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梅花糕

2020年08月26日 10:55:46 来源:平阳县传媒中心

  章宇 编辑 王秀华

  傍晚路过南门,公园附近有很多人——娃娃骑车,大人跑步,轮椅上的老者享受晚风、看树上灯彩,还有大妈大叔随着音乐跳广场舞……

  

  

  我总觉得缺点什么。南门已经拆光了,公园里也没有配套辅助房,没有小摊贩,想买瓶矿泉水都要走远路。哦!以前在南门卖梅花糕的邱阿姨,两年没见了。

  邱阿姨的小摊就摆在保险公司楼下,对面是南门老人亭。她就住在附近,上午在家磨米粉,准备馅料;午饭后小憩;下午三点左右出门摆摊。她的全部“家当”,是一个煤球炉、一个大铁锅、一张椅子(自己坐)、一张小桌、两个脸盆。这两个脸盆,一个装馅料,一个装米粉汤。

  炉子生好,铁锅入油,邱阿姨开始炸梅花糕了。带细长柄的白铁,前头敲成模。她用右手拿着糕模的柄,左手用勺子往模里浇米汤,再放点萝卜丝馅,再浇一层米汤,晃一下,入锅。待米汤慢慢凝结变成浅黄,她在铁锅边上轻轻一敲,模子便空了,米粉包裹着馅掉出来,浮在油面上,再变金黄,糕就差不多熟了。因为模子是梅花形状,邑人称之“梅花糕”。

  这东西别的地方亦有,汪曾祺在《八千岁》里就写道:“‘油墩子’——白铁敲成浅模,浇入稀面,以萝卜丝为馅,入油炸熟。”

  当地有个喫“接力”习惯,下午三四点,弄碗面条粉干,胡乱吞下,接接力气。梅花糕相比汤面汤粉,物美价廉,一块钱一个。路人过往,买两个喫了,喝一碗老人亭里提供的免费凉茶,打个饱嗝,继续上路。

  周末的下午,我也去喫“接力”。骑上单车到南门,先喫上一个,和阿姨聊聊天。再买一些,左右车把各挂一袋,骑往西马路。陈允东学长当时在此办了一个培训班,收了十几位娃娃。我一到,把车停好,拎糕进门,高呼“娃娃们,接个力”。每人分而食之,我和学长则在门口抽根烟,聊聊晚上去何处喝酒,叫上何人。

  如今,西马路也拆了一半,培训班早没有了,娃娃们也都上高中了吧。他们还记得梅花糕的滋味吗?

  金乌西沉,暮云四合。看着脸盆里的馅慢慢少了,电线杆影子渐渐变长,邱阿姨起身装好钱袋,回家洗把脸继续工作。她自己很清楚,今天又可以卖完了。

  邱阿姨的大主顾是附近粥店。吃粥,平阳人叫“喫白粥”。这里有一排粥店,早上不营业,下午三四点开门,一直经营到凌晨甚至天亮。说是粥店,其实提供很多东西,有酒有肉,有炒菜有炖锅,有大厅有包厢,价格亦“老”。因为是粥店,梅花糕是必备的。这些粥店,都从邱阿姨那里买梅花糕,都是多年生意了。下午五点前,邱阿姨亲自送去。粥店拿去后,还要切成对半,或者四分,看顾客所需,分而售之。

  南门是旧城南北交汇之地,往来人很多。邱阿姨的梅花糕馅料很足,除萝卜丝外,还有豆干、虾皮、香菇等等。早些年夏天萝卜不好买,偶尔也加一些茭白。茭白比萝卜贵,但她的价格一直没涨,口碑很好,大伙也乐意去她那里买。遇到老熟人,买多还优惠,十块钱,邱阿姨给十二个。这东西当天也不会坏,装两袋子回家,路上吃两个,隔壁邻居分两个,余下可以当“配”,蘸点酱油醋,下饭下酒都好。附近一些人家看看晚饭桌上没几个菜,就扔几个硬币给小孩,“去买几个梅花糕来,配饭”。

网络编辑:张超霞

梅花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