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书画 -> 列表

软硬兼修 醉心行草

2020年03月31日 14:28:34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荏苒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卢晖,字戈影,1964年生于平阳县闹村乡,现就职于平阳中学,系(上海)中华书法研究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平阳县书法家协会理事、平阳县张鹏翼书法研究会会员。1988年,书法作品获兰州军区空军书法竞赛二等奖;1990年,硬笔作品入编《蓝天翰墨大观》及《全国百家楷书佳作选》;2000年,书法作品获平阳县首届“张鹏翼杯”书法大赛硬笔金奖;2003年,书法作品获温州市首届教师毛笔书法比赛一等奖;2005年,书法作品入展浙江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7年,书法作品入展浙江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6年,书法作品入展第五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2008年,书法作品入展“沙孟海奖”第六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2008年,书法作品入展西泠印社国际艺术节首届扇面书法展;2009年,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行书书法展……

  “仍旧是不高的瘦削身材,清秀的五官,短而稀疏的头发中夹着些许白发,略显苍老的脸却有着炯炯有神的目光,脸上是和蔼慈祥的神色……”这是分别多年后,卢晖的学生对他的描述。第一次见到卢晖,他给我的印象便是如他学生所说,和蔼慈祥,目光有神。字如其人,他的作品别有一番平和却不失灵动的感觉。

  采访是在他的家中进行。入门后所见就是客厅,墙上的白板上写着他多年总结的习字口诀。家中陈设简单却整齐洁净。在椅子上坐下后,卢晖便慢慢讲起了他和书法之间的缘分。

  学生时代,卢晖的字就颇清秀,班级的黑板报上常有他的字。而他真正投入精力习书的时间却是在入伍后的80年代。当时身在部队的他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了“全国首届钢笔、圆珠笔书法大赛”的消息。让他没想到的是,原来钢笔、圆珠笔作品也可以作为书法参赛。或许潜意识中,他一直希望能有个机会,让他在书法的道路上远行。决定参赛后,他利用空闲时间在宿舍里对着字帖埋头苦练,到了晚上,就静静地读帖,看着字帖入睡。读帖能加深他对笔法和结体的印象,白天临摹时有不到位的地方,这个时候会突然领悟。每次的发现都让他获益匪浅,对读帖也自然更入迷。一个月后的获奖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这让他更坚定了探索书艺的决心。

  因为写得一手好字,他被调任到团司令部。至此,笔录、抄写、宣传等许多与书写有关的工作都交到了他的手里。他的作品经常在部队大礼堂门口的橱窗里展示,部队成立的书画研究会也常有他活动的身影。作为部队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他经常作为主力参加全军区赛事,也被派往空军总部学习书画装裱……这些经历,让他得到了很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也让他在书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1995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平阳工作。参加过几次家乡的书法展后,他深受良师益友熏染,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入手《圣教序》《王羲之行书部首一百法》等法帖,潜心主攻王体,后又研习米芾行书。卢晖告诉记者:“一段时间的闲散就会生疏,一旦提笔创作就会无从下手。而勤练不辍的人,即便没有灵感,下笔时手感也不会差。”在习书的道路上,从来不能一蹴而就,勤磨才能出利剑。

  相比愚者的敷衍行事,智者往往更善于抓住机会。第一次参加省级中青展的时候,卢晖租住的小房子里没有空调,只有一张小桌子。为了赶作品,他不顾酷暑闷热,反复推敲,即便汗水湿透了衣裳,仍坚持练习、创作。八尺长的宣纸,一张小桌根本无法支撑得起,纸张更是铺展不开。他还要在宣纸上打格子,写上密密麻麻的行书。一次次失败,一遍遍重来,一件满意的作品总算得以出炉。

  多年来,卢晖虽忙于工作,却不忘研习碑帖。他的案头上,时常放着篆隶真行草各种碑帖,闲来翻看,以指代笔,潜心揣摹。他更喜爱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他习惯将读帖与临帖相结合,以指代笔,手摹心追。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用局限于书案、笔墨。他说,接下来换了岗位,将有更多的时间挥毫泼墨,浸淫书艺。

  

刘禹锡《陋室铭》

  

启功论书

  

东坡诗文

  

取予

  

黄宾虹 艺语一则

  

杜牧《鹭鸶》

  

李白《赠孟浩然》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网络编辑:周昌均

软硬兼修 醉心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