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水头环青书院

2020年10月13日 10:15:29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黄进峰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机构,由官私二方创办。最早的民间“光石山”书院约建于南北朝时期,唐玄宗时期亦有官方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书院体制完善于两宋。正式的教育制度则由朱熹创立,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天下书院的共同准则。

  历史上著名的书院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等。书院讲学一直由唐宋而至元明清。私家书院一般都由绅商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

  我县教育始于西晋立县,唐开元年间又执行乡里置学的敕令,学术大盛于宋代。从北宋创建会文书院开始,历元明清,书院代有兴废,直至清季科举废,罢书院而改名学堂。

  据民国《平阳县志》统计,我县宋代有会文书院、朝阳书院,元代有交川书院,明代有正学书院、东湖书院、魁峰书院,清代有昆阳书院、崇正书院、龙湖书院、逢源书院、吾南书院、文溪书院、星岩书院以及环青书院。

  环青书院前身

  水头环青书院得以创立,归功于乾降年间平阳县令何子祥。何子祥(1707-1770)字象宣,号蓉林,福建平和人。他是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乾隆三十年(1765)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连任平阳县令,政声卓著,殉职任上。

  

林坑湖

  

  环青书院的创立缘于一场官司。乾隆三十二年(1767),北港(水头)绅士施廷东控告外来僧人侵占水头安境寺寺产及“第一山房”房产田地。

  第一山房正向有安境禅堂。乾隆三年(1738),台风经过水头,安境禅堂和第一山房均遭毁灭性破坏。此后,寺田被僧人败光,寺院废弃,寺僧外逸。贡生方步青等捐资赎田二十八亩,重建山房和寺院,并礼请僧人祖莲住持安境寺。寺院主持经三传,剩下一位年仅十二岁名叫文亮的小僧。

  有一天,外地僧人忽然来到安境寺,想把山房和寺院占为己有。外僧意图不是为了兴盛寺院、弘扬佛教,而是贪图财产。施廷东等人把外僧驱逐出境,并向何县令递了呈词。

  何县令久悉第一山房名称。他曾从道士口中得知,南雁荡山风景绝秀,林康(坑)山距南雁仅十里,山中有第一山房,“幽雅静深,隔断红尘”。学子在山房中弦歌讽诵,山鸣谷应,书声琅琅如钧天之乐,让人怡心倾慕。最终,何县令判寺产归僧(文亮),山房归绅。因文亮年幼,寺产暂由施廷东代理,俟其年长归还;山房属产收租为诸生膏火费。

  书院规模与周遭景致

  第一山房由北港士绅等创建于康熙年间,匾额则由康熙五十年(1711)任平阳县令的王元位(字揆生,江苏吴县人)书写。何县令判下呈词后,认为山房如今已破败坍塌,不能与此方山水相称。他有心再次修建,想物色一个适当人选。贡生施士江(廷东父)自告奋勇,愿意承担。他带头募捐,设功德簿,立规划图。书院总体规划为:后造楼,中造讲堂,两厢为直舍,可容纳学生五六十人。拟渐次置产,延请名师讲学,期望改变北港士习学风,弘扬窦燕山教子故事。

  何县令初疑施氏规划过大,无法完成,然而数月之后,施士江把书院绘图以呈,则工程已告竣。

  何县令大喜过望,“按图索骥”,看到山房处于丛岭包围之中,四山浓翠,天罩一方。楼阁之秀丽,廊舍之宏敞,皆今胜于昔。于是,他把“第一山房”更名为“环青书院”。何县令还抱着达观的态度,不以僧儒相邻为碍。他认为“理至是处,不以人分”,韩愈当年虽辟佛,却仍和大颠和尚为友,儒佛亦有相通之处,晨钟暮鼓,可借为提策之资,亦足发人深省。

  今人登林坑山安境寺者,懵然不知山有雅名,更不复知有第一山房和环青书院之名。当年,何县令按图写序,为今天林康(坑)山周遭景致留下了生动而可贵的山名。

  

老安境寺

  

