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晒出来的家乡味

2021年12月17日 15:18:12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讯(记者 宋宛 编辑 王秀华)平阳话“鲞”与“想”同音,寓意聪明上进,所以无论是结婚、年夜饭还是其他喜庆的日子,鳗鲞必是不可缺少的美食,也因此,每年冬日成了鳗鲞加工户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在鳌江镇后半厂村鳗鲞基地,趁晴好天气晾晒鳗鲞早已成了鳗鲞加工户们的日常。

  好“品相”得靠刀法

  在后半厂村鳗鲞基地,记者在几十米外的路口便能闻到阵阵咸腥味。沿着小路走近“基地”,偌大的晒场上,竹架子排得整整齐齐,上面已经摆满了剖好的鳗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此时,基地上到处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从冷库里拿出半干的鳗鱼,轻轻抖落鱼身上的薄霜,一片片码放在架子上,有的小心翼翼地给鳗鱼翻面。

  晒制鳗鲞的过程并不复杂,劈鳗鱼却是个技术活。“首先要用清水把鳗鱼表皮的黏液洗干净,再用专业的刀具从背部下刀”,童圣忠拿着一条鳗鱼比划道,“刀具要沿着脊骨一路划到尾部,剖开鳗鱼,就露出了粉红色的鱼肉。剖解这一步,老手一刀下去便能看见平整的刀口,露出完整的脊骨,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劈出来的鳗鱼品相就会差一些,相应的价格也低一些。”童圣忠劈开鳗鱼后,用刀快速取出内脏。擦干血水后,鳗鱼就能晾晒了。据童圣忠介绍,劈鳗鱼的时候要最大限度地将鱼身摊开来,先挂在竹篓上晒半天,再转移到竹编架上,这样铺开能让鳗鲞均匀受热,通风透气。处理好的鳗鱼最好不要用水洗,这样会破坏鱼肉的质感,洗去鳗鱼身上的鲜味,而且做出来的鳗鲞不能久放。

  好味道得靠“火候”

  虽然通常说的是晒鳗鲞,但实际上鳗鲞是自然风干得来的,如果放在太阳下暴晒会晒出鳗油来,产生微臭的桐油味,温州话称“走油”,而真正激发出鳗鲞鲜味的是冬日的西北风。

  “现在这个时候气温低,风又大,天气干燥,晒出来的鳗鲞最好吃,保存时间也长”,鳗鲞加工户童圣忠告诉记者,“如果西北风能连着吹几天,那晒三天左右就能把鳗鲞收起来了。要是只出太阳,风不大,就得晒个五六天,如果中途下雨,还得收起来放冷库里,等天气好了再拿出来晒。有些地方晒鳗鲞前会先用盐腌制,我们这里口味偏淡,鳗鱼处理好之后不会放盐之类的调味料,就直接拿去晒了。”

  “晒得好的鳗鲞软趴趴的不行,硬邦邦的也不行,不用非晒得十成干,得软硬适中”,童圣忠拿起一条他认为晒得不错的鳗鲞招呼记者摸一摸,介绍道,“要做出品质好的鳗鲞,首先鳗鱼就得新鲜。我们这做鳗鲞选的都是东海鳗,选鱼身饱满、色白有光泽的,这样晒出来的鳗鲞口感厚实。”由于本地捕捞的鳗鱼数量不够附近百来户人家晒制,加工户们会从宁波等地进货。

  晒干货的习惯一直在延续

  “后半厂村是个渔民村,村里一直以来都有晒鳗鲞的习惯,但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无法追溯。”鳌江镇九叠河社区党总支书记许益利告诉记者,2018年,村民中心旁的空地上建了一个鳗鲞基地,之后半厂村、下垟埠等地的鳗鲞加工户们慢慢集中起来,在基地里晒鳗鲞。

  

  

  如今,“鳗鲞基地”有30多个加工户,鳗鱼的清洗、剖解、晒制以及储存都在基地里进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村里晒制的鳗鲞早已得到市场认可,销售渠道也比较稳定。“鳗鲞基本销往温州市或附近县市,有来批发的,有酒店订购的,零售也有。”童圣忠告诉记者,村里一年到头都有卖鳗鲞,但一年之中就属现在这西北风吹干的鳗鲞最好吃,年关越来越近,备年货的人也多了起来。

  后半厂村童圣忠一家从童圣忠爷爷那辈便开始制作鳗鲞了,如今已有三十多年。随着气温降低,童圣忠的工作量也多了起来。最忙的时候,他们一家子一天就能劈出1500至2500公斤鳗鱼。鳗鲞在晒制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翻动。一整天忙下来,他们往往累得腰酸背痛。

  “小时候过年前,院子里、屋子里到处都是鳗鲞的鲜腥味。”家住鳌江镇的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年关前母亲总是进进出出忙着晒鳗鲞。每天晚上,鳗鲞都要被收进屋里,挂在屋里的竹架子上。过去物资贫乏,干货也是难得能够吃到。每逢杨先生的母亲晒鲞,他就和妹妹围在边上,在心里比较着哪条最大,清蒸还是跟肉一起炖。他只盼着鳗鲞快点干,好早点吃上。“二十几年过去了,母亲直到现在也还是会自己晒鳗鲞。腊月后晒的十来条鳗鲞就够一家人吃到过年了。”杨先生说。

  过去保鲜技术还不完善,老百姓们为了留住鲜味,在储存方式上可谓下足了工夫。如今一到冬日,不少老百姓还是会晒上干货备用。独有的风味让长期以来晒干货的习惯延续了下来。

网络编辑:谢天涯

晒出来的家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