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作者 曾清孝 编辑 王秀华)1961年9月,我被平阳师范学校录取,是平师招收的第三届普师生。我以为是幸运的,只要读个三年书,毕业后就能分配去教书。万万没想到,1962年6月,依照“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平师奉命停办,师生惜别,各奔前程。
时光飞逝而过,前平师的停办迄今已整整六十年。我在平师虽是短暂的一学年,但与同学们同窗共读情谊很深,至今时有联络,邻近的几位常有相聚。同学们和衷共济度饥荒、捧书苦读为求知的往事更让我难以忘怀。
我就读的是平师普一(2)班,第一学期教室设在平师的半山分校,教学楼是新建的。师生宿舍和伙房、饭厅设在附近的半山庵堂内。校园四周环境不尽人意,分校距县城至少有五里山路。
我班有五十八名同学,来自县城、鳌江镇,以及南港、北港等的集镇山村。在那困难时期,班里的同学每周回校带来的口粮大都是番薯丝或鲜番薯,有的仅带来一小袋的干蚕豆和干碗豆。这些食物,大家只有在肚子饿了的时候才吃上一点。那些城镇居民户口的十来个同学每月口粮有二十八斤,却和大家一样吃不饱。我拿着粮票去粮站买回的并非大米,而是番薯丝或鲜番薯,能让肚子填饱一点。同学们还在课余或周日上山拔萝卜秧,挖野葱、野菜,蒸熟后撒点盐巴就算是度过了一餐。
记得每周日回家,我和北港的几个同学便一路步行到鳌江,又匆匆赶去北港埠,搭乘鳌江至水头的小客轮。到了占家埠,我一下船就直奔姑妈家,催着她煮饭。香喷喷的白米饭,我美美地吃上两大碗,这才填饱了肚子。姑妈见我面黄肌瘦的模样,心疼地劝道,饭都吃不饱怎能读书,还是别去了。
第一个学期还未读满,班里竟有十多个同学家里揭不开锅。读书又带不来口粮,饿着肚子上课也受不了,有的同学便背上铺盖回家了。
我们的第二个学期,半山分校并入了平阳师范学校。校园境况与分校差不离,一座三层教学楼建在坡南街的河道边,学校伙房、饭厅设在东狱观内,学生宿舍租用在民房。同学们心里明白,学校办学资金短缺,校园设施简陋在所难免。
这个学期,我们班仅剩四十五名同学。大家同舟共济,学习情绪有了转变。方建悦老师教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在太行山上》《红梅赞》等经典红歌响彻校园内外,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激励着我们振作精神,为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发奋读书。
期终考试后没几天,学校召开师生大会,校长翁光俊作总结报告,平师名誉校长孙洁同志到会宣布平阳师范学校停办的决定。仅办学三年的平师从此止步,我们惜别了平师。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一直眷恋着那段校园生活。每当我路过平阳,总是要眺望那座建造在半山腰的教学楼,看一看坡南街的平阳师范学校旧址。
光阴荏苒,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矗立在九凰山下的平阳师范教学楼,真是美丽壮观。我从心底里为学弟学妹们高兴,他们赶上了新时代,过上了甜美的日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新平阳报”、“平阳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平阳新闻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