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我所思兮在南雁

2021年11月24日 14:02:40 来源:平阳县融媒体中心

  本网通讯员 潘孝平 编辑 王秀华

  南雁荡山的一方山水,气象万千,这在一亿年之前就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是渺渺茫茫无人赏罢了。

  

  山水在,混沌初开,春秋代序。直到唐代上元年间(760-762)温州长史李皋南巡雁荡山,大为赞叹:“雁荡诸奇不可穷,石梁华表远凌空”。当时正渔阳鼙鼓动地来,黄尘滚滚,惊破了李唐王朝的一帘幽梦。北望中原的狼烟烽火,安禄山的连天金鼓湮没了李皋的赞叹声,于是,雁荡山又归于沉寂。

  当一切尘埃落定,有人想起雁荡山的好,那是三十年之后的事儿了。唐贞元间,温州刺史路应遨游雁荡山之时,诗兴大发,坦言:“诗怀到此清如许,欲向银河蘸笔题。”僖宗乾符二年(875),温州邵太守在吴畦进士的陪同下,游历雁荡山。“潭之水,清渟黛蓄,与天一色,交鸟青鸟往来可画。入里许,其水渐浅,沙石皆露,乃倚棹山根,溪花沿流而下,舟楫皆香……”,这是吴畦为人们展现了一千多年前那原汁原味的雁荡秀水。公元948年,时任温州刺史的钱俶,踌躇满志地北上杭州登吴越王大宝;钱俶的同乡相契,曾一起聆听天台山德韶大师说禅的高僧愿齐,正在温州龙兴寺云游。愿齐听闻平阳明王峰顶有荡,有秋雁栖息,便不远百里,披一袭袈裟,担簦负笈,徐徐南下。但得雁荡山妙处,遂结庐而居,潜心修行。在朝晖夕阴之间,愿齐独享着“一枕烟霞梦觉恬”的桃源生活。自温州擦肩而过,流光一闪十年,吴越王钱俶打听到了愿齐的行踪。公元958年,钱俶一行驰驱千里,驾临雁荡山,资助愿齐在穹岭创立普照道场及分建十八所寺院,并划出平阳一县的赋税,以供奉愿齐师徒。越十年,钱俶携孙妃及五位王子再度南下,莅临雁荡山朝圣。一方王者,关山千里路,两度临幸这一隅山水,也许这与二十年前钱俶主政温州有关,也许与愿齐有关。雁荡山因与帝王沾亲带故,声名日隆。即将卸任的温州太守张盛藻,“念东瓯山水之胜”,于清光绪七年秋,邀约司马郭钟岳轻舟简从,载酒为南雁荡之游,感受“山林蔚秀,霜叶如花,石峰青绀,溪水澄碧”。游途中郭司马不禁慨叹,或缺了南雁之行,简直有辱山灵矣。

  既为名山,当有山志。绍兴廿六年(1156),南宋名臣张九成在知温州任上,利用公余之隙,足迹踏遍雁山鳌水,编纂了第一部《南雁荡山志》,此后历元、明、清、民国,南雁山志代不绝书了。

  在这一万多平方公里的东瓯大地上,温州有的是嘉山丽水,而几多政要欣欣然跋山涉水,去府治西南二百里,造访幽僻的南雁荡山,足见其卓尔不凡的地位。一座山的地位高下,取决于它的自然风光,还有人文内涵。那么,南雁的魅力何在?且让我们进山走走。

  

  驱车从水头镇出发,沿溪西进,仅十多分钟便到了南雁的“水门”——碧溪渡。但见渡头绿水沄沄,苍山四合,溪滩五彩石子遍地,一个纤尘不染之所在。坐船,过溪流。远眺,满目苍翠,那一簇簇山岚在峰峦间缓缓飘浮,将静默中的群峰衬托得更加灵动巍峨,使人不由得想起乡贤陈经邦的诗句,“峰危常倩白云挟”。前行数步,便得“爱山亭”,有碑记,曰:“……南雁荡山实较北雁荡山为早著,五代时僧愿齐杖锡寻访,得此佳处。有龙雁所居,钟梵相闻,宛然一西域……”。此碑记并非自吹自擂。当愿齐率三百门徒,在雁荡山开发了五十年后,人们在乐清芙蓉峰顶才发现有大池,才被视作雁荡,那儿的山才被称为雁荡山,这已是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事儿了。为了避开与平阳的雁荡山雷同,才有后来南、北雁荡山之谓,才有崇祯年间永嘉吴彦匡的“二雁竟爽天下稀”之誉。

  穿过田畴乘势上山,有一陡崖凌空崛起,岌岌欲倾,这便是“东南屏障”,也称“锦屏峰”。它由三块巨石浑然天成,一洞中空,犹如开了一扇闸门。过洞回首仰望,似一面古代征战的盾牌,又似一猛虎昂首,张牙舞爪,让人猝然领略到“好峰随处改”的妙处。

