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明王峰,南雁荡山之渊薮

2021年12月10日 10:56:09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通讯员 潘孝平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南雁荡山千峰百嶂,高耸入云,纵横四方。其间明王峰,峰高1077米,崛地而起,秀拔群山,为南雁荡山最高峰。明王峰绝顶右侧的山坳之中有湖,面阔五亩许,其中芦苇丛生,结草为荡。秋雁南归时,常栖息于此,故有“雁荡”之说。那仙气氤氲的湖荡,那林风天籁,那湖荡四周色紫如笋的烂漫野茶,渲染了一种瑰丽灵秀的意境。这一座山因为雁荡,才有明王峰之名,这与当时风行的佛教密宗有关。

  

  

  盛唐时期,佛教密宗创始人高僧一行(683-727),绘制山河分野图,“画天下山河为南北两戒,以南戒尽于雁荡。盖谓巴蜀湖南之山,驱金陵、渡钱塘而结束于此也”(清雍正《浙江通志》)。在佛教密宗神坛中,明王的位置处于边缘,“南戒”即“南界”,因此南戒尽处雁荡山的这一座山峰被命名为明王峰,应在情理之中。

  晚唐时期,隐居在安固县库村(今属泰顺县)的谏议大夫吴畦,曾慕名登临此地,并留下《登明王峰》一诗:“明王嶻业与天齐,势压诸峰不可梯。霁雨孤钟云外度,叫霜群雁月中栖。仰观碧落星辰近,俯视红尘世界低。七尺灵光双蜡屐,石门金鼎漫留题。”诗因明王峰而生,明王峰因诗而兴。吴畦的雁荡之行,使得明王峰名彰于世。五代吴越时,高僧愿齐正是风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有钟磬梵呗之音可闻,心向往之,遂不远百里,决意前往寻访。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瑞安府》记曰:“南雁荡在平阳县,北自穹岭,南施岭西,五十里间,皆雁荡为名也。初,吴越钱王与僧愿齐同参韶国师于天台。愿齐游永嘉,礼智觉真身。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则钟梵相闻,杖锡寻访。喜曰:‘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结庐其间。”

  愿齐杖锡负笈一路南下,历经千难万险登临明王峰之巅,在山水尽处见到了梦寐以求的雁荡。愿齐笃信这里就是印度佛经里所讲的“诺矩罗”尊者在震旦(中国)静坐处的“雁荡龙湫”,于是萌生了美妙的宗教体验,旋即在此搭建茅庐,潜心修行。于是,明王峰上有了“嗡嗡”的诵经声,在朝晖夕阴之间,愿齐独享着“一枕烟霞梦觉恬”的蓬莱生活。这是公元948年的事儿。越十年,莽莽雁山迎来了吴越王钱俶的驻跸,后来又有了十八座庵堂的鸿图华构,由是,雁荡山进入了佛教鼎盛时期。

  天底下峰峦千千万,山之名不乏重复者,惟独明王峰为南雁荡山独有,至今尚未发现别处有同名的山峰。明王峰这一份特立独行的王者气概,不啻是雁荡那卓尔不凡的气象,更有山间诸多瑰琦景致的支撑,譬如石堑、龙湫瀑、石城天街……这是人们一直以来不惮山高路险,奋勇攀登的动力。

  一个红叶舞秋山的时节,我与一班同好相约登明王峰。我们一行9人在怀溪镇石城村会合,这里是明王峰的进出门户。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一道高大的石寨门横亘村口,显得威仪大观。村中多石头,随处可见石路、石墙、石屋、石堤坝、石溪滩,这里多的是用时光垒砌起来的凡尘故事。远山在召唤,我们无法留恋村子的古朴,匆匆顺着大溪北进。从白叶岭上山,山道时断时续,我们沿峡谷,穿芦苇,傍崖壁盘旋而行,经九曲十八弯。当山间石壁上一道白水铺展在大家眼前的时候,带路的维沙兄兴奋地说:“这就是龙湫瀑”。我下意识地瞄了一下手表,从岭脚一路爬上来将近一个半钟头。

  我们小心翼翼地踩着陡峭的石阶,折下山间谷地。“这里是明王峰的半山腰,这龙湫瀑是集明王峰之水奔向山下村庄,飞流悬千尺,是南雁荡山最长的瀑布,村民就是吃这里的水长大的。”石城村主任潘维沙不无得意地说。看龙湫长瀑,我感受绝壁挂碧练的奔放,听空谷流响,我品味水声隆隆隐奔雷的酣畅。作为一个喜好访山问水的人,曾游历大江南北的诸多瀑布,我知道眼前的瀑布没有黄果树之壮阔,也没有黄河壶口之磅礴,但龙湫瀑的神奇石堑是他处罕见的。龙湫瀑头自石罅间飞泄而下,经千万年湍急流水的冲击,竟开辟出一条长约二十丈、宽为一丈有五的石堑。石堑系槽型,乡民俗称石水槽。水槽内壁依山体,高约三丈,外壁高丈许,宽不足一米,槽沿外为悬崖深涧。那万斛清流尽从水槽里下,不满不溢,这是龙湫瀑最精彩的表达。

