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万安桥与林拱辰

2021年06月15日 10:45:22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通讯员 黄进峰 编辑 王秀华

  万安桥是平瑞塘河中段一座有名的古石桥,属古代平阳万全平原上的交通要道,它联接塘河东西两岸大片粮田及附近几个村落乡民的出入来往,位于万全镇宋桥社区金宕村,古观音亭及今普门禅寺旁。林拱辰,南宋凤林乡盖竹人(今属麻步),文武进士。他任太府丞时,曾借衔工部尚书,出使金国,官终吏部侍郎,属一代名宦。

  

  万安桥现状

  庚子年冬,平阳文史群成员在陈彤先生带领下,走访塘河古道,观察塘河新貌。当行至塘河中段,有新造水泥桥——“金宕村大桥”横跨塘河东西。水泥桥旁有一座不起眼的古石桥,静静地横卧其上侧。比起人来车往的金宕桥,小石桥显得落寞孤单,很少人行。这座小石桥为五间桥,石柱砥河,石板铺面。普门寺当家和尚说,这是一座宋代古桥,名“万安桥”。

  

  

  万安桥全长三十来米,净跨水面约十三、四米,桥面宽约二米,桥身距水面三米许。桥墩由四根长方形的条石柱立,西侧桥墩柱上阴刻楷书“万安桥”三字。桥墩置帽石为梁,临岸桥墩用规整条石沉河堆砌,两头放有台阶。桥面用五根青石板并列铺设,南面拱券石上阴刻楷书数字,字迹模糊,无法分辨。桥上栏杆大部分为后期修建,新旧痕迹清晰可见。

  出于对文史的爱好,笔者查询了民国《平阳县志·金石志一·林拱辰建桥题字》,其内容为:“(桥)在万全镇观音亭。□定庚午仲冬吉日,朝散郎直秘阁淮南运使林拱辰建。”民国志编者还作了按语:此题字体整饬,镌刻甚精。“定”前一字已断,考知为“嘉”字。可见,万安桥石刻题字为:“嘉定庚午仲冬吉日,朝散郎、直秘阁、淮南运使林拱辰建。”

  

  林拱辰的收入

  嘉定庚午,即嘉定三年(1210);仲冬,即农历十一月;朝散郎的官阶是正七品,是低于朝散大夫(从六品)的官衔。朝散郎官号,是一种寄禄官,算薪水用的。宋代淮南路分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林拱辰应是淮东和淮西两路转运使。按宋制,官任转运使的资格必须为朝官以上、历任知州或知军,有政绩者。林拱辰还有一个身份是“直秘阁”,是贴职,除了荣誉外,还可以算补贴的。宋代文官贴职由低向高依次为直阁、修撰、待制、直学士、学士、大学士。如徐谊是待制,萧振是学士。工资和补贴一般有钱、谷和丝绢等。

  朝散郎每月工资大约是:钱30贯,外加春、冬绢13匹,春罗1匹,冬绵30两。还能领到“直阁”贴职补贴10贯。一贯是1000文钱,即一缗。林拱辰的月工资加补贴大约在40至50两白银。

  除了工资补贴外,外任地方官职还有职田(公田)收入。转运使可得到15顷(1500亩)全部或部分收获物的收入。

  宋代官制的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林拱辰的朝散郎是“官”,直秘阁是“职”,转运使是“差遣”。

  林拱辰朝散郎(正七品)的官衔,在宋代还是个比较向下的位阶,但他两淮转运使的职位算是个高等位次,职权重大。所以,朝廷赏给他一个馆阁贴职,除了宠荣之外,还让他领到补贴。

  宋代奉行高薪养廉制度。如果不算林拱辰的职田收入,仅工资补贴(钱钞)这块,他一年可得白银在500至600两之间。

  万安桥的构造比较简单实用,桥上没有廊亭构设,桥栏没有“蹲狮坐虎”,桥身装饰也没“雕龙刻凤”。造桥的费用,笔者估计应在200至300两白银,为林氏小半年的工资补贴、收入。

  

  林拱辰为官履历

  林拱辰是个弘治《温州府志》、《东嘉先哲录》、民国《平阳县志》都有记载的人物。他字岩起,初名一鸣,凤林乡盖竹人(今麻步镇)。南宋淳熙五年(1178)考上武进士,又于淳熙八年(1181)参加“锁厅试”,以武换文,与其弟林应辰同年考中文进士。可见,他是个具有文武才干的能臣。

