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水流过,城留下

2022年07月13日 15:38:45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陈宗禹 编辑 王秀华

  从马站出发,向南数公里,即达蒲壮所城。

  蒲壮所城我是来过几次了,每次都是浮光掠影,匆匆来,匆匆走。我没能于清晨踟蹰于蒲城的街巷,更没能于暮色驻足于蒲城的城头。借着此次采风的机会,再次来到这座有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称号的明代抗倭名城。登上城墙走一走,沿着街巷逛一逛,期望能按图索骥探寻传说中的“一亭二阁三牌坊,三门四巷七庵堂,东南西北十字街,廿四古井八戏台”,感受下蒲城内在的脉络和肌理。

  那一天,春雨霏霏,蒲城清凉而安适。午后时分,我撑着一把伞,跟随着一群来访者,走在蒲壮所城老街的青石板路面上,望着比平日略显空阔的宽窄巷子,走进城隍庙、文昌阁、七间房……走在曲曲折折的街巷中,拐角遇见历史,抬头就有惊喜。这里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街巷都是有故事、有来历的:社仓巷,原为明代所城后备设施区域,铁械局巷,原为所城军需库所在地,马房巷,原为所城养马之处,如此等等。庭院深深的墙上,东家墙头爬满了暗绿或褐色的藤,西家墙头冒出几簇红色或黄色的花,在时光的作用下,显示出特有的沧桑和沉静的质地。

  蒲壮所城是厚重、博大、丰富而悠远的。目之所及,白墙黛瓦、高角飞檐,错落的马头墙、精美的雕刻、古旧的厅堂,形形色色的私家花园,盆景天井,这里的每一幢古居都有传承的故事、每一块砖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登临城墙,凭栏远眺,环顾周遭诸山,其地山色苍翠水汽淋漓,犹如巨幅山水画,既灵动婉秀,又颇有王者气、兵家气。当年,守城将士为保境安民凭借着坚固的城墙与入侵者奋勇厮杀,高墙的背后,是抵抗外辱的同仇敌忾和烽火弦歌。如今,城墙依旧在,硝烟已散去。护城河如绿莹莹的玉带一般依旧庇护着城墙,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一群红鲤鱼浮游水中。护城河两岸是大片的绿植,犹如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菜蔬鲜翠欲滴,偶有耕牛行走田间,一派田园牧歌的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时间一样的流水,流水一样的时间,岁月缱绻,葳蕤生香,蒲城居民的生活像护城河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明洪武年间,因倭患频繁,朝廷下旨筑城抗倭,置蒲门千户所和壮士千户所,后合为蒲壮所。乾隆《平阳县志》载:“蒲门城周围五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趾阔一丈二尺,城门三座,垛六百十一口,敌台六座,窝铺二十二座。”

  蒲壮所城已经五百多岁了。他像一位岁月老人,见证过先民抵御倭寇的刀光剑影,见证过清初迁界展界的背井离乡,见证过男耕女织和渔舟唱晚,见证过商贾云集和灯火通明,自然也见证过太多的人事代谢古今沧桑。正如古城简介上所记载的:蒲城虽然居县境东隅,但人才辈出。自宋以来,这里走出了陈桷一门四代良臣、华文漪、金东、谢金塘、张琴、叶良金、王国桢等一代代蒲城人。他们或为民请命百折不挠,或镇守边关不顾艰险,或救国救民牺牲个人,或潜心文艺独领风骚,均堪为后代楷模。

  临近黄昏,我走出蒲城,借坐在城墙边的大树下,品一壶热茶,享受着从田野、山间吹来的微风,注视着村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聆听着水边的蛙鼓和虫鸣,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游人散去后的蒲城很安静,让人有种歇息于此的欲望。此时此刻,让思绪放松、目光放轻柔、呼吸放均匀,让心绪从数百年前的刀光剑影拉回到现实的安宁之中。若是星光摇曳月色如银的夜晚,照拂这个饱经沧桑的海防城堡,枕着月光入眠,则更有一种醇香如酒、清冽如泉的乡野诗意。

  清晨,拉开客栈的窗帘,蒲城内外一片安逸。烟花细雨中,护城河上弥漫着氤氲水汽,黛瓦白墙的古民居刚刚开启木门扉,城墙上的“迎阳楼”隐隐在望,陡然间,有种“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隔世之感。

网络编辑:雷鹏

水流过,城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