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高墩古井

2020年03月24日 10:44:5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潘孝平/文 陈锋/摄 编辑 王秀华

  高墩,乍一听,就是一个憨厚的名字。这是一个位于南雁荡山腹地、山门盆地东南一隅的原始村落。这里四季云蒸雾润,有畴溪绕村西来,蒲尖山在望,铁店溪穿村南去,是一方水草丰美之地。最先踏上这一块沃野的,当数曾家人和林家人了。公元1607年的一个暮春,曾孟谦携家带口自闽南漳州府出发,逐水而居,于此开疆拓土。到了崇祯二年(1629),林惠庵、林明环一行率族亲自漳州府迁来肇基,村庄由是逐渐成型。因村子坐落于建坑与畴溪汇合点西面的高土墩上,遂名高墩。

  高墩村有小桥流水,有黛瓦炊烟,有石墙藤蔓,也有牧童清笛,这跟南方的许许多多的山乡村寨并无二致。但高墩多井,且外形可爱,这在其他村落是十分少见的。高墩由于地处火山断陷盆地之上,四围的连绵青山蕴育了充沛的水系,但本地较之邻村地势偏高,且遍地溪滩积沙土,土质疏松,地表水容易渗漏,故而村民的生活用水相当窘迫。当地有俚语:“上村有水流,下村有水流,高墩无水洗菜头。”吃水问题是重中之重,在农耕时代,凿地为井自然成了村民的头等大事。

  4000年前有一位耄耋老人仰天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水井是立村之本,有一口井心里踏实。400年前,高墩村的先民也有同感,一位名叫林惠庵的老人,在来迁伊始就开挖了一口畚箕井。畚箕是一种古老的劳动用具,早在遥远的古代,愚公为了移山就曾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畚箕,这在农家是一种稀松平常的家什,林惠庵自然成竹在胸。

  高墩村方圆五里,不算大,但在北港乡间有“小上海,大迷宫”之誉。这个聚族而居的村子,人口逾三千,村头巷尾人烟浩穰,这有点出人意料。而一块巴掌大的地儿,竟然有60来口饮水井,这更令人诧异。这些在院角路头星罗棋布的水井,井壁清一色用鹅卵石垒砌,造型以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呈畚箕状居多,村民俗称“畚箕井”,全村共有32口之多。这种畚箕井年代久远,且形象逼真,于他处难得一见,这让外乡人既新奇又感佩。在常人的印象中,水井的外形通常或方或圆,井壁直上直下,黑不溜秋的,了无看头,能方便汲水则可,而在高墩看古井则是一种视觉享受。

  一个秋光融融的午后,我伫立在村南宫边古井头,静静地读取这用一枚一枚鹅卵石拱圈起来的畚箕井,我心寥廓。我的脑海中油然浮现出一个水灵灵的劳动场景:一个春和景明的早晨,曾盛淼带领家人在屋前一角挖沙土,到溪滩挑石子,在地里砌石墙,一家人进进出出,穿梭如织,汗涔涔的,干得热火朝天。当挖井人在地底下仰天高喊“出水啰!”的时候,庭院上渴望已久的人们,兴奋地燃放鞭炮,随即“噼里啪啦”震天响,于是,整个村子便荡漾着欢快的情绪。眼前这一口呈“U”字型的老井,历经百年风雨剥蚀,每一枚石头黝黑发亮,坚固而真实。石墙罅隙间蕨草葳蕤,宛如雉鸡尾舒展,清丽可人,庇护着一汪井眼。石阶上苔痕苍苍,古意森然,岁月的积淀历历在目。“先辈煞费苦心构建这样独特的畚箕井,是有科学道理和实用价值的。”引领我采风的乡贤曾余经指着水井说。高墩地表虽缺水,但地下水位高,这是挖掘畚箕井的先决条件。“这种水井一面开口与地面持平,人们可以径直从敞口处沿石阶下到井池边舀水,同时可容两人上下提水。一旦哪家房屋失火了,就能轮番取水,就能为救火赢得宝贵的时间。”曾老伯说这话的当儿,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听了老伯的一番点拨,我重新审视着老井,感受到这不单只是美感,更是浓缩着先辈的睿智。

  在高墩村众多的圆井之中,现存最古老的当属乡民习称的“下古井”。正当我好奇地低头解读着井沿刻字的时候,曾老伯导引我挪开井盖。这一口开凿于1684年的水井,井深6米,直径米许,通体顽石砌造,瘦骨嶙峋的样子,相当立体,有质感。井水悠然,三五游鱼可数,水面清澄如镜,一份来自康熙王朝的问候呼之欲出。这口井虽然荒废有年,但不枯竭,仍然倔强地流露着生命的活力,让人震撼。我俯首凝眸,跟三百年前的这一眼水有了一个美妙的对视,这种感觉真好。曾老伯也探头对着水井说:“这口井十分神奇,每年夏季大溪发洪水,地面上早已浊水横流了,而这里的井水波澜不惊,依旧清冽。这一口老井,至今还是有灵性的呢。你只要有心打理三五天,井水依然鲜活。自打村里通了自来水之后,为了预防小孩坠井,村里的这些圆口深井大都做了防护措施。”他有些得意,我点头会意。

  徜徉在高墩的竹林下石墙间,风儿掠过林梢,举头不经意间就有扑棱棱的野鸽歇落在黑魆魆的屋脊上。这里的每一栋老房子都有一口井,要么在院前,要么在屋后。水井是人间烟火的渊薮,故而村民在盖房之初就着手挖掘了。这里的每一口井都有一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有按小地名叫的,譬如,宫边古井、新楼古井、五份古井、七份内古井、双进厝古井、外新厝古井,也有干脆以谁挖井取谁名字的,譬如,永棉古井、永语古井、永数古井、余颂古井、基守古井、阿参公古井。这些从地底下生长出来的建筑,当年都淌过先辈的汗水,凝聚着先辈的心血,涵养着家园情怀,故此高墩人敬重有加。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打一口井不容易,乡民对于水井都会悉心照料,一如照看自家的耕牛。村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大清早不允许在井边淘米洗衣,日常洗刷只能在半晌或午后,洗漱冲澡要在收工后夕阳西下之际。大人是不准小孩单独到井边玩耍,更不准往井里吐痰,或投掷任何物件,哪怕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儿。要是哪个小孩调皮,不听劝,向井里抛物,那将被视作对长辈的大不敬,一定会被告知大人,回家后就免不了屁股挨揍。

  每个从小在高墩长大的村民,对于古井的这一份敬畏之情,自明清到民国时期延承下来,如影随形,带进了新中国,跨入了新世纪。2004年春天,自来水通到了村里的每家每户。从此以后,村民原先一早就得挑着水桶,躬着身子打水的身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种原生态的生活意象已渐行渐远了。时光匆匆十五载,蓦然回首,村里的老井更显苍老了。自来水时代,古井的人文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功用意义,因为这些古井曾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高墩人,这是一个村庄的人文根基呐!我感知,这些古井恰似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尘缘未了,在每一个和风朗月的日子,只是在安静地守望着高墩这一片云天。

  唐朝杜甫曾感慨:“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一个喝着井水长大的人,总有一口井永驻你的心间,无论你策马塞外,还是仗剑天涯。古井在,思念就在。“回家看古井”,这是每个漂泊在外的高墩人归乡的最好理由。今天,我再度来到高墩,只为看井。站在古井边,触摸着有温度的石头,我的心空变得深邃了。在辽阔的北港大地之上,不乏让人流连忘返的村落,在我的眼里,高墩算一个,因为古井。

网络编辑:谢天涯

高墩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