  林拱辰曾任承议郎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行大理寺主簿、太府丞。开禧三年(1207),南宋北伐失败,宋金重签盟约。朝廷派他以太府丞借衔工部尚书身份,充当使金“通谢使”。林氏出色完成这个艰巨任务,回来官升户部郎。

  嘉定元年(1208),他官任提举浙西常平茶盐公事,嘉定二年,提升为直秘阁、淮东转运判官兼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嘉定三年,出任淮南转运使。当然,按宋制,他在当转运使之前,必须先出任知州、知军之职。民国志也考证了他在南宋官场任过扬州、婺州知州。最后在地方,做到广州知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在朝廷,官终吏部侍郎。

  林拱辰是个有学问的官员,著有《诗传》《春秋传》,研究儒家学问。林氏的《诗传》和《春秋传》均已佚。据瑞安孙诒让考证:《诗传》的面世,是嘉定元年林拱辰官任浙西常平提举时,在平江府(今苏州)刊印的;《春秋传》有三十卷,是其官任婺州知州时,刊刻于婺州(今金华市)。

  

  林拱辰可能与朱熹有过交往

  明初名家宋濂曾在《平阳林氏祠学记》一文中透露一些信息。明初,盖竹名人元阳江县尹林淳之子林升,官刑部主事,与宋濂有同僚之谊。林升遵父命,为盖竹林氏族人创建祠堂。正堂奉盖竹始迁祖林 木主,“朔望必谒,岁时必祭,皆率一族之人以从事。”林升还在祠堂左侧建祠崇祀朱熹之像,并以其先林拱辰、林千之、林起鳌、林淳四人作配一同祭祀。可见,盖竹林氏对朱熹的崇敬是无以复加的。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下令修成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标志着明朝统治者正式倡导以朱熹理学为核心的两宋儒学,作为全国统一奉行的学术权威。洪武年间,朝廷和民间对朱熹的崇敬还没达到迷信的程度,而盖竹林氏先走了一步。这也似乎表明盖竹林氏先贤如林拱辰等,可能与朱熹存在学问和道义交集。

  朱子于庆元六年(公元1200)辞世,林拱辰在年龄上作为朱子的后辈,已经在南宋官场立足了二十来年,他们之间应该有诸多接触机会,加上浙南闽北接壤,路途不算遥远,林拱辰向朱子讨教或互为师友则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还有个证据,就是《朱熹集》中《过盖竹作》二首七绝诗:“二月春风特地寒,江楼独自倚栏干。个中讵有行藏意?且把前峰细数看。”“浩荡鸥盟久未寒,征骖聊此驻江干。何时买得鱼船就,乞与人间画里看。”

  诗中的“江楼”“前峰”“江干”“鱼船”“画里”都和麻步盖竹的地形风貎契合。这二首诗也被文史研究者认作朱熹去过麻步盖竹的一个有力佐证。

  平阳文史群也曾组织过一次对麻步盖竹的实地考察与采风,相传盖竹村一些古建如江楼、祠堂等都毁于洪武八年那次泥石流。当年,鳌江江流未改道之前,江面就临界盖竹村。笔者走访盖竹时,也特别留神遗存至今的一些“蛛丝马迹”,试图能有所发现。

  “盖竹”这个地名,不仅在麻步一处。朱熹晚年退居的福建建阳也有一个叫“盖竹”的地方。“盖竹”地名,可见于《南唐书·查文徽》,五代时王延政乱闽,查文徽拟攻取建州,率军到达建阳“盖竹”与王延政军相拒。朱熹诗中的“盖竹”,到底是麻步盖竹还是建阳盖竹,实有待于到建阳进行实地考察。如果,建阳盖竹那边没有江流或不近江流,那么,《朱熹集》中的盖竹,必定是麻步盖竹无疑。

  古代乡绅一般都是在乡梓为大家做善事。如,徐谊(沙冈人)协助建沙塘陡门,蔡必胜(步廊人)修建北塘河。林拱辰为何在万全塘河出资建桥?这还是个不大不小的谜团。笔者想,或许他的舅家或夫人家在万全?或许他在万全平原有产业、地租收入?或许还有其它原因。

  林拱辰的生卒年以及家庭状况、子孙荫职等,《平阳县志》都失载。嘉定三年(1210),林氏建造万安桥时,朱熹已殁了将近10年,徐谊也于两年前病亡。

网络编辑:周昌均

万安桥与林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