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平阳工匠|郑大雷,他的木偶能说会动

2020年03月27日 10:55:42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何静 文/摄 编辑 王秀华

  木偶戏在我县已传承多年,它因“琢木为偶”得名,要经过打坯、抛光、雕刻、彩绘、装扮、穿线等步骤。特殊角色的木偶,手掌指关节能活动,腿能屈伸,如《水漫金山》中的法海眼球能转、嘴巴能张、舌头能伸、口能吸烟、鼻能透烟,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两耳能耸能伏,令人惊叹。

  

  精雕细刻四十余载

  现年67岁的郑大雷是昆阳城关人,是市级木偶制作技艺传承人、平阳县第五代木偶剧传承人。他从事木偶制作42年,退休后接受县木偶剧团返聘,回剧团指导新人。

  

  

  郑大雷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木偶,门边挂着的是个书生(杖头人偶),头上梳着漆黑的发髻,眼眸清亮,十分秀气。车间里,砂轮机轰鸣作响,郑大雷正屏气凝神,埋头于一块块“线牌头”之间。在他身后,30多块“线牌头”已初具雏形,每根线要穿的孔已经凿好,下一步就是上漆。

  准备一台新戏,技师们要忙活半年。制作粗坯、抛光打磨、细刻五官、上漆化妆、裁剪戏服、缝纫、刺绣、布景制作等工序全由技师们完成。

  郑大雷的工具抽屉里摆着大小不同、用途各异的挫刀、钻子、锤子、剪刀,这些陪伴他多年的“老朋友”见证了一个个木偶的诞生。《蓝星星之歌》里蹦蹦跳跳的小女孩、《神奇的雀翎》里的大小猴子、《白蛇传》里的许仙……但凡角色换套衣服,换个动作表情,整个木偶都要重做一遍。

  好的木偶体轻、灵动,单是一个偶头,少则花上两天功夫,多则个把星期。为便于头部转动,要使头脖部上粗圆下尖细,呈丁字形。雕刻木偶面部时,要特别注意突出“五形三骨”,即通过人的双眼、两鼻孔、下巴、眉骨、颧骨、下颌骨来刻画人物的美、丑、忠、奸、贤、愚和喜、怒、哀、乐、悲、恐、惊等神态、表情。

  雕刻五官时,眉、眼、鼻、嘴、耳之间的距离、倾斜度要把控精准。在所有木偶制作中,要数眼球能转动、嘴巴能开合的木偶制作最考验技术。将机关设在凿空的木偶头部,以两个木球作眼球,中间穿以铁丝,用小木桩固定,嘴部制作要另取木块,雕出牙齿和嘴唇,同样以几根铁丝固定,装进木偶的颅腔内,并与眼球控制机关相互连接。经过调试,木偶的眼和嘴才能在机关的控制下协调活动。

  

  匠者之心始终未变

  郑大雷曾是一名普通木工。1978年,县木偶剧团因为他的技艺将其录取。那时,木偶戏极受老百姓欢迎,舞台下座无虚席。演员控制木偶上阵舞刀弄枪,观众席叫好声响成一片。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收音机等走进千家万户,平阳人的娱乐生活变得多元化,木偶戏因此淡出人们的视野。“剧团里没钱,只有一个二三十平米的小房间,顶上搭个蓬。”郑大雷回忆着那段最艰难的时光说道,木偶剧团曾一度濒临解散,十分困窘,许多人没熬住,转了行。

  最终,他坚持了下来。而支撑他穿越那段困顿时期的,是始终如一的匠人之心。“喜欢啊!不喜欢,我哪能撑到现在?今天还跑来干活。”他笑道。在他看来,平阳木偶戏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流传,更是我县非遗文化无可替代的血脉之一。

  现在,木偶制作有了接班人。剧团里有不少毕业于中国美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年轻人为木偶演艺事业继续奋斗。郑大雷将偶头的制作交给了年轻人。“他们眼神好,也做得仔细。”郑大雷说。

  要想成为独当一面的技师,至少要下两三年苦功夫。郑大雷回忆,刚进团那年,他刻什么都慢,削一刀,后退看一眼,得沉住气。说话间,他拿起徒弟刚做好的木偶四肢,略一沉吟,拿小刀将包裹木偶脚关节两边的海绵微微削去几刀,这几刀让木偶的脚瞬间灵活起来。一旁的徒弟啧啧赞叹:“我刚刚就觉得它的脚很胖,现在对了!现在对了!”

  这段时间,剧团正在筹备新戏《高机与吴三春》。这是场瓯剧,主角包括高机、吴三春、吴文达、林聪、刘贵礼等16个角色,还有一只鹦鹉和一只小黄狗。而这18个角色共需制作35个木偶,由8位技师分别制作,郑大雷也参与其中。他将继续带着徒弟们,将木偶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网络编辑:周昌均

平阳工匠|郑大雷,他的木偶能说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