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北港留存的经典古桥

2022年05月06日 15:33:41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通讯员 潘孝平 编辑 王秀华)平邑北港多山,沟壑溪涧纵横交织,人们遇水叠桥,于是,桥梁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千百年来,北港人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河,建造了无数桥梁。这些或雄伟、或精巧、或挺拔、或粗犷的石桥,飞架于山水之间,跨越在原野之上,便利了交通,装点了河山。

  这些石桥有的历经宋元风刀,有的直面明清雨剑,尽管时光流逝,但石桥没有移动。古桥在,凝固的乡愁就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港人,我每天开门见山,时常下村上山,关于古桥,因为走过,所以真实;因为感动过,所以铭记。请允许我漫话北港留存的代表性古桥,以时间为序,用讲述一卷卷泛黄的散装书节奏,让经典再现。

  宋代石梁桥:寿安桥 普济桥

  寿安桥坐落于水头占江村老街西端的桥头宫前,始建于宋熙宁五年(1072),元至元、明宣德、清光绪年间曾予修建。寿安桥横跨在浦底河上,全长22.5米,宽4米余,为东西走向的三孔梁式石桥。桥面平铺七块石板,龟裂在目,透露着久远的年代感。桥头有三棵古榕树,与古桥、流水、老屋、宫殿相映成趣。寿安桥地处鳌江泾口商埠,是宋元明诸朝商贾云集之所,南宋诗人林千之进士曾作《寿安桥记》,开篇就有“泾川通圜带匮,故为万商之渊薮”之句。

  寿安桥的桥墩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用条石纵横错层砌筑,两端外伸作三角状,俨然一条两头尖的船只。因其南接鳌江潮踪,为了削弱潮水对桥身的冲击,故建船形墩,这种造型的桥墩在我县他处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北港最为古老的一座石桥,寿安桥的残石剩水,见证着当年泾口市日竞千帆的繁华。

  普济桥坐落于南湖普美村,为东西走向六孔石梁桥,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普济桥架在牛角湾河上,全长30余米,宽1.5米,桥面距离水面2.5米。桥身整体呈弧形,两岸桥墩为喇叭状,以花岗岩条石纵横密砌而成,河间桥墩以三根花岗岩条石侧脚并立,上置帽梁,桥面以四根花岗岩石板平铺。

  普济桥屡遭洪水冲击,依旧稳固,这缘于在宋、元、明、清、民国的朝代递嬗中,代有修葺。普济桥南北两侧的石壁上有阴刻楷书,镌刻着修桥时间、捐建者,诸如“元至正甲申三月”“明正统乙丑九月”“清嘉庆十四年”“清咸丰己未年”“贡生赵步蟾乡耆林际举人黄步堂倡首”“林天意陈光堂立柱重建”等,这些有时光烙印的字眼,真实地记录了这座桥的丰富履历,彰显了这一方乡民对于普济桥的虔诚守望。普济桥拥有如许清晰的历史信息,这是平阳县内任何一座古桥都难以比肩的。

  元代石拱桥:渡飔桥

  渡飔桥坐落于顺溪云祥寺山门南麓,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70),清咸丰七年(1857)予以修建。渡飔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呈东西走向,雄跨于山涧激流之上,为进出云祥寺的咽喉。全桥长约20米,宽5米,桥面距离水面约8米,气象十分雄浑。桥面卵石铺陈,桥身拱券为半圆,用块石垒砌而成,显得优雅自然。桥周杂草丛生,野趣天成。桥西有一方巨岩迎面矗立,石壁上镌刻“渡飔桥”大字,书法雄健,颇有颜筋柳骨。这是清光绪元年(1875),温州名流孙诒泽游历云祥寺之时,应当地名士陈少文之邀而题。

  独立桥上,桥渡清风,风字带思,是一种美妙的意境。看看夕云凝紫,倦鸟归林,听听暮鼓悠扬,白水争流,人的心空自寥廓,一些尘世的喧嚣便悄然销遁。

  明代石桥:儒溪桥 龙潭背桥

  儒溪桥坐落于南湖下坎头村,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是早年环绕南湖平原的交通路桥。儒溪桥为东西走向,横跨在儒溪之上,整体用花岗岩条石构筑,系三孔梁式石桥。桥面用三根石板并铺,全长12.2米,宽1.2米,距离水面1.8米。桥沿有阴刻,桥墩用条石侧脚并立,上置帽梁。桥头两侧各有一棵二百多年的枫香树。

