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西塘河古道——曾是官道,如今人迹罕至

2019年12月13日 10:23:59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荏苒 编辑 王秀华

  时光如梭,光阴如箭。几十年不长,城市的变化却日新月异。那些荒芜的地带被快速开垦,而那些陈旧的人文景观或被修缮,或被取代。

  从平塔(文明塔)至钱仓有一条古道,称为西塘河古道,兴建于唐宋时期,长约10公里。西塘河古道是浙闽古道的一部分,它曾是平塔到钱仓的必经官道。西塘河古道宽不到2米,仅够一人一马并行通过。而就是这样一条小径,与西塘河一起承载了沿岸百姓的运输往来和浓浓故乡情。

  

飞龙桥 林绍武 摄

  

  古道印象

  西塘河古道从城南出发,途经务垟、西塘、荆溪、塘川,最后到达钱仓,路上有十来座古桥,古道基本由条石铺就。而如今,城南飞龙桥仍有古貌;务垟的鸽巢河段还留有古道的“原汁原味”;西塘段原先是河中古道,如今内河已填埋,成岸边村道;其他几处或改建,或填埋,或作为村庄道路使用。

  鳌江镇务垟社区鸽巢河段古道位于荷莲村、环溪村、友谊村、务垟村之间,鸽巢河与西塘河交界处。据相关资料记载,鸽巢河沿河有塘路(即西塘河古道),亦称大明官路,是古时通南闽的要道。愿齐和尚、黄友、陈彦才、林景熙、苏步青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足迹。

  坐着小船,渡过宽宽的河面,我们在鸽巢河段古道的拱桥处靠岸。这里有一条长约300米,笔直伸向河中央的古道。在该古道靠河中心处,一座老拱桥凌驾于其上,民间称之为“六水冲桥”。据民间文保爱好者宋世锋介绍,该桥名为鸽巢桥。鸽巢桥不远处原有一小道,古时读书人上京求功名都须绕经此路。据1993年《平阳县志》载:“鸽巢桥,在务垟乡。跨鸽巢河,桥侧石上刻有‘宋宣和进士陈彦才建’字样……”如今该字样已经找不到,应该是落入河里了吧!

  据康熙、乾隆《平阳县志》等记载,该地自古有“鹳巢”之名。在过去,有成群结队的鹳雀在河边筑窝、嬉戏(由于平阳话“鹳”“鸽”同音,“鹳”字渐渐被传为“鸽”)。我们避开古道上的坎坷,小心翼翼地向前走去。道旁的灌木杂草因为季节变换和近期打理已经萎靡,而那些榆树、苦楝树仍坚强地以自己的姿态立在两旁,它们用强大的根系缠绕住泥土和倾斜的条石,固执地守护着这条千年古道。很多年前,沿岸百姓或忙于农事,或穿行于古道之上,还能时常看到鹳雀在河边自由嬉戏,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幅景象。

  出了鸽巢河段古道,我们到了城南段(其最上游为坡南街范围)。这里的古道或被改为步道或被作为它用,独留一座飞龙桥(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巨大的条石尤可见兴建时的艰辛,而那被磨平的桥面说明,在漫长岁月里,这里曾有无数人走过。行走于河边,不时有凉风习习,与当日的暖阳形成了鲜明对比。河岸边由石块叠放而成的水埠映衬着粼粼波光,岸上巨大的榕树和一些不知名的乡土树在凉风中不时沙沙作响。河流、古树、石桥、浣衣妇女……在过去,这里定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致。

  

鸽巢河段古道 林绍武 摄

  

  古道过往

  据《平阳县志》记载:“西塘河干流经昆阳、务垟、西塘、雁门、垂杨、钱仓6个乡镇……”西塘河古道或依水而建,或穿河而过。在过去,百姓多以务农为生,西塘河的开凿和古道的建成为附近交通带来了便利,在排洪防涝方面起到了大作用。也因为有了这河和这古道,沿岸的村落才渐渐多了起来。古道,让附近百姓得以生存,也有了与外界沟通的机会。据附近老人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百姓为躲避日机轰炸,曾拖儿带女从古道上经过。附近老人还曾在古道上见过部队行军。

  104国道修建后,西塘河古道才渐渐少有人经过。当河运也退出历史舞台,古道便少有人烟了。据宋世锋介绍,他不久前曾来过务垟的鸽巢河段古道。那时道上的杂草还没有处理,古道上草木旺盛,行人是无法进去的,只是偶尔会有人划船上去垂钓。

  漫长的岁月加上波涛拍打、河水冲刷,古道已有部分坍塌断开,道上的泥土、条石渐渐沉没于水中,而那些修建于河中央的古道则成了“孤岛”,几乎近半个世纪无人涉足。如今剩下的,只有残桥、荒路,还有浓浓的乡愁。

  

看视频扫二维码

  

网络编辑:张超霞

西塘河古道——曾是官道,如今人迹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