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故里新颜瓦窑头

2022年09月16日 09:54:29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郑长埠 编辑 王秀华

  位于水头镇南湖社区湖北村(今同兴村)的瓦窑头,是一个小村落。它背靠凤髻山,面朝田园,西邻汤家岭,东连章唐厝。引自雁山的渠水淌过村中,清澈见底。横卧村前的57省道复线自东向西穿越隧道,直达南雁荡山景区。

  瓦窑头有一座通向水头镇的汤家岭,高数十米,岭头有一条近百米长的小街,历来是南湖通往水头的唯一通道。街上住十来户人家,开着打铁铺、糕饼店等,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小街上还立着一座高大威严的圣旨牌坊。1987年《郑氏宗谱》载:“福建省龙岩市龙门镇赤水村郑氏宗亲,于明万历(1573)年间,自闽赤水徙浙江平阳南湖,迨今二十五世。”

  据传,郑公士洪,康熙丙寅年(1686)生,乾隆已酉年(1789)卒,寿高104岁。乾隆皇帝亲下“圣旨”,封其“百岁公”,钦赐建“圣旨牌坊”于汤家岭头。上世纪70年代,修建南湖至水头公路,汤家岭遭劈山降坡,小街搬迁,牌坊被拆,“圣旨”石牌遭废弃。2003年,太公后世众贤捐资,重建“圣旨牌坊”于本村郑氏祠堂路口。重建的“圣旨牌坊”除了原有的“圣旨”石牌外,还有几块原牌坊的石刻,可见“大清乾隆二十四年”和“大清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己酉桂月吉旦”以及“温州府平阳县正堂朱”等字样。

  2011年12月,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湖北村郑氏民居(清代)被列入登录点名录。

  瓦窑头处于平阳西部革命老根据地。1949年2月,瓦窑头人郑德存(小学教师,曾秘密担任民兵大队长)因叛徒出卖被诱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严守秘密,在家属的巧妙配合下,保全了36名地下组织成员的名单,自己却遭到杀害,年仅26岁。他的名字和事迹被载入《平阳县志》《平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2009年4月,村民自发组织的“纪念郑德存烈士牺牲60周年活动”在瓦窑头隆重举行。中共平阳县委、县政府领导专程来到村里慰问烈士亲属,祭扫烈士墓。4月4日纪念大会召开之时,平阳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南湖乡党委、乡政府和平阳第二职业学校、南湖中心小学领导及学生等300多人出席。

  新中国成立后,瓦窑头的面貌不断得到改变。1967年,北港引水工程建成,随之建造的汤家岭水电站系全县12个小水电站之一,装机容量110千瓦。从此,家家安装了电灯,结束了延续千年的“煤油灯”时代。上世纪70年代,从乡政府穿过汤家岭通往水头镇的公路修成,结束了村民步行去水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村民集资建造贯通全村的机耕路,直达每户人家,徒步出门的历史也宣告结束。

  2008年,瓦窑头村民集资建成湖北村文体活动中心。该活动中心位于南湖北山瓦窑头凤髻山脚,是一个集文化学习、老人活动、体育锻炼、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我应约于2009年春为该活动中心写了一篇碑记,并捐赠石碑,刻上“离乡入伍,落户申城,时盼故里换新颜。欣闻湖北村文体活动中心落成,兴奋不已,草就拙文,谨立此碑,以志铭记”。

  2009年11月30日,我邀请时任平阳县文化局局长王小川到湖北村文体活动中心参观。时值上海市越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赵志刚到水头演出。我们与赵志刚老师及越剧院的朋友们共同参观了文体活动中心。双方热情交谈,并合影留念。

  时隔一年,村民郑长丛等人发起建造凤冠亭环山路,并在山顶建一座凉亭。不久,族人郑德道打电话到我上海的家里,说在施工时发现一块十几米见方的天然大岩石,大家觉得如果在上面刻上“凤髻山”三个字,那是十分有意思的,他想让我完成这个任务。我欣然接受,将行书“凤髻山”三字制成高1.2米,宽1米的写真,从上海寄回,由乡亲请石匠刻于大岩石上。

  如今的瓦窑头,自来水进户保障了百姓饮水安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造净化了人居环境;河道的疏通和整治使瓦窑头回归绿水青山的面貌;57省道复线的贯通方便了村民出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瓦窑头的明天必然会更好!

网络编辑:周昌均

故里新颜瓦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