  龙湫瀑从石水槽下,怒水不舍昼夜向西南狂奔,山体岩石因激流的长期冲蚀,断裂剥蚀,天造地设一条高山“石街”。“石街”长70多米,面阔40余米,“街道”两边是垂直的岩壁,高约150米,石壁上布满参差的锯齿,状如古代城墙的雉堞,故有石城之名。退隐于顺溪白云山的唐末名臣薛正明进士,曾走进石城,面对铜墙铁壁,他不禁发出“半空高挂龙湫瀑,万仞宏开金石城”的咏叹。我为石城的雄健之势所折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旁的维沙兄指着瀑布说:“现在是枯水期,水比较小,我们只能看到‘清泉石上流’,假如到了汛期,站在城墙上俯视,那从山头上奔腾而来的大水冲下石水槽,灌进石街,沿着‘城’根排山倒海一般席卷而去,你在五里开外都能听见瀑布在咆哮。”此刻,秋光融融,我在石城天街上漫步,头顶一线天,脚踏万古石,身披五代吴越风,看日照城墙,霞披烟树,油然而生一种天马行空的豪放之情。正当我在臆想着踏月天街,身处琼楼玉宇之美的时候,带路的朝大家喊道:“时间不早了,我们得继续赶路了!”我的思绪被拉回到现实。

  从石城再向上攀登三里多路,在逼近明王峰顶东南侧山脊上,有一口六米见方,两米多深的清澈池水,这是人们常说的“雁池”。据平阳县文史学者林顺道先生考证,这雁池旁边就是愿齐静坐修炼的地方。“这不是寻常的一泓水,我们本地人习惯叫‘龙井’。在这山水尽处,雁池不见来水,不见出水,海拔千米,千年不涸,已成千年之谜,这还有待科学考察。”村主任一脸得意地说。别过雁池,我们向明王峰顶迈进。山顶中央为一块平地,呈圆形,占地方圆六丈,寸草不生,然周边却长满野杜鹃。一块同样的土质,内外有别,自然生成这一种景象,令人诧异。这里山形似卧佛,山梁较平坦,绵延数里,温州图书馆藏《雁荡山全志》之记述:“雁荡,在明王峰顶,平原可五里许”,其所言非虚。

  在山脊上御风而行,我跟六百多年前来到这里的骚客有同感,有些征服感。元末,廉访副使宋伯颜巡察平阳州之时,州尹周嗣德拉着他登上明王峰。宋伯颜站在山头上,“唱咏于烟霞之表,徘徊于云汉之间”,他相当开心,有“遗世而登仙”的快意。明初,御史官彭修在当地官员的引领下登上明王峰,他慨叹道:“明王高倚碧霄间,俯视游云脚底看。莫道仙都遗址杳,去天尺五道何难!”这里山高道险,且多歧路,成功登顶殊不易啊!宋伯颜、彭修是幸运的,我也是幸运的,因有人带路,而一些后来者未必能得偿所愿,例如明代蔡芳进士、清代张盛藻进士。1518年九月九,福建转运副使蔡芳在平阳县丞马性鲁的陪同下,游览了南雁仙姑洞后,蔡芳很想寻访明王峰顶的雁湖,但不知路径,悻悻而归。1881年十月初,温州知府张盛藻邀约司马郭钟岳,“轻舟简从,载酒为南雁荡之游”。他们在赏玩了东西洞后,意犹未尽。郭司马说,我们原本还打算去游览明王峰,据说龙湫的最高处是龙雁的栖息地,只因当时身边没有向导,不知所往,只好作罢。

  一千多年前,吴畦进士站在明王峰顶,远观东海苍茫,“俯视红尘世界低”,他的感觉是良好的。今天,我山登绝顶,站在猎猎秋风中眺望四方,但见连云迭嶂,平阳群山一览无余,文成、泰顺、瑞安、苍南诸山之形胜或可在目,一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欢畅感不禁涌上我的心头。穿越时光隧道,我依稀想见遥远的当年,一个烟岚袅袅的清晨,愿齐竹杖芒鞋在这一方莽然之墟行走,于是,一座山因他而生动,群山因他而梵音高扬。

网络编辑:周昌均

明王峰,南雁荡山之渊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