乡有插地香的风俗。初中一年级那天晚自修前,文贵在学校广场上插满了香烛。全校师生惊叹不已,校长认为他搞迷信活动,给他记大过一次、留级一年的处分,所以他比我低了一年级。二是盟友。上世纪60年代,温州一带的青少年有结拜“盟兄弟”的习俗。我们盟兄九人中,与文贵同龄的有七人,属虎,其中,赴七台河的有六人。三是拳友。我与文贵同年习武,师从百岁拳师王魁存及张仁许老师,属南拳金乡刚柔拳派的四十二“豹师兄弟”。四是同在七台河插队落户的知青,算是“战友”。

  插队前,文贵在金乡已是略有名气的电器修理师傅了,各种电器包括晶体管收音机等,他都能修,收入可观。当时,他并不想去黑龙江。我们一起去七台河时,他没有随同。之后,他作为符合条件且非去支边不可的知青,被混编在桦南知青的名册中,转到七台河东方红公社龙湖五队。

  1966年至1969年,我们有学木匠的、学中医的、做生意的。文贵只专心地装配和调试无线电晶体管收音机,学习修理电动机、变压器。当时,金乡仅有一个小型火力发电厂,18时至20时供老百姓(每户一灯)照明。修理电器设备时离不开电,所以他养成了夜间工作、早上不起的习惯。插队的知青中,最缺的就是电工了,有了他真是如虎添翼。因为“夜猫子”的习惯,他难以适应大家的作息时间,所以花了20元,买了一间仅25平方米的独立的茅草屋。草屋长5米、宽5米,中间有一面墙,将草屋分成两小间,里间是小火炕,外边有灶房,墙壁和顶棚都糊上了两层旧报纸。草屋虽小,却相当暖和。文贵在草屋的小炕上“设宴”,和五六位哥们在煤油灯下兴高采烈地吃喝了一顿。

  阿文(袁法文)和文贵是金乡第八巷的邻居。文贵到五队后,便与阿文到七台河市里逛了三天。他俩在市生产资料公司得知,当时所有物资都是按计划调拨,而温州特产,如虾干、茶叶等,对七台河来说就是稀缺物资。他俩把随身带去的茶叶交到生资公司检测,得到的回复是:该茶叶属三级旗枪,每公斤18至24元,而家乡的茶业每公斤不到2元。于是,阿文戴上狗皮帽,装扮成东北生资采购员,文贵以温州知青身份到七台河市各知青点挨个收购茶叶。当年,为了防止孩子们水土不服,家长们准备了泥鳅干、茶叶等特产,尤其是茶叶,每人至少带两三公斤。实际上知青们没有饮茶的习惯,放着怕发霉,弃之又可惜。他俩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收购,再以每公斤2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他们赚了不少。文贵花了300多元买了一只进口欧米茄手表。那时娶个老婆只要100多元。

  因为知青的到来,市里特别调拨了一台变压器,给我们村装电灯。变压器是由上级委派的工程队负责安装的。那时村里没有电工,生产队长把变压器输出线的安装任务交由知青完成,文贵负责技术指导。我们装好外线装内线,住家一间一灯。半个月后,变压器和线路安装完毕,可推上电闸时,全村没有一只电灯发光。生产队长急得满头大汗。有的乡亲认为电灯不亮是因为我们这班“小浙头”接错了线,但文贵心里有数,变压器杆上的第一只照明灯没有亮,说明输出线没电,问题就出在变压器上。要修好变压器就得送到市里,来回路费300多元。变压器内芯一拉开,手续费还要700多元,生产队哪有那么多钱啊!文贵对队长说:“这台变压器我们负责修理,保证十天内亮灯。为了让大家看得起我们,以前请师傅们吃的豆腐和肉,修理期间我们也要享受。”队长答应了。第二天,文贵让队长找了几个年轻力壮的社员。大家用木头和绳子把变压器铁芯吊了起来。经过认真检查,文贵发现滴着油的铁芯上裸露着断了头的焊点,应该是变压器运输时摇断了线头。因为没电,电烙铁用不上,文贵只能用炭炉烧紫铜的土办法来焊接。变压器总算修好了。当队长推上电闸,全村灯火通明时,我们无比自豪。

