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民间文保人: 抱团行动,留住乡愁

2019年12月24日 10:57: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荏苒 编辑 王秀华

  近日,海西镇仙口村风门岭古道在平阳县历史建筑保护协会及当地村民的努力下停止了被拆除。据悉,平阳县历史建筑保护协会成立于2018年9月底,是温州地区第一个自发组织成立的民间历史建筑保护团体。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该协会积极参与新时代社会治理,配合督促相关文保单位妥善保护历史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保行动中来,协会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律师、建筑师、文史专家、旅游从业者……各行各业、各个乡镇都有他们的成员。他们当中有70多岁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青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热爱故土文化,钟情古建筑。他们总是尽量挤出时间,为保护我县历史建筑奔走、呼吁,尽自己所能留住乡愁。

  

走访风门岭古道 周青奖 摄

  

  因文保事业结缘

  在位于鳌江镇的平阳县历史建筑保护协会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十多名文保爱好者。谈及古建筑的保护,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都有很深的见解。

  说起为什么要成立协会,会长刘荣锋告诉记者,在协会成立之前,他们中一部分人就是横阳文史群的成员。大家都热爱乡土文化,关心平阳历史。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古建筑、文物单位受到威胁。特别是施工人员缺乏文保意识,未经批准就予以拆除甚至损毁,这让大家渐渐产生了组建民间文保队伍的想法。

  2018年1月5日,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鳌江镇孙家垟村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178岁的古桥就这样倒在挖机下。平阳县历史建筑保护协会得到消息后,立即上报相关部门,县文广旅体局得知消息后,立刻前去调查并启动文物保护预案。在多方关注、督促下,福星桥终得以修复。

  福星桥保住了,然而修复后的福星桥再不能恢复原样。惨痛的教训让一群文保爱好者最终决定组建文保队伍,于是才有了平阳县历史建筑保护协会。

  

走访历史建筑(图片由平阳县历史建筑保护协会提供)

  

  奔走呼吁,留住乡愁

  协会成立后,文保的力量更大了,消息的来源也更多了。昆阳镇的南门拆迁现场、雅山村文化古街、鳌江镇江口古渡、斗门头古亭,都留下了会员们积极参与文物保护的身影。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协会为相关部门提供历史建筑信息,协助并参与涉及历史建筑规划方案等的调研、评估、论证,参与监督建设过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通过自媒体途径传播社会正能量,传承历史文化……

  文保爱好者们都是文保工作的热心人。为了文保事业,大家牺牲空闲时间,遇到紧要关头甚至请假为文物保护奔走。刘荣锋在协会成立之前就是古文物保护的“代言人”。多年来,他走访地方老人,查阅地方史志、民间谱牒,分析研究平阳县历史建筑的分布状况和保护现状。他还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文保工作。会员宋世锋见到建筑工人和挖机驾驶员就留电话,递名片。现在,平阳县不少建筑工人和挖机驾驶员都成了他的“通讯员”。每次有新的发现,宋世锋就实地考察,翻阅资料,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宣传呼吁,为保护古建筑争取支持力量。协会里像这样的会员还有很多,有为保护壬泰商行蹲守到凌晨的,有为保护塘北社区古戏台奔走相告的,有为庆元桥找相关负责人沟通并向社会呼吁的……他们尽心尽力,只为能够留下摸得着的历史、看得见的文化。

  记者手札: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一旦损毁,就没有复原的可能。文物保护是一项十分艰难而漫长的工作,仅仅靠有关部门和民间群体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去坚持。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说过:“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然而在城市建设的大踏步下,多少珍贵的历史文物被隐入尘埃,多少古建筑黯然倒塌。层出不穷的新建筑固然能为城市形象加分,但如果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了古文物,没有了这些文化载体,历史就有可能成为传说。没有了文化内涵的城市又何谈文化自信,因此,城市的发展与文物的保护必须相辅相成。城市形象提升的同时,还需要文化内涵为其加分!

网络编辑:雷鹏

民间文保人: 抱团行动,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