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尤长兴:下足“针”功夫

2020年03月13日 14:32:48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吴子漩 编辑 王秀华

  尤长兴自1999年开始工作后就一直居住在昆阳镇。他是温州庄吉服饰有限公司生产部工艺师,从事服装技术工作20年,开发了“无粘合衬西服”“短袖西服”“半麻衬工艺”等共4项厂级科研项目,解决了数十项质量难题,由他参加研发的项目“一种西装不分割青果领的制作方法”获得发明专利……

  

  

  “我刚进入公司的时候担任的是车间副主任,每天停留最久的地方就是车间,接触最多的就是制衣工人。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从生疏到熟练,从简单制作到自己设计,在技术改进中,我也不断地完善着自己。”尤长兴对记者说。多年来,他一边工作一边钻研,依靠着匠人精神,一次次取得良好成绩。

  因为改造的智能工厂,公司的效益提高了;因为“后背风琴盖势工艺”的研发,消费者的困扰解决了……多年来,尤长兴带领技术团队,导入IE体系,实行精益化生产的同时,用心专研,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人均产能。作为工艺师,他一直很用心。

  一件西服,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版型,更需要穿着时的舒适感。作为服饰公司生产部的工艺师,尤长兴从面料的选择到服饰的工艺,投入的一直是匠人的心血。“我们针对顾客提出的建议,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对提高西服手臂处的舒展空间进行了研究。”尤长兴说,一项技术的成熟是需要长时间,无数次试验的。因为服饰的材料、制作工艺都有差异,一开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经过研究,他们不断找出原因,针对问题反复改进。2016年,他们终于完成了这项工艺的成熟运用。这项工艺的运用不仅能方便着装者后背活动,而且能像风琴一样随时张开、隐藏“活动量”,让着装者的后背看起来更加挺括,满足了顾客对服装版型和舒适度的要求,得到了一致好评。

  尤长兴的贡献不止是提高服装的舒适度,还有生产效率和员工人均产能的提高。“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在过去,还没有智能车间,服装的裁剪、缝制、上架,都需要工人们一个个环节去做。上一道工序操作完再传递到下一道工序,这样的生产模式效率低,很容易造成混乱。而现在,只要将裁制好的布料放到传送链上,下一个工人就能收到,非常方便。”尤长兴指着车间设备介绍,智能工厂从面辅料仓库到成品入库,一体化全面规划布局流程图,拟定并核准设备清单、人工数量,负责该项目的全面落实与运营。我们通过智能改造,实现了产品与设备、设备与人、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了柔性化生产。这项改造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通过智能系统可以做到30秒出板,真正做到一人一板,量身定制,而且生产周期也从原来的30天缩短到5至7天,生产效率提升了5倍,在制品减少了50%,协调沟通时间减少了90%。

  “不断改进成果,完善服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尤长兴说。他积极开展工艺培训,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多年来,由他组织培养的37名员工参加并获得了“服装高级技能资格(国家三级高级工称号),由他指导培养的4名员工获得服装工艺师称号……尤长兴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他都坚持以人才发展为导向,将技术传承作为重点,使创新技术服务于企业。

网络编辑:张超霞

尤长兴:下足“针”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