  至观山亭,眼前一组崔嵬的山峰傲然于云雾之中,峰巅七块危岩,神奇怪诞,其中一巨石似一腾空欲飞的雄狮,故名“仰天狮”;其左有“海狮峰”,右有“玉仙峰”,两峰对峙遥相呼应。危峰之下,竟有一条蜿蜒的通道,由两爿嵯峨的大岩壁夹峡而成,上空横跨石梁,险峻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扶着栏杆向上攀登,便有阵阵凉风拂面而过,云雾游动,恍然扑身,真是“高路入云端”呀。行数步,忽见摩崖题刻“云敛天窗现”,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云关。旭日流霞穿天窗,把山之阴的满岗生灵叫醒;夕阳西下过天窗,辉映着山之阳的绚丽,云关是南雁的地理象征,是上苍给南雁塑造的一个经典。哪位游客途经于此,若没有跟这一扇天窗打个照面,可以说还不算真正到过南雁。

  穿过云关,一条曲径通向幽处,两旁翠竹森森,枝叶蔓披,鸟鸣啁啾,甚有禅境。随小径而上,便到了俗称西洞的“仙姑洞”。北宋崇宁年间,北港闹村女子朱婵媛出家为道姑,遁居此石洞,辟谷二十年,悬壶济世,造福桑梓。“羽化登仙”之后,乡人感其兰心蕙性,便在她修行的石洞中,供奉仙姑塑像。塑像之左有一石洞,名曰“十八进士洞”,那十八个进士与一条狗,还有无底洞的故事,为南雁描绘了传奇的色彩;塑像之右,又有一洞,每逢月夜,月辉映入洞内,洒银铺玉的,故名“月牖”。除此二洞之外,仙姑洞中还有许多奇穴异洞。

  自仙姑洞,沿竹径下行,跨碇步过涓涓溪流,便到了南雁旅馆。翘首四顾,“石鲤”“石观音”“三台峰”“老虎岩”“观山龟”“老子炼丹”“美女梳妆峰”……好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缘溪东行,登数百步石阶,便到了东洞山脚下,洞口横匾题“东天门”。石洞可容数百人,丹崖翠壁,有水滴答,显得格外苍老、静谧。拾级而上,渐见光明,但因道路弯曲,乍明乍暗,及踱至洞口,豁然开朗,前面竟有一方观景平台。环顾东洞周遭,有三块巨岩拱卫,左侧有“龙角峰”挺立,右有“华表峰”一柱擎天,中有峰如高帽,故名“仙冠峰”。平台上有始建于崇宁三年(1104)的“会文书院”,为一幢五间二层的楼房,乃宋代陈经邦、陈经正兄弟读书授徒之所。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曾率众弟子于此,开坛讲学,并题“会邱书院”,意为此乃光大孔子学说之圣地,由是书院之名享誉东瓯。书院正门有联,曰:“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系清代永嘉学派杰出代表孙依言所题。

  从书院右首向东,上观音岭,迈过七八百级台阶,便有一道高峻的山峰横亘眼前,细看那悬崖山缝之间,竟有一座金黄色的九层楼阁依石洞而建,在千仞绝壁间走鸾飞凤,就像镶嵌在峭壁上的空中楼阁,直教人啧啧称奇,这就是“观音洞”之所在。伫立在观音洞中,凭栏,隔涧相望的有宋代的仙姑洞道观,中有宋代的儒教书院,身后是五代的观音洞寺院,在这方圆一公里的苍茫之间,“三教”荟萃,天下罕见矣。

  南雁是幸运的。巍巍群山,因书院而洋溢文气,因朱仙姑而弥漫道气,因观音古刹而氤氲佛气,因钱俶而流露霸气,因满目蓊郁四季虫鸣而张扬自然生气。

  

  作为一个地道的南雁荡山人,从孩童时候起,我每天看着蒙蒙雁山,听着熙熙鳌水长大。自打读书起,能远游了,学校就有一个传统项目,什么春游南雁,秋游南雁。一两个年段会合,六七百号人,同学们个个背着书包,带上干粮,腰间别着水壶,大部队拉练似的。大伙沿着蒲峰脚下的卵石路,徒步西行,逶迤于绿水青山之间,蔚为壮观。1978年5月之末的那个南雁之行,印象最为深刻。午后,遭遇一长阵滂沱大雨,雾锁空山,碧溪渡头洪水咆哮,我们出山的通道受阻了。一个五年级段,三百五十多号人,被困在仙姑洞中。后经带队老师的多方打听,另辟蹊径,取道“新洞”,经闹村,过圣峰寺下,出水头。当大部队跨过金鸡桥的时候,天已擦黑。这是我童年时代之于南雁的一个刺激而温暖的记忆。记得读高一那一年,我代表平阳参加温州市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作文命题为《那山那水那故乡》,我旋即以南雁为题材,奋笔疾书,竟然获得一等奖;1983年5月,我代表温州市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以《天地分明有画图》,尽情讴歌我心中的神山圣水,竟然又获奖了。这也许是雁荡山老早就耸立在我的心灵广场,鳌江水时刻流淌在我的血脉里的缘故吧。

  一个人会老,而今,年近半百心入定,南雁成了我的情感依归。每天看着雁山,看着鳌水,让我感受岁月静好。南雁不会老,她是温州的乐土绿洲,苍生的福地洞天。我愿做一个雁山鳌水的守望者,祈望芸芸众生惜之爱之宝之,永葆这一方古老而青春的锦山绣水。

  我所思兮在南雁……

网络编辑:周昌均

我所思兮在南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