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平阳双城记

2022年09月30日 13:08:41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陈宜 编辑 王秀华

  今天,我们常常将“城”和“市”合在一起用,但是古时候,这两个字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给学生讲“城”和“市”这两个字的字源字意时,我结合平阳和鳌江的历史与由来作了说明。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是由那一重重的“墙”和一道道的“门”构成的。这些城墙和城门越高大越多,这座城市的地位和规格也就越高。像上海这样没有什么像样城墙、城门的城市,就不能叫“城”,也许只能叫“市”。北京不但城墙高大,而且城门诸多,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人们就习惯称之为“北京城”。

  “城”的规划建造很讲究,讲究依山傍水随势而建,讲究东南西北四至对称。傍水是为了生活用水,建造城池的时候自然要尽量临近大江大河。如果把山包在城市里面,则可以在遭到进攻的时候登高远眺,观察敌情。没有战争的时期,可以作为望火楼之类的建筑,保护城市安全。

  晋武帝太康四年,平阳开始设县,县城始设仙口,后因海潮侵袭,迁址昆山脚下,位于仙坛山与九凰山之间的山麓洪积扇上,呈西北-东南向的长卵形。当时城垣“周1里,高1.2丈,厚8尺”,城区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虽然当时平阳县城的规模极小,但它是温州最早修建城墙的一个行政中心。

  明洪武年间,平阳大规模重筑重修城垣。城垣“周632丈,高1.6丈,面宽9尺,基宽1.3丈,敌台6座,堞580口,城区南北长258丈,东西宽100丈”。这次重修城门4座,东门称挹仙门,通仙坛寺(今老平师旧址);南门称通济门,通坡南;西门称登瀛门,通沙岗;北门称迎恩门,通瑞安。外郭通福门位于岭门的关隘之上,它的城门和城楼至今保存完好,是平阳古城的象征。此外,平阳还加挖濠河,这些濠河的遗址大部分保留至今。明清时代,白石河是平阳城内东西向的主要河道,河畔有白石河街,解放初填塞后,白石河街扩建为白石街。现今很多地名仍可见当时城区规划的痕迹,如白石街、东门街、县前头(今县前街)、雅河路、司后街(今城隍路)等。

  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军事性质的城堡。它代表的是等级、封闭、扩张,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市”代表的是自由、开放、平等。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

  作为“城”之附庸和派生物的“市”,是一种临时性的场所。上古的商业,并非经常性的行为,或三日一市,或五日一市。这时,四方乡民纷纷赶来交易,交易的场所就成为“市”。交易一结束,这个地方也就什么都不是。直到现在,我国许多乡镇还保留着这种习俗,叫做“赶集”,但后来,贸易成了经常性的行为,也有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临时性的“集”就变成了常规性的“市”。

  鳌江作为“市”的典型,虽然从一开就不是某个“城”里的集市区域,但她从诞生之日起就跟市集贸易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外的贸易。鳌江地处浙江八大水系之一的鳌江入海口,唐代大中年间设有军事镇戍——江口镇,主要承担对外交流和军事功能。宋元两代,因海外贸易不断扩大,鳌江沿海一带海上和内河运输业、造船业已十分发达。明初设江口城,户部所属杭州北新钞关在平阳江口(在今鳌江)设分钞关,征收船税,后江口分钞关开始兼管商税和海外贸易。

  康熙年间,浙海关署(在今宁波市)在平阳设立分口(在今鳌江镇),负责管理鳌江港往来贸易船舶。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鳌江港作为清朝浙海关的子口之一,设有(平阳)分口,征收进出货商税等。

  民国13年,宁波籍沪商委托鳌江巨贾“王广源”开办四明公所(暨宁波栈),开辟鳌江—上海海上航线,并建设码头,从此海轮北通大连、营口、青岛、上海,南下福州、台湾、汕头、香港等沿海港口。同时,鳌江镇上设立电报、邮政、电话局,并兴办金融事业,吸引了平阳及闽东北地区及沪、甬商人纷至踏来。民国22年,携渔业与船运之便,鳌江正式建镇,成为浙南闽东北地区近现代第一个以经济贸易港口立镇的新型市镇,被誉称“瓯闽小上海”“中国古鳌头”。

  鳌江在近代尤其民国以来的崛起,本质上是其地缘优势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变现。当时,在中国广泛的沿海地区首次被卷入全球市场化的过程中,鳌江扮演了其窗口和桥梁的角色,使其一举发展成为浙南繁华的现代市镇。如今,平阳很多历史建筑已经被损毁,徒留几个地名,如栈前街、灵溪埠,让人怀想当年的繁庶。

  昆阳与鳌江,平阳双城,一座是千年古城,典型的“城”,一座是百年商埠,典型的“市”。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交易时时发生,已然“城”“市”不分。老城纷纷拆除城墙城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市镇也会形成诸多“商业城”。

网络编辑:雷鹏

平阳双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