  孩提时代,我时常跟随母亲到姚朱坑的外婆家,必经这一条儒溪桥。五十年前,儒溪何其清幽,流水何其汤汤。我每一回途经石桥,都紧紧地拽住母亲的手,总是胆战心惊。今天,我再度站到儒溪桥上,流水依依,老桥安好,我感慨流年似水。久经烟雨晕染,儒溪桥多了几分凝重,愈发内敛了。

  龙潭背桥坐落于腾蛟龙尾龙岙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乾隆十六年(1751)修建,是龙尾、横嶂、南胜、林坑等村落出山的交通要道。龙潭背系高山平湖,背下有青岙溪在峡谷里穿流,龙潭背石桥横亘其上。石拱桥为南北走向,桥面全长13.2米,宽2.15米,桥面距离水面5.5米。石桥双孔拱券均呈半月状,用青石方料干砌,无灰浆勾缝。当地乡民因地制宜,将主桥墩建造在原始千吨巨石之上,两端拱脚嵌在峭壁里。一桥一墩双拱,依水流走势,桥南为主拱,跨径约6米,桥北为次拱,跨径约2米,形势甚是厚重。

  石桥处在深山幽谷里,南北两头连着羊肠小道,桥西可见水绕游龙出谷奔,桥东有飞瀑訇然入深潭,大有“古道西风瘦马”之苍凉。老桥四周没有一丝人声,不管谁来到这儿,都会有遗世独立之感。

  清代廊桥:永安桥 睦源桥

  廊桥多在地处僻远、人烟稀少的山区,人们为了供行人驻足小憩和避雨,抑或满足长途跋涉者解渴充饥之需而建,这在多雨的南方较为常见。北港地区现存的比较完整的古廊桥,只有永安桥、睦源桥。

  永安桥坐落于吴垟戈场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道光八年(1828)、民国五年(1916)曾予修建。永安桥系单孔高空石拱木廊桥,因坐落于戈场村,乡民习称戈场桥。这是百里鳌江上的第一桥,也是温州市最高的廊桥。廊桥为南北走向,雄跨浙南大峡谷,南连戈场山,可抵苍南、福鼎,西北接吴垟山,贯通文成、泰顺,为四县山区交通之要冲。

  廊桥踞崖而建,桥下有深潭,全长23米,宽约5米,高30米,拱高23米。拱圈以块石砌筑,呈半月状,两边拱脚嵌在悬崖绝壁之上,蔚为壮观。桥面铺石板,正中有大石,平坦如砥。桥上盖有一字型长廊的桥楼,为二层歇山顶构造。廊屋面阔八间,左右设两排坐槛,供人休憩,上置木椽黑瓦,檐角有双龙脊饰,啸吒风云。远观这一座廊桥,宛若青龙伏涧,气势不凡,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睦源桥为青街乡睦源村与青街村的界桥,系单孔石拱廊桥,始建年代失考,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廊桥东西走向,横跨在睦源溪上,过桥往南经苍南桥墩门可达福鼎,西去泰顺,经山门北通文成。桥身由规整的石块和条石垒成,桥孔为半圆形拱券,跨径5.9米。桥头两端桥堍上设置镇水妖石件,桥面建有抬梁式木构廊屋,面阔五间,廊长12米,宽4.4米,高4.6米。南北两侧均置美人靠,中为通道,一壁居中供奉泗州大圣佛龛,一壁透空,供人凭槛观赏。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屋脊两端装饰吻兽。整座廊桥精巧玲珑,独具匠心。

  睦源桥是青街的风水桥,桥畔有一棵树龄500多年的“樟抱梅”古树,甚是罕见,为廊桥平添了诗情画意。乡民在茶余饭后,穿过悠长的老街到廊桥上坐一坐,闲聊中,三阿公四阿太的陈年旧事就在桥头流传。秋夜春晓,一个畲乡的历史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清代丁步桥:三兴丁步桥 状元内丁步桥

  丁步桥是桥梁的原始形态,因其形状酷似琴键,又名“琴桥”。丁步桥通常建在溪床宽广的区域,旧时乡民受财力所限,无以凌空架桥,只好涉水建造简易丁步。丁步桥外形简约,通常用方状条石直立嵌入溪床里,拼接成踏步石磴供行人步涉。石磴之间布置较为均等的空隙,以供常态低水位溪水穿流。若溪流暴涨,丁步桥则淹没水中,洪水过后即可正常通行,这适应山区溪流暴涨暴落之特性。《平阳县交通志》载,截至1987年底,北港地区10米以上的丁步桥尚有76条,目前,北港仅存两条古老且完整的丁步桥。

