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溪南的面孔

2021年12月31日 11:14:03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通讯员 陈宗禹 编辑 王秀华

  走进溪南,像走进一段悠远的旧时光,安静温馨却清晰可见。初冬的午后,走进溪南,走进这座位于平阳西部南雁荡山腹地,有历史积淀的、号称“仙姑故里”的小山村。

  跨过碧溪上的南山大桥,便进入了溪南的地界。映入眼帘的是“美丽溪南,仙姑故里”八个朱红大字。这是一座肇始于宋代的古村落,村庄规模不大,枕山面水,屋舍俨然。全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姓“朱”。有宋年间,该村始祖克钦公从平阳水头溯溪而上,在碧溪南岸,朱公山与元宝山之间的一块平地上驻足结庐,开荒辟土,繁衍生息。厚德路、文公路、勤乐路……一个个文雅的路名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普通山村,而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朱子学堂,文昭书院等带书卷气名字的建筑,昭示着溪南曾经文武簪缨和功名林立的过往。

  来仙姑故里,膜拜仙姑是理所应当的。登元宝山,怀着谦恭的态度赡仰溪南村朱氏先人朱婵媛——朱仙姑。站在仙姑雕像旁,不经意间,有了仙姑般高瞻远瞩的气势。此时,虽不能羽化成仙,但也顿感风清尘敛、神清气爽。目之所及,溪南村清新浓郁的全景如画卷般展现眼前。青山叠翠,绿水环绕,红的叶、白的墙、黑的瓦有规则地铺展,犹如一幅山居水墨画。

  徜徉在幽静的村道上,抚摸古屋壁垒上的青苔,似乎能触摸到朱子理学博大精深的学术气息。在勤乐路的尽头,一座新落成的仿古建筑引人注目,正中门额的牌匾上写着四个大字——文昭书院。书院为二层九间式结构,雕廊画栋,装饰精美,格局不俗。此处远离喧嚣,山清水幽、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实乃读书圣地、传道佳苑。据村中阅事者告知,该村先贤朱黼当年就是在这里耕读著述。

  朱黼何许人也?翻阅史料获知,朱黼乃溪南始祖克钦公的五世孙,字文昭,人称“永嘉先生”。朱黼少年时期师从永嘉学派大家陈傅良,潜心学问,其终身栖息于南雁溪南山水自然之间,躬耕之余笔耕不辍,撰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百卷历史巨著——《纪年备遗》,后被《四库全书》列为史评类存目。

  为纪念这位低调的大学问家,溪南乡贤花血本修建了这座文昭书院,以弘扬朱子理学,传承朱子家训。残阳斜照,树影婆娑,洒下一地碎金。我斜靠书院廊柱留影一帧,沾沾先贤的睿智与从容。

  在文昭书院的左首,静卧着一口古井,井水清澈可见底。我从井中汲水一桶,来个“金盆洗手”以示对先贤的崇拜,一股凉意从手指尖攀爬而上。我掬一捧水送往口中,一股清冽甘甜直达胸中。一井通古今,井中流淌的不仅是清泉,更是溪南尘封的过往。想当年,文昭公隐居于此,抱着“功名从此逝,溪南寄余生”的淡泊,认定“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念,面对孤灯抄抄写写,几经增删,终于写就洋洋三千余篇,数十万字的历史专著——《纪年备遗》。该书上自尧舜下到五代,纵跨数千年,对外夷侵华的历史以及朝代兴衰更替的过程都作了详尽描述,驳斥了当时朝廷主和派的悲观论调,坚定了民众抵抗外辱的信心。遗憾的是,这本著作没有完整流传下来,幸运的是,其中有部分章节被收入《四库全书》,使得后人有幸能得窥其一斑。

  这口古井默默滋养了溪南上千年,在溪南人眼里早已不是一口普通的井,而是一个精神符号,更像是溪南千年文脉的挽歌。同样得益于这口甘泉的滋养,朱氏先贤,文昭公朱黼的侄子朱元昇,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朱元昇,字日华,号水檐,毕其一生精力的研究成果是在易学方面,其专著《三易备遗》对后世易学的研究有重大影响。叔侄二人的著作一同被收入《四库全书》,这是溪南朱氏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历史荣光。

  行走在南雁荡山腹地恍似桃源的村庄,我仿佛体悟到了朱氏后人坚毅、向上的开拓精神。他们为躲避灾荒、战乱,在深山老林中筚路蓝缕,耕学传家。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抗争,历经种种考验,生生不息。如今的溪南人,骨子中依然有着朱子理学入世哲学的深深印记,他们仁义相助、团结一心、和睦相亲、争奇斗艳……走出了传承朱子家学的学界才俊、驰骋商界的经营翘楚、开创宠物食品先河的领军人物、誉满海外的巾帼英雄……诸类人才,各领风骚,在溪南这片静谧祥和土地上持续上演着精彩和传奇。

网络编辑:雷鹏

溪南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