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吃饱饭和吃文化

2022年10月09日 12:29:44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郑小同 编辑 王秀华

  (一)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圣人为腹不为目”,从前人们对吃的要求并不高,能填饱肚子就行。那时,坊间流传一些与“吃饭”相关的话,“靠手艺混口饭吃”是民间工匠的自谦,“靠笔头吃饭”是老百姓对文人的崇敬,而平头百姓则自称“贩夫走卒靠生计糊口”。

  记得我小学时的命题作文《我的爸爸》里也写到吃饭:旧社会我爷爷去世早,家里很穷,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吃了上顿没下顿,爸爸小学没毕业就去当学徒,云云。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买粮食制品需要粮票。一次,父亲带着我们兄弟俩在鳌江十字街口酒家买了两个拳头糢糍。我们一人分得一个,别提有多高兴了。那可是小学阶段唯一一次“奢侈消费”。那时候,就算学校组织春游、秋游,我们带的也是自家拿大米在石磨里磨成粉做的糢糍。

  到了1960年前后,全国城乡大办食堂,每个人的粮食按定量核发,小学生12.5公斤,中学生14公斤。大家从食堂打了饭,边走边咬不用菜,到了家里已吃了一半多。这样的供应量对于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是不够的。接下来,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在食堂墙壁上可以看到一些宣传画,内容是“瓜菜代”,是说用瓜果、菜蔬替代粮食,要求大家克服困难,渡过难关。

  1966年底,我们8名同学步行到达金华,去汽车站提取行李时,在车站门口看到一个小摊贩在卖煮熟的鸡头。我们每人大概用3分钱买了3个鸡头,吃得津津有味。到达杭州后,我在一家面馆吃了一碗最便宜的“阳春面”,餐毕仍回味无穷。

  (二)

  建党百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不再为如何吃饱饭而发愁了。老百姓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饮食行业在提高食材质量的同时,更注重与文化“联袂”。老百姓在品味佳肴的同时,享受美食文化带来的乐趣。

  昆阳镇白石街的“鳌江三角包”早餐店在包装纸袋上印了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一首七绝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个用于包装肉包、菜包、五香包的袋子,在消费者吃早餐的时光里分享了诗歌的美妙。

  蛋炒饭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会做的,但是解放街“外婆家蛋炒饭”在门面上打出宣传语,“我们做的不仅是小吃,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把蛋炒饭上升到文化层面。城隍路的“阿婆家猪脏粉”除了广告,窗户玻璃上还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碗粉来一碗面”,硬生生的就有了一丝丝的诗意,让人不由得生出吃一碗的欲望。

  青年人如何消费?解放街“九府羊·鲜羊火锅”的宣传广告:“我们只认供有身份证的内蒙古正宗羊肉;不是我戒不了酒,而是我忘不了朋友。”亲爱的朋友,为了友情,我们到“九府羊”涮一把内蒙古正宗羊肉吧!

  国际足联秘书长瓦尔克说过:“喝酒、看球是世界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足球世界杯期间,我们可以去汇水河路的“悠游酒吧”,它的广告语是专门为青年人设计的:“一个可以让你找回青春回忆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享受轻奢、优雅、音乐、浪漫、惬意,可以和世界足球传奇人物欧文、卡恩、克洛泽、罗西零距离接触,可以边喝啤酒边看梅西上演“帽子戏法”。

  (三)

  我县最有文化韵味的小吃店非“钱承恩馄饨店”莫属。该店位于县城汇水河路龙河菜市场旁边,如今是第二代传人钱月顺在掌勺。

  日前,笔者来到该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悬挂于门楣上的文化学者张声和先生所书的“中华名小吃”横额;在店内可以看到龙港徐诗容老师题写的“钱承恩馄饨店”;左边墙壁上张贴着从1984年至2003年《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侨乡报》等有关“钱承恩馄饨店”的报道。钱月顺告诉我,当年店里边还每天播放平阳文化人亲临该店时的盛况。

  店内柱子上挂着书法家张鹏翼先生的书法作品,还有两幅“平阳三苏之一”苏渊雷先生自撰并书写的书法作品,其中一幅作于1987年。其时,苏先生在平阳过80岁大寿。钱承恩师傅煮了10碗馄饨送给他。苏先生甚是高兴,当场书写了一首诗作送给他:“箍桶卖浆直道存,谁知身是旧王孙。一笑山城添故实,馄饨十碗寿诗尊。”苏先生把他誉为“吴越钱王之后裔”,成就了一段“苏渊雷先生题诗换馄饨”的文坛佳话。

  2019年4月间,温州书法界学者陈胜武老师等在平阳县城参加文艺活动,事后去该店品尝馄饨时见到店内墙壁上两首苏渊雷先生题诗手迹,询知详情,甚为感慨,不久送诗作书法给钱月顺。诗曰:“纯朴全无清贵痕,溯源本是旧王孙。至今犹见东家后,每每逢人说厚恩。”

网络编辑:张超霞

吃饱饭和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