  南雁三兴村丁步桥建于清代,为东西走向,是古时通往维新、泰顺的交通要道。丁步石用两块平整条石砌成,在条石两侧附加约0.3米高的侧石以巩桥身。丁步桥上下溪滩都砌块石,以加固溪滩基础。全桥共45步,长约29米,宽0.28米,步距0.38米。

  闹村状元内村丁步桥建于清代,为东南-西北走向,是当年苍南乡与闹村乡之间的交通要道。丁步石用青石和花岗岩砌成,可供两人行走。该桥建在闹村盆地的溪流之上,水势相对平缓,故没有设置侧石。全桥共43步,长27.5米,宽约0.7米,步距约0.5米。

  丁步桥因水而灵动,因人而生动,白墙黛瓦野鸭,埠头流水人家,流露着山乡的表情。初春时节,溪面上水汽氤氲,丁步桥在淙淙溪流中摆出琴键,三五村姑背着茶篓,婀娜多姿过石桥,足下水袖摇曳处一阕云水谣流溢而出。

  清代硐桥:通瑞桥 岭门桥

  通瑞桥坐落于维新俞思坑村,始建于清道光廿三年(1843),是当地通往瑞安的交通要道。通瑞桥系单孔八字形硐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横跨于朝阳溪上。硐桥全长14.5米,宽3.5米,桥面平铺大块石,四周用条石围固,桥头两侧置青石踏跺。桥拱用块石纵联垒砌,净跨6.2米。硐桥西头有一棵百年樟树,苍翠遒劲,枝桠舒展过桥东,为石桥烘托了婉约的情调。

  岭门桥坐落于腾蛟岭门村,始建于清代,是连接王坛、双坑、林家等村落的交通要道。岭门桥系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于水碓溪上。硐桥全长14.6米,宽2.3米,通体石构,桥面用不规则块石平铺,桥拱用自然块石纵联并列砌筑,呈半月状,净跨5.2米。拱脚修长,桥身岩石错落有致,颇有章法。

  这两座硐桥没有因时光而褪色,只是越发青筋虬露,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一个斗笠蓑衣的老农牵着一头老牛从桥上蹒跚而行,他无心意会桥下那半月形的桥洞和水中的倒影,以及构成的那一轮清丽圆月。因为老农只在意泥土,还有村中的袅袅炊烟。

  清代石梁桥:龙凤桥 七间桥

  龙凤桥坐落于闹村龙凤村,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是东来行人陆路进入闹村盆地和南雁景区的必经之路。千年之前,吴越王钱俶携孙妃及王子驾临南雁,曾驻跸于此,故有龙凤之说。龙凤桥横跨在东垟溪上,呈东西走向,为九孔石梁桥。全长32.5米,宽1.8米,桥面距离水面2.8米。桥墩以五根花岗岩侧脚拱立,桥台以花岗岩叠砌,桥面以五条花岗岩并立横铺,北侧桥沿镌刻“龙凤桥”。远山蒙蒙,斜晖脉脉,这一座有历史感的石桥,因与帝王沾亲带故而彰显霸气。

  七间桥坐落于南湖龙湖村,桥因七孔而得名,始建于清代,是南湖盆地内的重要路桥。七间桥为东西走向,全长20.5米,宽1.5米,跨度18.2米。桥头以自然块石垒砌而成,桥面用三根石板并铺而成,置帽梁,北侧桥沿有刻字,因风化过甚,无可辨认。桥墩以条石三足鼎立。七间桥呈弓形,造型俊美,宛如一弯新月,优雅地俯卧在月半河上。桥上闲步,漫观一望无际的稻禾随风摇曳,我脱口而出:“稻花香里说丰年”。

  每个人的心里都流淌着一条河,没有一个人的一生不走过一座桥。这一座座以石为骨,用时光堆砌的古桥,承载着难以磨灭的乡村记忆,是我们眺望过往的窗口,是最纯美最朴素的情感地标。遗憾的是,有些古桥没能在流光中挺住,或被山洪摧毁,或被肢解,或在现代化浪潮的激荡之下湮没。但愿现今留存于北港大地上的许多古桥都安好,只要古桥在,古老的村落才有了真实的注脚。

网络编辑:谢天涯

北港留存的经典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