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浩浩恩师情 滔滔同学谊

2020年09月09日 11:09:31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陈宜范 编辑 王秀华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了,每年的教师节我们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岁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我们除了对自己的学生岁月的点点滴滴的回忆,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也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恩情怀。

  我记得从小学到初中教过或没有教过我的许多老师,但是对我而言,记得最深、联系最密切的,还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孔老师。孔老师原名孔庆布,大学后大名叫孔明生。同学们联系这么密切、关系这样好,与孔老师的维系不无关系。

  对于孔老师和同学们而言,1972年是难忘的一年。那一年,原来在瑞安中学教书的孔老师刚调到平一中,而来自农村、山区、海岛和部分城关的64名学子组成了一个集体,一起度过了两年时光。

  那一年,平一中高中部共有四个班,孔老师担任我们四班的班主任。我们这些来自海岛、农村的孩子都是住校的,孔老师也住校。孔老师那时只有30多岁,家在龙港。作为班主任,他和我们打成一片。别看他年龄不大,眼镜后面的一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我们这些没见过什么世面的“乡下小孩”还是很怕他的。

  我们班虽然大部分来自农村,但是我们也是各自学校里的“佼佼者”。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骄傲,都憋着一股劲。每天上早自习最早的是我们班同学,晚上熄灯最迟的也是我们班。孔老师作为班主任是最辛苦的一个。他每天早起巡查寝室,看看有没有哪个懒惰鬼没有起床;晚自习时,他会时不时悄悄地来探探,看看有没有哪个捣蛋鬼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晚上熄灯了,他也要到寝室查房。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使我们这些初次离开家庭的小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同时也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那时,我们班是全校最勤奋、最刻苦、最团结的一个班。仅仅几个月,我们班的学习、体育、劳动、文艺等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也就有了延续几十年的每年正月初一给老师拜年的佳事。

  那时,大家家里都不富裕。住校的同学每个星期从家里背来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带点家里做的干菜等。有时也会带点糯米和鱼干,这在那时算是好东西了。同学们都会互相分享。放假时,我们还互相邀请,到各自家里作客,请同学吃家乡的特产。两年时光,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到毕业分别时,有些同学都流下了泪水。后来,每次我在部队里见到老兵退伍时战友们那种难分难舍的情景,还会联想起毕业时同学们分别的情景。

  1974年初,我们从平一中毕业。那时大家各奔东西,还没有形成到老师家拜年的固定形式,但只要有机会,大家都会相约去看看老师,叙叙衷肠。后来,随着同学们年龄逐渐增长,工作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大家就约定每年的正月初一到老师家拜年。每年正月初一早上,大家从各自家里出发,早早到老师家,带上一束鲜花,师生欢聚畅谈,其乐融融。

  我们和老师的联系不仅仅是每年正月初一这天。这几十年里,同学们从朝气蓬勃到满鬓白发。我们的每一次成长,孔老师都看在眼里。他感受着我们的快乐,也感受着我们生活中的艰辛。同学们乔迁新居,会请老师,儿女考上大学、结婚,会请老师去喝一杯喜酒。现在我们也老了,儿女们给我们过生日时,第一个请的肯定是孔老师。孔老师过八十大寿,我们学生当然是悉数到场。同学们还以孔老师名字为头尾撰文,并请王光铭先生书写献给孔老师,联曰:“庆延八秩,伉俪白头,放眼鳌江南北薪火星布;明德一生,文章青史,啸吟教席春秋谈笑风生。”

  老师这个行业,教的是书,育的是人。老师付出的点点滴滴,学生们都铭记于心。机缘巧合,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后来也都做了老师,正应了那一句“长大后我也成了你”。对他们(她们)来说,孔老师当年的一言一行,也是日后他们(她们)的榜样。

网络编辑:张超霞

浩浩恩师情 滔滔同学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