  参加生产队劳动是很艰苦的,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夏天,我们头顶烈日,在望不到终点的苞米地里铲地;冬天,我们扛着90公斤的黄豆到生产队仓库。为了发挥优势,女知青把村里自产的亚麻编成200条左右麻袋,用来装农作物。村里除了养猪,家家户户还养鸡、鸭、鹅。乡亲们依靠出售禽蛋维持生活开支。鸡仔价格高、销量好,但依靠老母鸡“抱窝”繁殖数量有限。一些老太太就把蛋放在腰带中,把腰带围在身上,用体温“孵”小鸡。有的在热炕头铺棉絮,把蛋放在棉絮内,每隔一二小时翻一次。过了20多天,鸡仔就把蛋壳啄开,伸出头来了。由于炕温不稳定,鸡仔的成活率很低。文贵就想出了“抱窝计划”。用木板制成大木箱,隔成多层,每层放几只大灯泡,用恒温器控制灯泡开关。虽然因为一次停电,导致幼禽全部“胎死壳中”,但文贵没有灰心,终于用恒温方法孵出了很多小鸡仔,改善了知青们的生活。

  当年在东北农村,取暖的材料就是山上的木材。每年冬天,生产队组织社员到就近山上的指定地点采伐。温州木材奇缺,而在我们村,每户人家全年木柴储有3立方米左右。七台河特区是新建的优质煤矿基地,工人使用的锹把每支5元,是从湖南采购的。我们9名男知青从温州购置了木旋床。文贵与市生资公司签订了合同——生产队以每支0.8元的价格供应丁字型锹把(长0.8米)。我们9人每天上缴2元,不再参加生产队劳动。生产队按每天2元的标准给我们记村里劳动力的最高分(16分)。从1970年5月开始到次年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这9名年仅20岁的知青生产锹把5万多支,产值4万多元,平均每人每月产值为370元。我们全年上缴村里5000多元,而生产队10工分的分红是2毛3分。后来由于林业局的干预,锹把生产没有继续下去。

  1972年,我招工到了七台河矿务局。文贵还在龙湖队里,后来由于特长被招到七台河市五金公司工作。1975年,文贵被调回文成县五金公司,一年后脱岗回金乡。回乡之后,他先后创办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办一个火一个。1984年5月,他被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并成为首届浙江省家庭工业协会会长唯一候选人。198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温州考察,参观了文贵的厂子后,连连称他是“新型的企业家”。1987年全国评选100名优秀农民企业家,浙江省三名:杭州鲁冠球、宁波步鑫生、温州叶文贵。1986年末,《温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农民企业家的气魄》,还配发了一篇长达2000字的评论(《希望涌现更多叶文贵式人物》,后被《人民日报》全文转载),署名竟是时任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才。1986年冬,在董朝才的安排下,文贵到中央党校为各省市体改委主任研修班开讲座,宣讲温州的股份制模式。回温州后,经市人民银行批准,文贵发行了金乡包装材料厂1000元面额的股票。

  1988年,已成为千万富翁的叶文贵,一心一意做起了“电动轿车梦”。1989年秋,叶文贵造出第一辆玻璃钢车身四轮四座的电动车,并在试车时获得了成功——该车充一夜电后可跑200多公里。该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但当时沿途没有充电站,还不能商品化。为了解决这些技术上的难题,叶文贵大量投入资金。1990年底,装了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车成功上路,这是中国第一辆混合动力车。1994年夏,文贵自己开发的40马力发动机的混合动力轿车上路,最高时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能跑200公里。当时,那是全球充电跑最远的混合动力车,文贵拥有全部知识产权。他将多年积累的1500余万元全部投进了电动车开发。因为当时电动车还没商品化,也因为财力所限,他不得不于1995年中止项目。

  2017年3月13日,“温州模式”早期标志性人物、曾经的“温州第一能人”叶文贵因病去世,享年68岁,但他永远是时代的英雄。

网络编辑:雷鹏

知青里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