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应征入伍的日子

2022年07月27日 11:10:57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 郑长埠 编辑 王秀华

  1960年8月,海军1043部队到平阳县征兵,我和苏宗珍、郑为雄、黄兆庭四个在南湖当小学教师的都报了名。

  要说入伍动机,确实是不够明确的。当时我已初中毕业两年,升学已经不可能了,就这样当个教师又不甘心,指望到部队能得到学习机会,继续提高文化水平。

  经过体格检查和政审,我们四人都入伍了。

  我应征入伍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同事、亲戚和朋友们纷纷前来祝贺。乡亲们依照传统习惯,送来了一碗碗炒粉干和汤面做的点心。每碗点心都有两只荷包蛋,据说这是祝愿出远门的人顺利和发财。生产大队煮了一大锅米饭,烧了几个农家菜,邀请小队长以上干部一起吃了一顿饭,以示欢送。

  明天,我就要离开生活十九年的家了,欣喜和惜别之情交织在一起。这次当兵,完全是我自己争取的。当时小学教师很缺,学校向有关方面交涉过,在职教师可以不应征,但我们几人坚决要求参军,所以,当兵是如愿以偿。虽然如此,离别双亲和兄弟,我免不了会有一些伤心。

  离家前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了很多,说了很久。家里人对我参军一事应该说都是支持的,也是高兴的,只是想到我第二天就要走了,又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心里总有点不舍。母亲的话不多,但我知道她是十分矛盾和复杂的。新中国成立前,我的三叔被抓壮丁,一去不复返。今天送亲生儿子去当兵,结果会怎么样?她不敢多想,更不敢乱想。夜已经很深了,我把身上多余的粮票和几元钱点好留下给她。她动情了,若有所思地说:“现在当兵真是不一样,走之前,还把钞票留下来。”她显然没有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我想,当年三叔被抓壮丁,很可能是尽量多带些钱的。

  1960年9月26日,我告别父母和乡亲,到水头区集中。那天,母亲没有送我出家门,一直躲在楼上没有下来。不知她是怕我伤心,还是不想让人们看到她在流泪。后来我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上午九时,我要走了,母亲躲在楼上没有下来。回头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我的泪珠止不住,滴碎在地上。放心吧!妈妈,我会平安,我会成长,我会回来的!没有别的祈求,只有这样的心愿。”

  这次全区青年应征中,除我们四个小学教师外,还有张全礼、张日祝、陈运姜、金武斌。

  我们由南湖公社干部陈国政带领到县里进行体检复查。我们四人当中,郑为雄、黄兆庭二人复查不合格,被退了回去

  第二天,我们被告知,上午九时进行新兵入伍仪式,在县人委(当时设县人民委员会即今人民政府)人民大会堂前广场。

  我们来到广场,只见六名水兵着上白下蓝水兵服,排成一列,挺立在广场中央。用神采奕奕来形容他们一点也不过分。一个海军军官走向前,神态自如,又带点庄严。“请报到名字的,依次站到水兵身后!”军官大声宣告。

  从未遇过这种场面,大家的心情都很紧张。我的名字很快就被报到了,我赶紧走过去。一个海军军官指定我站到位置上。仪式进行得很顺利。一会儿工夫,广场上形成了以六个水兵为排头兵的六路纵队,一共八十人。

  报名字的军官告诉大家:“从现在开始,大家的一切行动就按照这样的队列进行。”

  当天下午在县武装部发军装。毕竟是第一次见到,大家对水兵服都十分陌生。班长一面帮我穿水兵服,一面讲水兵服的来历和特色。各个带兵的班长也在耐心地教大家装披肩、扎裤带,忙碌了大半天。第一次穿上水兵服,我浑身上下不自在。

  新兵连指导员路树明给我们上的入伍第一课是“三八作风”。指导员说,穿上水兵服就意味着是一名军人了,军人就应该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指导员还带领大家学唱《三八作风歌》,一时间,“红旗飘飘军号响”的歌声,响彻整个武装部大楼。

  这天,新兵连还特地请来理发师,把我们蓬松散乱的头发剪掉,理成清一色的平顶头。穿上水兵服,戴上水兵帽,军人的外型基本形成了。

  傍晚时分,全体新兵分乘四辆军用卡车离开县城,开往温州,两个多小时后,到达温州码头。码头停靠着“民主十四”号客轮。它就像一座大厦,并且灯火辉煌。我们这帮从来没有到过城市的乡下孩子,看着这艘大客轮十分神往。两年前开通这条海上航线的时候,几乎整个鹿城为之沸腾。我在家乡的报纸上看到通航消息的报道,更是迫不及待,“一定要坐上它去上海”。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愿望与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差距。这次我登上去上海的客轮,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兴奋。也许是因为离开家乡、告别亲人的悲伤,或许是因为应征入伍、不知去向的忐忑,十八岁的我心事重重、心情忐忑。

  “我们去哪里当兵?”我曾经问过接兵的班长。他说,“这是军事秘密,到了目的地就知道了”。

  我和几个同乡不甘心,又去问排长。“这真的是军事秘密,你们就不要再问了,到达目的地之前是不能告诉你们的”,杨排长态度诚恳。

  后来,我们发现杨排长用的茶杯上印着“青岛”两个字,就一厢情愿地以为是去“青岛”当兵,十分高兴。

  经过一天一夜的航行,轮船抵达上海吴淞口,驶进黄浦江。已是华灯初上时刻,只见两岸灯光灿烂,倒映在江面上,汇成了灯的世界、光的海洋。再加上那过一段就出现“电缆过江,禁止抛锚”字样的红色霓虹灯不停地闪烁,更使这些乡下孩子犹如到了仙境。

  轮船靠码头后,我们背着背包,一个接一个地登上停在路边的绿色军用卡车。车子过了繁华街道,便越来越向冷僻的地方开去,有几处竟然出现家乡那样的破旧茅草房。大约开了几十分钟后,车子左拐右拐,开进了一个有两个水兵站岗的大门,停在长着几棵小松树的路旁。

  班长第一个跳下车,高声对大家说:“同志们,目的地到了,下车吧!”

  我下了车,走到班长身边问:“我们就在这里当兵?”

  “对,这就是你们将要贡献自己青春的地方!”班长十分自信,说不清是鼓励,还是羡慕。

  班长的话是对的,后来我在这里度过了十九个年头,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网络编辑:周昌均

应征入伍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