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乡间秋味

2020年09月23日 11:21:45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陈士彬 编辑 王秀华

  近一个礼拜没去野外,村庄的草木和菜囿都变了样,枯叶飘零了,冬白菜苗儿也长大了,一路上洋溢着桂花香。漫步田园时,会因稻谷渐渐发黄而感到欣慰。

  年复一年,春秋轮回。从古至今,在长风猎猎下,人们总是期待秋收的到来。此刻,我闻到了一缕缕稻谷清香。金风送爽,我似乎隐隐约约听见周围秋声四起,扑面而来!

  中秋将至,不知夜里会乌云密布还是月朗风清,或是秋雨绵绵。清秋夜长,秋虫呢喃,最使人难眠,人们总把忧喜寄予月光。在野外,在山边,在水岸,这里的静,让你遐思,让你细察秋韵。不像城里,难以触摸到叶子残败的秋气息,一片喧嚣。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人们会感觉到风的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接着,早晨的大地上会有雾气产生;再接着,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九十多天的秋色一天比一天浓,挡不住秋光如流,染透了层林红叶,一直到秋霜茫茫。

  儿时的秋,添衣换吃,伴随着我长大。七月七吃巧食,听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月半吃祭品,吃九层糕;白露天吃白毛鸡;中秋节最丰盛,有月饼、米粉拌肉汤等。秋天好比一个大舞台,一场戏接一场,台下的我总是盼望有美食解馋。至于中秋的月亮圆不圆、明不明,儿时的我没兴趣顾及,更不知历代文人频频为月亮赋诗吟诵,仅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脑海里萦绕,一知半解,比不上如今的孩子看到月亮能背出一首首诗。秋天,大家添了衣服,篾席换草席,拖鞋换解放鞋。这时候蚊子少了,可苍蝇越来越多。我几乎每年都在这时拉和吐一次,大人们却开玩笑说,难得秋季腹泻来排毒,大概是爱吃,不讲卫生吧!

  乡间的秋,最令人瞩目的是白露满野。早晨,倘若你在田埂上行走,必会湿了脚裤。这时,雄鸡高啼,吵醒了勤劳的人们。这时,小鸡跟着“咕咕”叫的母鸡到稻田里寻食。有时,还能看见昨夜看完电影的人丢掉的“上游”烟盒,粘满露珠。

  家乡的秋,逐渐深入,慢慢腾腾地改变,从热至凉,从凉变冷。若是下雨湿润了空气,便不那么干燥,有时在室内真的辨不清是秋还是春。它让你对冬天的到来能有所准备,不像北方过了八月十五就大雪纷飞,也不像海南十一月还是秋。

  家乡的秋,很实在。从丝瓜藤叶枯萎和丝瓜稀少就可以体会到秋来了。这时候,河蟹肥了,在稻田里爬行。记得小时候,我在水沟里捉到十几斤黑乎乎的河蟹。这时候,人们割好晚稻砌齐稻草堆,忙碌着涂园里的活儿,打扒糖蔗叶,散种冬春菜蔬……时间流逝在泥土里,秋意如泼墨似的涂在泥土上,深深地烙印在人们心里!

  老家的人,看不懂秋天的星星在闪烁什么,更不明白会有人对月亮诉说什么。他们只知道月亮圆了缺,缺了又圆,以及潮水跟着月亮走的自然规律。不过,有一个老农曾经对我说过,古人在秋天看云识马狗等来作诗,意思是说秋云变化莫测,利于遐想。我从懵懵懂懂走来,如今确实敬佩那些先人,秋的诗句能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秋,仓颉造字意在分明,用火烘烤万禾,使叶子发枯,使果实成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天,是收成的时节,也是最令人揪心的时候。从一片黄叶到一轮明月,从一阵凉风到一声蝉鸣,从五千多年前的那个秋到今时眼前的一派秋光,无疑是一次又一次地再现尘世原形与变迁多姿。

  所以,“秋”这个字来自于农耕。乡间味浓,在世界每个角落里都可以闻到秋的气味。唯有家乡的秋时时响起呼唤声,时时散发秋味!

网络编辑:雷鹏

乡间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