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葛溪访古

2020年11月03日 10:49:35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通讯员 陈肖粟/文 蔡新祥/摄 编辑 王秀华

  平阳有仙坛山。乾隆县志载,仙坛山“山顶石上有足痕,深寸许。相传葛洪炼丹于此,有葛仙翁丹灶、石床、小岩栖。又有巾子岩”。唐咸通间建仙坛寺(清宣统二年民国五年僧显宗增修)。南宋淳熙间(1174-1179),邑令徐似道凿径以便登眺。南宋宝祐元年(1253),陈容任平阳县令,“作尹三月”,登仙坛山赋诗,称“山中葛仙卿,久服扶桑椹”。元初,林景熙作《游仙坛》诗,注明“仙坛山在州治东五十步”。明天启丁卯,里人吕仲璞建石门山麓,题曰‘仙径’。后建迎仙庵、葛泉亭、怀仙亭等等。

  

新发现周喟题“静虑明心”碑石

  

  仙坛寺依溪而筑,溪曰葛溪,夹于仙坛山、东门山间。溪底有潭,潭水如镜,常年不断,清澈甘冽。潭畔有邑人黄梅僧题刻“葛溪”石碑,现列为县文保单位。民国二年(1913),县知事嘉兴人周继善率先筑“问丹亭”。亭在仙坛寺后,与怀葛楼(仙坛寺东楼)相对。亭名取杜工部诗句“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意。

  

巾子岩

  

  周继善作有《问丹亭碑记》,称“平阳旧传有葛仙遗迹,始于顾野王《舆地志》。其附郭东有仙坛寺、迎仙庵,南有葛泉亭,西有葛坛庵,皆缘是得名。坡南广福宫有葛洪丹井,而仙坛山则有石床、丹灶、小岩棲诸胜,厥名尤著”。地方士绅黄梅僧、姜啸樵积极襄助,重建火毁的怀葛楼,北港周锡光(周喟)作《怀葛楼记》。时名家纷至,勒崖赐墨。据记载,瑞安黄绍箕慕王道甫先生之风,留题“山高水长”,楷书,在问丹亭畔;“峰回路转”,楷书,在小蓬莱下,瑞安孙锵鸣题;“小蓬莱”,魏体书,在溪畔,黄远香题;罗希伦题岩壁,作《岣嵝碑》字;“洞天福地”,篆书,在峰回路转下,石方约五尺,题者失名;“怀葛”,隶书,黄梅僧题,在巾子岩旁;“仙泉”,隶书,在溪旁,民国二年,姜啸樵题;“静虑明心”,隶书,周喟题,在仙泉上;“壑云”,隶书,在葛溪中石壁,德清俞樾省亲闽省,道出平阳留题。

  民初题刻,除黄梅僧“葛溪”石刻得以保存外,已多不见。1974年,在仙坛寺设温州师范学校平阳分校(后改为县技工校),2009年整体拆除,进行仙坛公园入口景观建设。姜啸樵题“仙泉”石刻,五尺见方,上宽下窄,修建仙坛公园时发现,从溪旁移至二层大坛居中竖列。庚子中秋,笔者与县地方志学会周仁多、蔡新祥君踏访,于葛溪底部末端草莽中发现周喟题“静虑明心”碑石。此碑石位于新建仙坛公园第四层平坛垒石底,高宽三四尺,扁方形,落款字迹不清。陈盛奖君徜徉葛溪,颇留意残留碑石,在葛溪左侧“崇德亭”下方坡岩上发现俞樾留题“壑云”石刻,由于岩质沙化,字迹模糊,但可以揣摩梗概。

  乾隆《平阳县志·杂志·古迹》载:葛翁小岩棲、石床、丹灶,俱在仙坛山。小岩棲岩上刻葛洪诗云:“阴洞泠泠,风佩清清。仙居永创,花木长荣。”又载林景熙“葛翁石床诗”:“钧天梦破珊瑚枕,岩壑春供翡翠屏。一卷黄庭云半席,夜深读与岭猿听。”

