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

2022年05月27日 13:37:10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编者按:平阳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历经1700多年积淀,逐渐形成了学宫文化、书院文化、学统文化、武状元文化、南孔文化、浙派古琴文化、数学文化、塘河文化、黄茶文化、新闻文化、象棋文化等诸多文化亮点。在这灿若繁星的文化星空中,究竟哪几种文化才是平阳历史文化的核心标志?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体局和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大讨论活动。今起,平阳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推出“平阳文化看什么”专栏,首先邀请本县文史专家,围绕平阳文化辨识度,相互商榷,观点碰撞,展开讨论。同时欢迎广大读者以来稿来信形式,或在爱平阳APP、平阳发布微信公众号以留言、消息形式,共同参与,在全社会掀起一场平阳文化大讨论。

  本网通讯员 潘孝平 编辑 周启来

  平阳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纵观平阳千年文脉,平阳历史第一轮文化高潮在两宋时期。若问平阳文化看什么,依我之见,看两宋风流遗韵。

  两宋学风

  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平阳乐溪人陈经正、陈经邦远赴洛阳追随理学大师程颐受业。学成归来后,在南雁会文书院讲授洛学,开两浙理学之先声。后经宋之才、孔延、潘安固等传承,至南宋前期著名学者徐谊加以发扬光大,再传黄中、彭仲刚、刘轸、刘天益等平邑学者,逐渐形成平阳学派。民国《平阳县志》评价:“平阳衣冠文物至宋而盛。陈经正兄弟,徐寓、蔡诸君子,先后从游程朱之门,皆得其传以归,递相授受,邑遂称‘小邹鲁’焉。”

  两宋科举

  据《千年古县平阳》统计,从北宋绍圣四年到南宋咸淳十年(1097-1274)的170多年间,平阳有案可查文科进士375人,武进士296人,合计671人次,除掉“武换文”18人,实际考中文武进士653人。其中,武科夺魁占三成、“六载联标两状元”、“一门同科四进士”,一时声震朝野,这在中国科举史中实属罕见。

  两宋望族

  主要有南湖薛氏、杉桥朱氏、凤巢杨氏、盖竹林氏、莲池陈氏、睦源周氏、后仓邵氏等。

  两宋文献

  水头杉桥人朱元升所著《三易备遗》、朱黼所著《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南湖人薛据所著《孔子集语》,南雁人俞德邻所著《佩韦斋辑闻》《佩韦斋文集》,昆阳人林景熙所著《霁山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两宋诗歌

  南宋绍兴年间,越州山阴人陆游出任宁德主簿,往来闽地途经平阳,曾下榻平阳驿舍,留下一首隽永的《平阳驿舍梅花》,诗曰:“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半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宋绍兴、淳熙年间,平阳人林升下榻行在临安一家客舍,题壁一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此诗成千古绝唱。还有南宋遗民诗人林景熙抒写亡国之痛的大量诗作,震耳发聩。

  两宋音乐戏曲

  郭沔是南宋后期古琴代表性人物,为浙派古琴创始人。平阳是温州南戏发祥地,也是木偶戏、单档布袋戏主产地,均源于南宋,盛演不衰。2008年,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均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两宋风物

  宋代书院有南雁的会文书院,宋代名人遗迹有钱仓起相岩摩崖题刻、松台山摩崖题刻,宋代水利有县城坡南塘、西塘,水头三桥朱官堰,万全仙口海塘、沙塘陡门,宋代寺观有坡南东岳观、蓝田三清宫、南湖宝山殿、宋埠水陆寺、萧江陈府庙,宋井有水头后街八角井、南雁宋井,宋塔有栖真寺五佛塔、宝胜寺双塔,宋桥有昆阳南丰治平桥、万全吴垟坊岩下桥、南湖普美普济桥等,宋窑有水头仕静卧牛山南宋窑址,以及平阳博物馆馆藏的宋谷仓罐、瓷粉盒、瓷香炉、瓷魂瓶、瓷碗、瓷罐等,宋墓有水头稻桶城下朱熠状元墓、腾蛟青芝山下霁山墓、鹤溪麒麟山下杨驸马正臣墓。历经千年岁月沧桑,这些至今留存的两宋风物,是散落于平阳大地的文化珍珠,是千年平阳的文化符号,是平阳文脉的生动注解,也是我们摸得着的温度,抓得住的记忆,看得见的乡愁。一点感受

  从文化自知起步,知道自己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并怀着一份敬意,坚定地认可自己的优秀文化,从而树立文化自尊。有了文化自知方可进入文化自觉,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和价值判断与选择,再迈向文化自信,对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要塑造平阳人的文化自信,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议开辟一个两宋风流遗韵文化馆,加以具象,以提高平阳历史文化的辨识度。

  综上所述,若问平阳文化看什么,我认为,要看两宋风流遗韵。

网络编辑:谢天涯

平阳文化:看两宋风流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