  环青书院正西向,因山如雄狮,命名为“大狮山”;东向,圆净秀丽,造型生动而朝大狮山者,则为“球山”;东南向数峰,姿势踊跃奔放,如与大狮山争球者,则皆为“小狮山”;东北向有山横亘,则为一字“文星山”;正南向山如立屏,则为“大锦屏山”。

  锦屏山旁边有岭,循岭则可到达岭脚平地。平地有溪,溪边建有“魁星阁”,以镇水口。溪源则从北山岙而来,清流见底,中有萍藻芬菲。视野之内,山下稻田一片,溪流屈曲,上架二石桥,有古道通往寺院。安境寺建有大殿,以供三宝。前为台门,左有古井,井旁有坎,坎直下有门,由此门而达环青书院。书院与寺院的地理分限则以坎下书院之门为界。

  安境寺及环青书院现状

  由于沧桑变幻,社会巨迁。关于安境寺以及环青书院的“先世今生”,民国《平阳县志·学校》也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环青书院在四十四都(属宰清乡)林康(坑)山,清初有第一山房,为邑令王元位所额,南为安境寺。乾隆三年飓风,寺与山房俱圮。寺产为僧荡尽。邑人方步青为赎产,两复之。有外僧来占其地,邑令何子祥判产为二,一归寺,一归山房。为诸生膏火资,易额曰:环青书院。今废。产仍归寺,复为僧荡(败光)矣。”方步青为乾隆甲戌(1754)岁贡生,北港(水头)人。

  刘绍宽等于民国中期撰修《平阳县志》时,环青书院已经无存,安境寺还在,却是由清光绪年间的僧人素斌重建。书院遗产反归寺院管理。

  笔者对林康(坑)山安境寺地理环境还是相当熟悉的,晨昏之际,风日晴丽,经常从凤林北路过救恩堂东侧拾级上山。山路数年前为块石碎砌,今改花冈岩铺路,山脚入口处建有“康乐健身岭”牌坊。

  登山石磴宽长平缓,两侧树木蓊翳,路旁点缀二三个石亭。山涧下流,鸟鸣泉咽,山花的烁,翠曳风清。将到安境寺处,有人工筑坝,潴水为湖。湖面平时约有二十亩,周植松竹,时见游人垂钓,再上,就是安境禅寺。安境寺现分新老二处,新寺相对于今天大家见到的大寺院,也显得相当寒碜,孤零零只造一个大殿。殿门朝东南,没有前后进,也没山门、厢楼、围墙,占地包括空地、菜园约五亩,老僧一位。新来年轻师傅法名允接,与之交谈,也颇知安境寺和书院历史。老安境寺处于新寺左后侧坎下,低矮平房式构建,有供佛点烛之所,由另一僧人住持,连同空地约占一亩。平时,安境寺香火不是特别旺盛,仅靠初一、十五维持。经现场勘察,笔者推测,这个老安境寺应为环青书院旧址。

  

新安境寺

  

  环青书院旧址虽经三个朝代,约三百来年,但周遭景致还没有大变。凭何县令当年《第一山房书院序》所开的四至,站在书院旧址上,基本可以认定,书院坐北朝南,面前稍右侧就是安境寺,对着南方的大锦屏山;东向,则为圆形的球山;东南向,山形小,山体多,为小狮山;西方,山体大,形肖雄狮,为大狮山;东北向,为书院左后侧,则林坑山连绵,为一字文星山。书院左侧的古井依然存在,现位于老寺正堂后面;新安境寺厨房后面又挖了一口井,亦有相当年份,二井都甘甜可口。

  何县令见到过的山脚平地、稻田早己“烟消云散”。当年,环青书院旁的山涧水汩汩冲向山脚,和来自北山岙的溪流(应叫“朱官堰”)合流,形成水口。而建于水口的“魁星阁”以及过溪石桥早已无存。现在,取代它们的是一条宽广的过境公路——环城北路,以及一幢幢簇新的高楼大厦。

  今以拙诗一首结束本文,题曰:“访环青书院旧址”。诗如下:“来访林坑山,如探叠翠关。湖高绝尘到,峰耸有青环。四季梵声在,百年书诵删。莽墟留胜迹,犹待史家攀。”

网络编辑:雷鹏

水头环青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