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种下“甜”蔬果 过上“甜”日子

2020年09月15日 11:07:00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本网记者 吴子漩 文/摄 编辑 宋淑莹

  前段时间,48岁的孙景涧拿着工资,给他自己买了第一辆山地自行车,将家里坏了的老式电视机换成液晶新电视机。这种一家人围着看电视的场景,他盼望了许久。而存更多的积蓄,将家改造得更好,是他接下来要实现的目标。

  

  

  从温饱难到有美好向往,孙景涧说,这和他“找”到的这份工作有关:在县刁鹰寨休闲农业公司负责打理果园。刁鹰寨休闲农业公司位于古盘山上,是一个扶贫基地。这里不仅有烽火台、刁鹰寨、牧羊场等,还有种植着杨梅、桃子、橘子等水果的农业园。长期在果园工作的10余名工人,皆来自山下几个村的贫困户。他们在种着甜甜蔬果的不经意间,过上了“甜”日子。

  

  从种田到打理果园 工具不变收入多了

  在该园的蔬菜地,戴着草帽,穿着白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长筒靴的孙景涧正弯着腰,拿着锄头松土。除草、给农作物施肥、在厨房帮工,这些都是他的工作。

  热心又健谈,是孙景涧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他聊起自己的工作时,一脸的开心。这种活力满满的状态,与他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刁鹰寨老板眼里,孙景涧现在状态不错,虽然精神情况不及身体健康的人,但在干活方面却一点也不输于他人。

  

  

  “这几百亩的果园,打理起来比较花时间。但是,收入不错,可以负担家里的开销,很开心。”孙景涧家住山下台头村,小时候脑神经受过损失,不能跟正常人一样外出工作,也未曾娶妻生子,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和姐姐。几年前,孙景涧还只能在家种地,靠稻谷收成后售卖维持生计,一年到头赚不了多少钱,属于勉强自给自足类型。

  直到刁鹰寨老板给了他从打零工转为长期工的机会,在农园长期工作,生活才慢慢过得宽裕。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像绿色生态健康农场,因农产品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添加剂等,工作量和工人需求量较大。这一年多来,孙景涧不仅打理果园,还在餐厅当帮手,一年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种变化,让孙景润摆脱了困境,也让他爱笑、自信了。

  

  从就业到多方面帮扶 村民们生活越来越好

  孙景涧说,自从来到农业园工作,他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在他家,记者看到门口停放着一辆山地自行车,一进门,就是一台液晶电视机,而且家里很整洁,家电、家具摆放有序。

  

  

  2018年,县刁鹰寨休闲农业园获批温州市慈善总会、平阳县慈善总会造血性扶贫基地后,在用工上坚持本地劳动力优先原则,尤其是优先录用贫困户。据统计,2019年,当地劳动力实现工资性收入近25.8多万元,受惠家庭超过22户。

  “我之前一直在家干农活,去年夏季开始到农业园打工。因为有种植经验,上手很快,在这里,我学会了怎么样更科学地育苗、施肥。每天能赚100多元,而且就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家人,特别好。”与孙景涧一样的,还有村民小余,他除了当果农外,闲暇时也兼做餐饮帮手,真金白银的收入,让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

  近年来,该园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刁鹰寨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与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以收购农户种植的蔬果、养殖的牲畜,供游客消费。同时,通过制订“扶贫基地帮扶计划”,与临近8个村结对了帮扶对象。

  “销路稳定了,收入也多了许多。”陈秀林是山下的养鸡户,该农业园里的鸡多是由他供应。刁鹰寨老板介绍,向村民收购的鸡,先在养殖场里养一段时间,再向村民收购谷子当饲料,还会安排村民进养殖场工作,多方面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此外,在该农园附近,有新渎村、岙斗村、上呈村、台头村等地扩建的桃园、枇杷园、杏园、梨园等。农业园对基地的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采取优惠政策,免费提供良种、肥料及技术培训,对残疾人家庭、贫困家庭每年每亩地补助150元,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除此之外,还通过土地有偿流转,增加本地农民的租金收入。仅2019年,当地土地流转收益近24万元。

  

  从线上到线下 带动更多人就业

  “每逢过年过节,我们还会收到基地志愿者们送来的各种慰问品和慰问金,如猪肉、牛肉、羊肉、鸡蛋……”孙景涧开心地说。据介绍,为了给周边村民送去关爱,该农业园特意组建了刁鹰寨义工队志愿者队伍,每逢节假日开展慰问活动。

  “因为疫情,原有的业态模式受到了影响,我们便努力寻找商机,实行线上销售配送,同时加强与各类商超等流通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进社区活动,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增收。”刁鹰寨老板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基地生产面积,安排更多贫困户就业。下一步,将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继续通过特色产业扶贫基地带动贫困户、边缘户就业,达到持续、稳定增收的效果;通过科技投入与科技培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与县农科院等科技部门合作,定期举办科学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户的农业种植水平,以及通过基地渠道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

网络编辑:周昌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种下“甜”蔬果 过上“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