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乡“热”了,姐弟俩的餐馆“火”了

2020年09月16日 11:09:06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记者 陈慧文/摄 部分图片由青街畲族乡提供 编辑 宋淑莹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返乡过年的池杰留在了家乡,看着夜晚的青街人潮如织,干脆在老家开起了餐馆。没有菜场,伙计一早就去其他地方运来食材;没有“正经”的施工队,就找散户一点点装修。餐馆的生意有淡季,有旺季,池杰说,他不指望挣很多钱,只要能在家乡创业,不让家中长辈再为生计奔波忙碌,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在家门口开餐饮,接待来来往往到青街游玩的客人,日子一天天红火。这,不单单是池杰的幸福,更是很多青街人的幸福生活。今年4月,素以“自然风光旖旎、民俗风情浓郁、文化积淀深厚、毛竹远近闻名”著称的青街,在河道整治与沿岸景观互融上下足工夫,将沿溪错落有致的亭台楼榭、廊桥等装扮一新,使过去“白天看景、晚上走人”的老牌景点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这里不仅有缓缓流过的溪水、摩肩接踵的游客,还有当地村民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

  

  

  家乡成“网红”,弟弟回来了

  今年4月至9月,青街“月光经济”营业额达到日均15万元,同比增长150倍以上,游客总量超过35万人次。截至今年7月,游客数量便已超过2019年的全年游客总量。农家乐、烧烤铺等数量从去年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10余家。

  借着这股“月光经济”的东风,今年,在外打拼6年的池杰与姐姐池金秋二人,在家乡开了一家餐馆——青畲竹韵。餐馆共3层,面积虽不大,但胜在干净、敞亮,且正位于游客抵达青街的第一站。“来的人越来越多,青街比以前热闹多了,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多位顾客来吃饭,生意还不错。”

  

  

  一大早,店里两位家住水头的员工就带着新鲜时蔬打开了餐馆的大门,根据定好的配菜单利落地洗菜、切菜,为开门营业做好准备。10时许,来了10多位客人。他们围坐两桌,闲聊拉家常,更有小孩子“叽叽喳喳”声。就餐的客人告诉记者,他们是通过朋友介绍,才知道这里是“网红打卡点”。于是,慕名而来,专程体验。

  

  

  池金秋立即上前,一边为客人提供茶水解渴,一边详细地介绍着店里的特色菜品,并快而准确地将客人的点单记录后交给后厨,还特意吩咐“先烧点主食给孩子们填填肚子”。此时,池杰与合作多年的搭档正在后厨精心准备菜肴,以地道的手艺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员工都是之前跟着我去杭州打拼的老乡,掌勺的那位,别看他年纪不大,13岁就开始学厨了,本地农家菜很是拿手,手艺不赖的。”

  “家乡的旅游经济会越来越好。等这里的二期灯光工程做好,我们就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推出楼上的包厢,好接待更多的客人。”今年2月,池金秋和弟弟将她家的毛坯房改造成餐馆,先后投入20多万元用于内外装饰、餐饮用品购置等,并于5月开始营业。目前,二、三楼还未正式投入使用。“除了周一、周四人会少一点,其他时间都要担心菜不够用,晚饭前后的点最忙,从下午4点开始到9点,我基本在后厨忙活。”

  

  开餐馆,家门口卖家乡特色菜

  与溪边卖夜宵烧烤的餐馆不同,姐弟二人的这家餐馆主打中餐和晚餐,溪鱼、水库里的小螃蟹、当地特色熏兔肉等都是店里的招牌菜。

  “客人要吃熏兔,老板有没有空,送两只来。”陈明漂经营熏兔生意已有十几年,他自己养殖、制作熏兔肉,供货给青街当地的六七家餐馆。池杰姐弟二人的这家餐馆,他每隔两三天就要去送一回货。受疫情影响,熏兔生意不太景气,但得益于青街旅游的发展,今年反而是生意最好的一年。说起这事,他的声音都轻快了起来:“青街的熏兔生意这么好,手头都‘松快’啦!”

  记者采访时,几个小孩子快快填饱肚子,迫不及待地拿着干净筷子和小螃蟹“玩耍”了起来。问及担不担心小螃蟹的新鲜度时,池杰回道:“都是水库里抓来的当季野生小螃蟹,皮实着呢,我们每天都会采购,保证客人吃到最新鲜的。”

  姐姐池金秋介绍,除去熏兔肉和小螃蟹,当地的溪鱼很有特色。她打开储存菜品的冰柜,拿出一袋溪鱼干。“溪鱼不一定每天都有,现在还有人在溪边钓呢,新鲜的吃不完我们就晒干做别的菜品。”此外,餐馆内还有笋干、野菜、菌菇等各类山货,笋干是他们自家挖来晒好的,跟市场上买的不一样。

  

  忙碌中,过上小确幸的生活

  “去,帮妈妈买点一次性纸杯,店里没了,客人急着用呢。”打发儿子骑车去“采购”,已是家常便饭了,整个暑假,池金秋的儿子都是她勤快的“小伙计”。儿子今年上小学,问起都“采购”些什么,小家伙歪着头想了想说:“太多了,都数不过来,饮料、纸巾什么的最多。”

  在池金秋姐弟二人眼里,回到老家做餐饮是一件很温馨也很值得去尝试的事情。旅游没有发展起来之前,青街的常住人口不多,很多人与他们一样,外出谋生。今年,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池杰想着,在哪里做餐饮不是做呢,更何况,在家乡,左邻右舍都很熟悉,闲暇之余可以到处走走,钓钓溪鱼,比“漂”在外面好多了。

  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池金秋会仔细制定好第二天需要准备的菜品。“周一和周四的客人会少一些,所以不用备很多。”她告诉记者,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一般她会备10桌客人的菜品,节假日则多备点,“没办法,青街这边没有菜场,备太多了容易放坏不新鲜,而且两位员工一次也带不了太多食材。”

  经营餐馆的日子充实有盼头,每天为了避免遇到中午的用餐高峰,他们10时吃午饭,忙到13时许,稍微小憩一下,15时许吃好晚饭,备菜、洗菜等,忙到22时许,一伙人坐下来放放松,吃点夜宵,“有时候会喝点酒,高兴嘛。”

  这就是池杰姐弟俩的生活日常,在忙碌中收获的稳稳幸福。

网络编辑:张超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家乡“热”了,姐弟俩的餐馆“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