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雅里馨山”—— 民国时期万全平原首富

2020年04月03日 14:16:35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骋 编辑 王秀华

  民国时期,平瑞塘河边的万全镇五都雅里村住着一位乡绅,他是当时万全平原上的首富,县训导吴承志是他的启蒙师,曾游学日本,名闻万全,人称“雅里馨山”。

  

黄裘小洋房后门柱上雕塑 陈骋 摄

  

  去年11月初,黄光寿、黄大朋两位先生带着一个银牌到我们县地方志研究室询问万全有没有“黄球”这样的名人,由笔者接待。银牌上写着“临区村黄球小洋房”八个大字,上面说是“平阳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名录登录点”。笔者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接着问了一下其人一生的事迹,原来就是民国时期万全首富“雅里馨山”,名裘,误作“球”,家住万全临区雅里村。前几年笔者有次散步时遇见黄光伦先生,他说《刘绍宽日记》中写到的“馨山”就是其祖父,其母舅是马锡鉴教授,其祖父馨山有两千来亩田(宋恕父亲宋宾家有一千亩左右),分家时,五个儿子各分到四百亩,从平瑞塘河边鸣山、塘桥过去,那条长长的桥原来就是他祖父捐资造的。

  黄裘(1880-1948),谱名昌桂,字馨山,别号孟龙。黄裘是榜名,是科举年代官府发榜时用的名字,类似书名(读书时用的名字)。裘,即成语“克绍箕裘”的“裘”,“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出自《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当与瑞安黄绍箕的名字同个出处。

  

黄裘小洋房后门 陈骋 摄

  

  他家是在祖父炳钱手里开始富裕起来,“先祖讳炳钱,持躬勤俭人也。先是吾家仅足供衣食,赖公撙节经营,始得号称少有”(黄裘《炳钱公行略》)。炳钱虽名“钱”,但生性慷慨,乐善好施,建造山下方义冢和出资重修三大寮汇源桥,是他一生主要的公益善事。他五十岁时,在一都山下方村买了一块山地,修建义冢一座,共一百零八圹,掩骼埋胔,即用来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以及收葬穷苦人家无钱安葬的“停柩”。死后没棺材的,施舍棺材。他自己很节省,不羡慕“丰衣美食”。族党亲戚有急,僧道修造寺观,他都乐于资助,因此成为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乡饮宾”(即乡饮酒礼的宾介,是我国古代倡导敬老尊贤的一种宴饮风俗)。

  他父亲名振家(1858-1883),字邦廷,少时好诗书,颇有心得。“穷文富武”,再加上当时社会尚武,推崇韬略,因此其父就弃“毛锥”(毛笔),练习弓箭等武艺,毅然有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遗风。因为他苦练功夫,县试第二,府试第四,光耀门楣,却没有自傲,与一般武夫有霄壤之别。正当他要大展身手,却在一次参加学宪按临的郡试时染病,不治身亡,只有二十六岁。当时,黄裘只有四岁,赖母游氏守节,抚养他成人。

  游氏望子心切,在黄裘刚到读书的年龄就聘请塾师来教他。发蒙时,因为当时县学训导吴承志与其祖父炳钱“通家”(即世交),就请吴学师来做他的“启蒙师”。吴承志,字祁甫,杭州人,出自诂经精舍,系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的高第弟子,学问渊博,是当时全国一流学者。黄裘还从邻近栏杆桥村尤心兰(名于岸,曾东游日本)游。古人说“从某某游”,就是说跟随某某学习。黄裘生性聪颖,两次参加县试,都取得好名次。光绪三十年(1904)那次应试,他以第十二名入泮,进入县学。因为清政府实行新政,罢科举,黄裘从此无缘于功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也加入留洋的队伍,到日本游学,翌年回国,从此乡居,晚年很多时间都住在温州市区。

  

白桥 陈骋 摄

  

  黄裘热心公益事业,捐资修造了他家附近平瑞塘河边的白桥、红桥(现在已改造过)。在乌贼汇(河水在那里迂回着像墨鱼一样的一个小洲)外面的白桥原来没有现在这么长,两头是由路延伸到河中,再由桥连接。他还热心宗族里的事务,敦伦睦族,编修族谱,建造祠堂。雅里黄氏宗祠在黄裘从日本回来那年兴建,他邀请同族长公议抽拔祀产,他自己率先出资,建造祠堂,翌年落成。黄氏自清康熙年间(1662-1722)从福建搬来,到他这代已是第十一世,两百多年来,一直没有修过谱。他在辛亥年(1911)即开始着手编撰,尊祖敬宗,搜罗宗族文献,考证出始迁祖为黄明忠(号雪甫),六阅寒暑,集腋成裘。民国八年(1919),体例详备、实事求是的《黄氏宗谱》终于正式梓行。此谱前面有凡例(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共十四条,有创新。志书前面都有凡例,族谱中没有,黄裘的做法可能受志书的启发,非常难得。