  清光绪初,温州府学教授戴咸弼之子戴文俊随父参与搜揽金石,纂辑《东瓯金石志》,关注乾隆《平阳县志》有关小岩棲岩上葛洪碑刻。光绪三年丁丑(1877)四月,戴文俊游南雁荡,先登仙坛山访之。仙坛寺僧并不知有“小岩棲”,仅引至半山。戴文俊观仙人足迹,“乃穷高极远,竟日不可得。”他于心不甘,自南雁仙姑洞归,再来仙坛寺探访。云树苍茫,意态稍倦,步出寺后循涧行,风泉入耳如鸣琴。篱外多乱石。“家僮披荆深入,忽见丛薄中巨石上露了一字,遥呼童使认,亦以有字迹告”。“越涧趋视,大石高一丈六七尺,细审是‘岩’字,搜其旁,又得二字,则‘小岩棲’也。岩左五六步,一石及肩,苔花满绣,鞠洗数四,字字明了,则题诗十六字在焉,后有‘葛稚川’三字。惜石质粗,不受拓,然已载宝而归矣。非冥搜幽讨,何以有此。”

  

黄梅僧题刻“葛溪”

  

  戴文俊仙坛山行携宝而归,并临摹原刻编入《东瓯金石志》中,使后人仍可见到葛洪的书迹。“小岩棲”三字由小篆写成,笔笔见骨力,起笔藏锋,多用圆笔,“折”笔圆中带方、筋骨毕露,“竖”笔如锥画沙、圆劲均匀,“横”笔逆锋行笔、张力十足,转折处如折钗骨、圆润婉转,收笔顺势而提、回互有力。左右布摆,对称平衡;结体平稳,上密下疏。风格浑厚雄迈。虽为篆文,略显古板,更凸显其抱朴守真的道教信仰追求,不失优美生动之势。故有后人评价“小岩棲”三字“始显笔意,纵逸飞动,有不可羁勒之势”。

  戴文俊考察“小岩棲”的资料,后由其父戴咸弼整理,并收入《孙诒让全集:东瓯金石志》。2014年,《东瓯金石志》由中华书局出版,许嘉璐主编。光绪十九年(1893)三月,瑞安管甡访黄梅僧,相与探幽壑,访葛翁当日遗迹。梅僧先生筑楼于东山之麓,名曰“枕山”。境寂景幽,右与小岩棲近。时摩岩字迹犹可辨识。

  

乾隆《平阳县志》载葛翁小岩棲、葛坛

  

  事过境迁,踏访葛溪,重寻“小岩棲”,已不可得。现葛溪从溪潭到顶,可分为三段:底段平缓,从黄梅僧题碑处至原仙坛寺后门,公园入口景观改造后石砌高墙将葛溪拦断(下留隧洞口)。原仙坛寺寺基在溪右侧两颗高耸的古木兰树前。第二段为原仙坛寺寺后,高墙拦断至“洗药池”小路下溪段。此段溪床陡峭,溪石嶙峋。从原仙坛寺后门小路出,至元甫亭,传宋名士王自中(道甫)墓葬处。亭旁有1997年春立仙坛公园碑志,载:“东晋咸和间,著名道士葛洪揽胜平阳,修炼于此,留有石床、丹灶遗迹,有怀仙、葛泉、问丹诸亭和迎仙庵遗址”。元甫亭下方,跨溪建有葛溪桥,此处地势开阔。从元甫亭循溪百步岭,至葛溪亭,有碑记,2002年立。此处葛溪悬立,不可行。从葛溪亭跨溪左折,绕健身房(羽毛球馆)登二百余阶,至山腰石板路。

  溪端路口有小池,应即“洗药池”——黄梅僧《仙坛山志稿》载:“洗药池(有碑刻)篆书,在小岩棲下葛溪旁。白石子题。”上顾巨石填壑,杂竹遮掩,陡峭不可行。小路右行有亭,依巾子岩。洗药池以上为第三段。依山左行百余步,临思源亭,右折有石径,登二百余阶,即平坛,长方形,泥地,左角建蘑菇亭,周围不见岩石。右边即葛溪尽头。旧志载山顶有丹井,葛溪发源于此。又载:“仙坛有平石,方十余丈,旧传葛洪炼丹之所”,为葛坛,疑即此处。岁月迁移,石不复见。黄梅僧撰《仙坛山志稿》又介绍,“小岩棲”和“石床”连,下为“洗药池”。所谓“小岩棲”“石床”也应在此位置。林景熙《葛坛即事》诗:“半壑松声识稚川,携琴曾此泻风泉。日乌月兔神丹古,春蚓秋蛇醉墨鲜。世事荣枯成一笑,人生好丑在千年。下方城郭尘如海,输与山中枕石眠。”稚川,葛洪字,又号抱朴子。

网络编辑:周昌均

葛溪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