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鸣山村老粮库

2021年01月06日 14:37:58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作者  谢锦芳 编辑 王秀华

  “横阳五里是鸣山,水到桥头第一湾,重叠小山藏古寺,参差远树敝贤关。”

  某日,我在儿子的陪伴下,到鸣山去游玩。是日天气适宜,不但可以活动活动身体,而且能开开眼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诗意鸣山古宅若隐,古树繁茂,名人辈出,誉称三多,“古宅多,古树多,名人多”。古建筑至今保存较好,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伴水而栖,秀丽俊逸,风光优美。

  鸣山有名人。蔡必胜(1140-1203),宋乾道二年(1166)得中武状元;陈宣,明代进士,系修志名家,曾任云南布政司参政官职,其墓亦坐落于鸣山……

  鸣山有古树。其中三棵树树龄长达百年,另一棵已是五百年的树龄。这些古树为村子增添了古香、古色。

  我不禁回忆起1953年时的鸣山。对比今昔,变化之大使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我好似在旧地重游,又好似初到此地,这令我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记得那年,助征小组一行6人从万全粮管所出发,乘往瑞安的内河轮船沿着北塘河至鸣山停靠站,途经鸣山高桥(现改造成平坦的水泥桥),往前走约100米,便到了鸣山蔡宅粮库。我们“安营扎寨”后,就开始了征购的准备工作,以迎接第二天的粮食征购任务。

  这座粮仓原是鸣山有名气的蔡家大宅门,四面围墙,前后余地,木质结构,中堂宽阔。解放初期,大宅分给了地方上无住房的贫雇农,唯有“第二进”的房屋被国家征用,经过改造、装修,作为临时粮库。粮库面向周边的乡村征收农业税(公粮)并收购粮食。

  那时的粮库保管员姓李,名昌裕,我们都称呼他“老李”。他工作认真负责,和蔼可亲,善于开玩笑。我们小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着做好征购工作。因仓容量小,我们还要做好稻谷外调。边征收边调运,任务相当艰巨。

  那时候,我们几个人一起住在粮库的楼上。因房屋年久失修,楼板常发出“吱吱”声。

  短短夏季,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助收人员们在征购高潮的日子里,忙得三餐不能定时吃。吃罢晚饭,我们便在附近大树下或石桥栏杆上乘凉,消除一天的疲劳。那时候,没有鼓词,没有木偶剧,也没有美食夜市。而如今的鸣山,我们口渴了,可以喝杯黄汤茶;饿了,可以用黄隆泰糕点或钱承恩馄饨等充饥。如今的鸣山,有刺绣、剪纸、蛋画、木雕、陶瓷……那些吃的、喝的、娱乐的,也都应有尽有。相隔几十年,竟完全变了样!

  如今的蔡宅,成了举办传统婚礼的场所,再也看不到老粮库的踪迹。鸣山,今非昔比。它的蝶变使六十多年前曾在鸣山粮库工作过的我感到惊喜。

网络编辑:张超霞

鸣山村老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