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昆阳,曾是平阳县别名

2022年03月29日 14:05:19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通讯员 陈彤 编辑 王秀华)1981年12月,浙江省平阳县城关镇因重名,更名昆阳镇。关于昆阳镇名的来源,1985年8月编印的《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如此解释:“昆阳镇,因本县别名(非正式县名)得名。”2019年12月出版的《平阳县地名志》进一步诠释:“昆阳镇,因县之别称得名。县治西南面对九凰山(又名昆山),故县称昆阳。”因此,昆阳镇名源于平阳县别名。

  由此带出三个问题:第一,昆阳与昆山是何关系?第二,昆阳别名从何时叫起?第三,平阳为何需要别名昆阳?本文拟就此三个问题,逐个予以考证。

  

九凰山(昆山) 陈永琢 摄

  

  考证之前,首先厘清一个小疑问:昆山是否今昆阳镇九凰山。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山川上》曰:“锦屏山东南为昆山。……西一峰曰南屏山,山自西迤东降为平衍,至街右,复环曲而西,别起陡峰,为九凰山。”按此说法,昆山西首为南屏山,南屏山外别起陡峰为九凰山。但明初寓平著名学者苏伯衡《西枝草堂记》称:“平阳县之前有大山焉,隆然特立,曰昆山。中脊支而为九,故人又曰九凰。”《平阳县地名志》亦载:“九凰山,因其山中脊支为九,故名。曾用名昆山。”可见民国《平阳县志》所称昆山,即今昆阳镇九凰山。

  接下来,我们讨论上述三个问题。昆阳与昆山是何关系

  隆庆、顺治《平阳县志》称:“昆山在西郭离方,为县治表,故县称昆阳焉。”康熙《平阳县志·舆地》云:“昆山在县之阳,为县治表,故县称昆阳焉。”乾隆《平阳县志·舆地》亦云:“昆山在县治西南,为县治表,故县称昆阳。”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三》载:“昆山雄丽峻拔,为县城表镇。”五部县志虽一致表述了“昆山在县治西南,为县治表(镇)”的前提,却无法清晰推理出“故县称昆阳”的结论。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因此,平阳县治所在实属昆山之阴。昆山虽“为县治表镇”,县志又岂能移县治于昆山之阳?

  

弘治《温州府志》关于昆山的记载

  

  元代大德《平阳州志》简略记载了昆阳与昆山的关系。大德州志虽轶,但元初平阳学者章祖程在其老师林景熙《白石樵唱·昆岩》诗注中,完整引用了这一记载。诗注如下:“《平阳志》:昆山在州治西南,雄于众山,为州城之表。巨岩冠其颠,俗名古岩。山有孔穴,空洞可容数十人。世称昆阳,盖指此山。”明代弘治《温州府志》沿用此说:“昆山在县治前西南,雄于众山,为县城表。巨岩冠其颠,俗名古岩山。世称昆阳,盖指此山。”州志、府志记载非常明确,当年的昆山,即今之九凰山,曾经“世称昆阳”。对此,今人李成廉先生在其《昆阳与横阳、平阳》一文中论述:“(大德州志)对昆阳的记载,当属无误。”

  尽管前有章祖程诗注,继有弘治府志“背书”,后有今人论述,笔者仍恐此说或为诗注笔误,于是又查阅了《霁山集拾遗》,从中发现近代学者冒广生《霁山先生集跋》。跋曰:“(章)祖程为霁山乡人,其自称曰‘昆阳后学’。昆阳,即霁山《昆岩》诗注所谓昆山。”冒广生作为江浙文史名家,其跋文完全认同章祖程诗注观点,进一步确证了“昆阳”即“昆山”并非章祖程笔误,而是历史事实。

  那么,昆山又为何会有“昆阳”这样一个似山非山的“世称”?章祖程对《昆岩》诗第二句“玉藏仙笥古,翠落县门寒”的注解,间接回答了这个问题。注曰:“临江军玉笥山,本名群玉峰。……昆山亦名群玉,故借用之。”可见昆山曾雅称“群玉”,这个名称亦是似山非山,因此,其“世称昆阳”就不足为奇了。昆阳别名从何时叫起