  我们传统历史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近年来乡村修谱、建祠,方兴未艾,两者在文化、审美“软件”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个别新族谱可读性有待加强,一般除了新谱序、世系图外(前者读起来味道欠佳),其他序赞、碑文、传记等付之阙如。祠堂亦然,不少祠堂柱子上的楹联不通不雅,字体通过电脑打印出来的(文化礼堂也有这种情况)不少,甚至有祠堂在众多简体字楹联中夹着几个繁体字。黄裘修谱、建祠的方法值得今人借鉴,他在谱序中说:“闻之古人云:才、学、识三者俱备,而后可以作史。族之有谱,非即史类乎?予不敏,不敢漫矜作谱,第念蚤岁读书,于子舆氏追远之言早已怦然心动。”唐代史学家刘知幾《史通》中说,写史的人必须具备“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可见黄裘从事修谱,对自己要求之高。“子舆氏”即曾参,《论语·学而篇第一》载有他的话:“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因此,他在新建的黄氏宗祠里悬挂上自己写的“追远”两字匾额。《黄氏宗谱》前面收有两篇圣旨,“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勋疆圉,昭大父之恩勤……”,三房派黄炳孚,字汉卿,钦加五品衔,任赤溪把总,因此汉卿祖父、父分别勅授武德骑尉,祖母、母分别勅封宜人。还有平阳江南宜山人陈际中撰写的《汉卿公五旬寿序》,系四六骈文,很深奥。陈际中,号云楼,桐庐教谕,主讲龙湖书院,负责建造坡南龙山文明塔。七十一岁时,县学训导吴承志为他举办乡饮大宾,在县学里设宴,成为读书人学习的榜样。其子陈筱垞是清末民初平阳最大的绅士,是吴承志入室弟子。吴承志作为外地人,可能通过陈际中认识了黄炳孚、黄炳钱两人,成为世交。谱里的这些文献都非常珍贵。

  

黄光源(右)、黄光喜(左、承爔次子) 黄大朋 摄

  

  在古代,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贤母,黄裘也一样。其父英年早逝,其母游氏大其父两岁,二十八岁开始守节,上有老,下有小,“仰事俯畜”,备历艰辛,家大业大,蒸蒸日上,非常不简单。她不吝啬,喜欢做好事,尤心兰评她说“实为慈善事业之不可多见”。光绪三十一年(1905),游氏五十岁时,学师吴承志赠她匾额,曰“安贞衍庆”。宣统元年(1909),省采访使来咨访节孝,曾汇报抚宪,奏请特予旌奖。

  黄裘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承爔,承瑃、承滔、承铨、承钰。《刘绍宽日记》民国29年(1940)11月11日:“上午至苏达夫家,知黄馨山家被劫,拔去三人勒索,其邻近游廉夫举家搬入城,依达夫家住。”“拔去三人”即黄裘次子承瑃、承瑃长子光源以及四子承铨。翌年2月20日,刘绍宽在日记中接着写道:“黄馨山(裘)第三子被匪绑去,竟为所戕,喉下截一刀,他处亦有刀伤云。”第三子,当作第二子(承瑃)。承瑃患有颠痫病,有次上厕所发作起来,掉进了粪坑里,捞出来后,叫乞丐来吮口鼻中的粪便,吮一口,给一个银圆。据说当时绑架的人问光源,放他还是他父亲回家。光源说,还是放他父亲,家里少不了他。那人说,光源能说出这样的话,长大后肯定有出息,所以没有杀他,而杀了他父亲,据说也与其父是江南区区长陈国聪的姐夫有关系。也有说黄家第一次用钱去赎人时,没接好头,钱给别人拐走了,所以撕票。光源后来毕业于上海华厦大学,在上海教书,其弟光贤在北京农业大学、人民大学都读过,系厦门大学教授。

  长子承燨,即大朋先生祖父,长女婿是郑楼岗头人宋质彬,曾任城南小学校长,后在县教委工作,右派分子。三子承滔,即黄光伦先生父亲,字雨生,曾在城南小学、县小、乐群小学(镇小),后调任温州三中教书,其妻即马醴泉(马锡鉴教授父亲)长女寿萱。承滔有女名美萼,1949年毕业于平阳中学,参军,当年11月19日在温岭江厦事件中牺牲,烈士。四子承铨,在瑞安林垟小学教书,后在金华劳改,一生坎坷。五子承钰,毕业于上海体专,先后在乐群小学、舥艚小学、宜山中学教书,后调到县体委工作。

  平瑞塘河边的雅里馨山一家是一个少有的有文化渊源的大户人家,“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在此,我们也“追远”一下,不致于湮没无闻。

网络编辑:雷鹏

“雅里馨山”—— 民国时期万全平原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