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银针伴我走过支农历程

2022年06月17日 10:45:55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通讯员 郑春萍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1970年10月下旬,我们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四团组建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进驻杭锦后旗沙金套海公社,我荣幸地参加了这支队伍。

  沙金套海公社位于我团东南部,距离团部80来里,共有4个生产大队(团结、召滩、前进及巴音乌拉牧业队)。头一年,我被分配到巴音乌拉牧业队,任宣传队工作组的副组长。

  1970年10月底,当我们军宣队员进驻巴音乌拉大队时,连续几天的家访使我了解到牧区牧民居住分散,不但在政治学习上难以集中,而且他们的生活上存在着吃水难、购物难、看病难、娱乐难等难题,特别是看病难。当时整个巴音乌拉大队有7个小队加1个饲料基地,几百户人家,1000多口人,散居在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山沟和沙漠中。全大队仅一个赤脚医生,加之当时交通不方便,信息更不灵,整个大队就是大队部有个电话机。

  我亲眼所见,一个产妇由于难产,几个牧民把她从大山里抬了出来,没来得及送往我们团部医院,就因大出血死在途中;一个牧民,因寻找一只丢失的羊从山顶摔下来,脚骨折了,不能行走,在山沟中爬行了一天一夜无人知晓;一个儿童因肚子疼,他母亲只好一边赶着羊群,一边抱着他来到公社卫生院就医;还有一座座蒙古包里的大爷、大娘们,他们之中有感冒的、发烧的、头疼的、胃疼的、腿疼的……只要没有生命危险,他们个个都很“自觉”地忍受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互相拔拔火罐子,喝喝茶水。

  我目睹着病魔夺走一个又一个生命,以及病疼所带给他们的痛苦。我思索着,作为一名军宣队员,不但要向广大牧民宣传好毛泽东思想,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还必须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摆脱病魔给他们所带来的痛苦。于是,我写信给在北京工作的哥哥,让他帮我购买一盒银针及用银针治病的说明书。半个月后,哥哥把东西给我寄来了,我开始自学针炙。我先把书看了几遍,然后照着书本上的说明,什么病扎什么穴位的讲解图与自己的人体穴位一一对照。如胃痛针炙中脘穴、期门穴、足三里穴,感冒、头痛针炙太阳穴、百会穴、合谷穴、风池穴,牙痛针炙太溪穴、合谷穴、颊车穴,痛经针炙气海穴、中极穴、血海穴、三阴交穴,颈肩酸痛针炙大椎穴、风池穴、肩井穴、天宗穴、百劳穴……

  我一次又一次地在自己身上试扎着,刚开始用细短的银针,后来慢慢地用粗长的。对准穴位时,先是浅扎,再慢慢地深入。有的穴位如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大椎穴等在背上、头上,自己无法扎,就指挥鲍如芳同志动手在我身上试着来。直到被她扎得全身冒汗,实在坚持不住了,我才叫她罢手。就这样,我在自己身上实践了半个月,才初步掌握了几种普通疾病的针疗方法,如感冒头痛、胃痛、牙痛、妇女月经痛、颈肩酸痛等。之后,我就利用每天晚上大小会议或政治学习之后的时间,在我所住的炕上,为我们饲料基地十几户人家中的大妈、大嫂、大姐们针炙。取得她们的认可和赞许后,我逐渐将针灸治疗扩大到其他不同性别、年龄的人身上。

  日子长久了,整个饲料基地的人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晚上学习结束之后,总是有一二个人自觉地留下来。李大伯说:“小郑我头痛,你帮我扎一下。”吴大妈说:“小郑我肚子痛,你帮我针一下。”有时晚上没安排学习,也有一些妇女带着孩子到我的住处,一边聊天一边织鞋底,一边让我给她们针炙。就这样,那段时间,我所住的小土屋每天晚上热闹非常。它既是会议室,又是针炙所,还能充当妇女、儿童谈天说地的娱乐场。日子过得很充实,我和鲍如芳同志,与村民们接触多了,就亲如一家人。有时候我们到大队,到公社开几天会,一回到饲料基地,他们就一哄而上,问七问八,好像我们分别很久似的。

  在饲料基地,我的针炙术积累了一定基础后,每次外出开会都会把银针带在身边。在大队部开会时,有的队长这儿痛那儿疼的,我就大胆地拿出我的针盒帮他们针炙。在调查案件与走访牧民住所时,碰到老弱病残者,我的银针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记得1972年春节,我们全体军宣队员在沙金套海公社过农历年,并利用春节时间集训。那几天天气特别冷,好几个军宣队员都感冒了。他们有发烧的、有咳嗽的,公社卫生院的医生已经放假回家。为了不麻烦他们,我就充当起了军宣队卫生员之职。跑到公社驻地的老乡家中,借来火罐子,根据当地老百姓平常感冒、发烧拔火罐的习惯,结合我的针炙,取得了一定效果,减轻了战友们的病痛。为此,我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欣慰。

  春节过后,军宣队集训结束了。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分配到团结大队任军宣队组长。银针又随我来到团结大队二小队。在这里,我度过了一年时光。在这一年中,我的银针继续随时随地为当地老百姓服务。

  1972年12月,我们军宣队完成了团党委交给的支农任务,撤离沙金套海时,我才收起银针带回连队。因连队里有军医,有卫生员,而我一回到连队就上任为副指导员,分管宣传(版报)文艺班、团支部,后又兼任兵委会主任等职(在连队里办起了夜校),因此银针没能继续施展它的才华,被我收藏,一直到现在。

  每当我打开抽屉看到它,就会想起上世纪70年代两年多的支农生涯——是银针伴我度过了750多个日日夜夜。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特殊的环境之中,银针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

网络编辑:周昌均

银针伴我走过支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