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忆春节

2021年02月10日 14:20:07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郑小同 编辑 王秀华

  孩童时代最期盼的莫过于过春节,有新衣服穿,可以放鞭炮,有很多点心吃,能成群结队逛街市等等。

  过去一段时间里物资匮乏,买什么都得凭票证。过春节了,家里大人都会想方设法给孩子做一套新衣服。我家兄弟姐妹多。记得有一年的正月初一,我们兄弟俩穿上列宁装款式的上衣,三个口袋的,后来知道那是用父亲早年的长衫改的,不过穿上新衣裳的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除夕夜分岁酒吃毕,盘碗整理好后,我的祖母会重燃镬灶的柴火,在铁镬中放入大米、红枣,煮上一大锅米饭,凉后放置于饭篮里,悬挂于通风的地方。正月初一早上我们就能吃上带有红枣,寓意新年红得早的米饭。

  零点时分,小孩大人兴冲冲地聚在自家门口,又打关门鞭炮,又打开门鞭炮,持续到上半夜。此时,门外的地上遍布鞭炮的残纸,如果要打扫则要从门口往屋内扫,意谓今年钱财进门。

  从初一开始,人们就要忙于互相拜年,拜娘舅、拜丈人、拜师傅,这些是第一重要人物。人们手中提着“包头”(包头纸是纸蓬做的)去拜年。包里各自放着枣头、圆眼、饼干、糕儿等,包头上一小张红纸被绳子扎着。父亲年少时在塘古上源康南货店当过三年学徒。他包扎的“包头”可是一等一的。这里插一个趣事,收到正月拜年的“包头”不是每个都拆了吃的,有些是张三送给李四,李四再送给王五,转来转去间,到了最后一户人家时,包头里的零食可能已经被小孩子不留痕迹地挖出吃掉了。我记得自己也干过这事儿。

  过去,鳌江镇工会每年正月初一都会举办猜谜语活动。室内人头攒动、摩肩擦踵,铁丝上悬挂着一个个谜面,工作人员端坐在靠墙边的桌子后面,猜中谜底的人拿着谜面去兑奖。奖品是糖果之类的食品,还有两支人称两条须的“大前门”香烟。到了十点多,那些通俗一类的谜语早被人们猜中,而剩下的则是一些古诗词、成语、地名或事件类谜语。我有两个同学是诗词方面的好手。他们过来打扫战场,奖品统统被收入囊中。

  鳌江第四码头曾有个江滨篮球场,虽然不大,但使用率还是很高的。记得好像是1968年春节(也可能是元旦),温州一群众组织拉队伍来比赛,鳌江即与昆阳组成联队与之对抗,比分好像不相上下。后来鳌江小学外操场安上灯光,人们称之为“灯光球场”,篮球活动比赛逐渐转向那边。

  过去正月也曾举办过“扮抬阁”迎春活动。抬阁有三四层,每层坐着打扮成古代人物的小孩。因为抬阁较高,旁边都跟随一个工作人员拿着竹竿帮忙。队伍行进到街道两边较矮的电线时,工作人员要挑起电线让抬阁顺利过去。队伍的后边跟着踩高跷的人们,再后面是敲锣打鼓、手拿彩旗的人们。

  新年伊始,华灯初上,鳌江下埠陡门头有几位唱“卖技”的民间艺人,是黄美林、郑日伟、李开永、阿安等,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或航海、或做泥水、或开店……新春佳节正是他们展露才艺的绝佳时间。喜结连理、建造新房、欣添贵子等人家就是他们唱卖技的最佳对象。从江口到陡门头、南门街,再从八角亭往上边唱边走,挨家提灯笼驻足朗唱,内容都是看对象临时编唱的吉利祝福的俚语。其中还有一人挑一担“叠箩”,主人家会在他们唱毕后奉送上年糕、糖果、红包等。一晚上唱“卖技”累积的东西蛮可观,需要“叠箩”来置放。“卖技”是非遗项目,上面这四位艺人不知是否系该项目传人,传人有否传承下去,不得而知。如今,其中两位已驾鹤西去,过去独门独户的老房子也变为高楼大厦的平面商品房,“卖技”还卖得出去吗?不管如何,吉祥话语还在字里行间,美好祝福还回响于人们耳边。

网络编辑:雷鹏

忆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