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民生 -> 列表

行走山间的残疾评定者

2021年01月25日 14:38:42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讯(记者 何静 编辑 宋淑莹)“他们有需要,我们就会去,公平公正的给残疾患者评定残疾程度和提出康复意见,这是工作的意义所在。”黄其川是县人民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3年前,他受邀成为一名肢体残疾评级工作者,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带着社区提交的残疾人病历资料下乡上门,为残疾人评级。

  

  

  “我们和病人的接触时间相对较短,多数时候是在路上。”每次出发,司机总会规划好最佳路线,先去海西,还是先去凤卧、腾蛟,司机都会安排妥当。车子一天到晚在峰回路转的大山里飞驰,下一个目的地总在大山深处,十分费时费力。

  上门评级的意义,在于为一些无法来到现场的残疾人带来希望。黄其川回忆,3年前第一次参加现场评级时,县残联不到百米的房间里挤满了人,有拄着拐杖的,有坐着轮椅的,能来到现场的大部分属于轻症类型,是家属有办法带着他们来现场的。而需要下乡上门评级的类型,则无一例外都是重症者。

  

  

  “有些残疾人,家里就只有两个人,他们躺在床上动不了,对于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而言,是极大的打击。”几年前,黄其川和县残联工作人员走访了一位50多岁的残疾人,眼前的情况让他揪心。路边搭起的棚里,这个中年男人由于不明原因导致双下肢瘫痪,无法下床,连大小便都只能在床上,家里只有一个哥哥,一边照顾他一边维持微薄收入,难以想象的艰难。像这样的家庭,根本没有能力到达现场,当地社区、残联收集到他们的资料后,会列入“上门服务”的重点对象,无论多远多累,一定会抵达。“最偏远的山区都已经通了路,最多步行半小时就能到病患家里。”黄其川说,和几十年前相比,现在条件好了,医生能做的事也更多了。

  “对残疾人的评定,关系着他们能够拿到多少补贴,因此要非常慎重。”黄其川说,一般情况下,一天最多评级11人。他刚接触这个行业时,每遇到难以判断评级的患者,都会请教经验丰富的老师,将书里描述的肌力、肌张力与眼前患者的胳膊、大腿实际活动情况等相联系,再作出准确判断。

  黄其川说,大多数残疾患者,尤其是中风、帕金森病患,容易缺乏科学的康复锻炼而耽误病情。一位老人由于中风形成双下肢瘫痪,刚出院时,评级是四级。他在下乡走访名单里看到了老人的名字,感到极为痛心。经过上门评级,这位老人已经是二级残疾。“医生,我一动就痛!”“痛也要动,越痛就越要活动啊,不动会更痛!”看到情况恶化,一边痛心一边着急的黄其川,会拉着家属尽力科普医学知识,告诉病患积极康复活动的方式方法,如果长期卧床一直躺着不动,会导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

  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在万全镇见到的一对老夫妇。老人因为双腿瘫痪,家人们特意在床上方装了一对拉环,凭借老人的双手之力,能够一下子坐起来。这样乐观的患者,虽然为数不多,却让黄其川十分感动。“你为什么每天要自己坐起来,不累呀?”黄其川笑着问他。“老伴过两年走不动了,我难道靠她?当然要靠自己了。”对方回答,逗得在场人员都笑了。这位老人是黄其川这两年走访中见到的康复状态最好的、心态最阳光的一个。

  可大多数病患却不如意。黄其川坦言,许多病患都是因病致贫,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属对病患的重视程度,都对康复结果造成影响。

  提起这一路的上门评级经历,黄其川说,收获比付出更多。令他十分欣喜的是,现在各个乡镇都建设了残疾人之家,借助康复器材,能帮助不少残疾人在锻炼中获得肢体功能的恢复,获得生活的希望。

网络编辑:谢天涯

行走山间的残疾评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