  北宋周行己《浮沚集》、许景衡《横塘集》,南宋薛季宣《浪语集》、陈傅良《止斋集》、叶适《水心集》、陈亮《龙川集》,有诸多诗文涉及平阳,或直叙县名,或雅称横阳,却从无昆阳之说。平阳王自中晚年居县城橘庄,亦仅称“县之橘庄”或“坊郭橘庄”,而非昆阳橘庄。可见在南宋宁宗之前,平阳县尚无昆阳别名。

  

民国《平阳县志·文外·南屏山》

  

  平阳县别名昆阳,始于南宋理宗年间。理宗宝祐元年至三年间(1253—1255),平阳县令陈容曾赋诗《南屏山》,首句便是“我来宰昆阳,朱墨沸蝗螟”。此为现存最早记载平阳县别名昆阳的文献。

  明末平阳学者郑思恭所著《东昆仰止录》,则记述了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即有周坦状元“昆阳父母家”之说。该书载:“公(周坦)长,果及第。柏垟周氏与瑞邑大姓争迎,前途彩旗一联云:来迎天下文章伯,归拜昆阳父母家。”周坦状元及第时间,比陈容莅平任职还早15年,可惜此事仅为明人所记,却无宋元文献确证,因而只能作为佐证。

  宋末元初平阳名人林景熙、应节严,开始在诗文中大量使用昆阳别名。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林景熙撰《鞍山斋记》(一说撰于德祐二年)。记曰:“昆阳滨海而县。”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林景熙赋诗《李两山侍郎仲氏儒而医,解后会稽,索诗识别》。诗曰:“昆阳斗大州,渔吏久竭泽。”至元二十九年(1292),应节严撰《重建大成殿记》。记曰:“昆阳有学,旧矣。”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林景熙撰《故国学内舍蘧君墓志铭》。铭曰:“蘧为昆阳希姓。”此外,林景熙《孤竹斋记》亦曰:“燕人曾君瑞卿来昆阳,数造予门。”此五篇诗文,是目前可查稍晚于陈容赋诗的昆阳别名记载。平阳为何需要别名昆阳

  南宋理宗时期,地处两浙东路温州的平阳县之所以另取别名,或许因为需区别于当时荆湖南路桂阳军的平阳县。

  桂阳军之平阳建县,始于东晋建武元年(317)。隋开皇九年(589),省入桂阳郡郴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复置,唐武德七年(624)复省,翌年再置。唐天佑元年(904),复省入桂阳监。后梁乾化四年(914),温州横阳县改名平阳县。北宋天禧三年(1019),桂阳监(后改桂阳军)复析置平阳县。此后,温州平阳县与桂阳军平阳县并存277年,两县人文记载时有交错,颇为混乱。《桂阳县志》曾误收温州平阳县令舒璘为桂阳军平阳县令,《平阳县志》亦曾误认桂阳军平阳县陈良翰为温州平阳人。更有甚者,至今仍有文章误以《四库全书·经部·三易备遗》的作者朱元升为桂阳军平阳人。

  南宋理宗年间,温州平阳人远赴桂阳军任职渐多。理宗某年,平阳人刘高(淳祐四年进士)知桂阳军。景定二年(1261),平阳人戴梅孙(淳祐元年武进士)任桂阳县令。两个平阳县同时并存,对两地文化交流实属不便。温州平阳县别名昆阳,或许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至于为何要以昆阳为县之别名,那是因为昆山在古代温州平阳人的心目中,笼罩着极其神圣的光环。清乾隆年间平阳知县何子祥所撰《龙湖书院序》,完美解密了昆山在平阳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序曰:“堪舆家谓平阳龙脉从昆山来。昆山连冈插霄,叠嶂凌云,踊跃腾翔,不可名状。”因此,古代平阳文人吟诗作赋,往往不像今人以“雁山鳌水”描述家乡名胜,而是以“昆山横水”形容乡里风物。昆山即今九凰山,横水即今鳌江(古名横阳江)。

  最后,套用清代学者张澍一句名言结束本文:“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信哉斯言!

网络编辑:谢天涯

昆阳,曾是平阳县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