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苏轼苏辙后人与平阳

2019年12月03日 11:04:19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通讯员 陈正印 编辑 王秀华

  苏轼、苏辙兄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声名赫赫的“唐宋八大家”,兄弟俩加上父亲苏洵,一家人竟然占了三席。尤其是苏轼,他是个文艺全才。他散文、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为官也颇有政声,深得百姓喜爱,“苏堤”“东坡肉”名垂千古,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苏辙则曾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立朝为公,声望很高。本文谈及的则是他们的后人与平阳的不解之缘。

  

  平阳县丞苏然应是苏轼五世孙

  隆庆《平阳县志》是平阳县现存最早的县志。书中“职官”载有宋县丞苏然,并注为“东坡后”,表明苏轼的后人苏然曾任宋朝平阳县丞。而后,顺治、康熙、民国各版《平阳县志》也都有载。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所载,很可能系因循旧志,其可靠性应该不成问题。然而,苏然生平如何,在平阳政绩如何,书中不着一字,且也不知其究竟为苏轼几世孙,令人抱憾。

  

  

  关于苏轼的儿子,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和《宋史·苏轼传》,有苏迨、苏迈、苏过三人。

  关于苏轼的孙子,据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韩元吉《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部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和晁说之《宋故通直郎眉山苏叔党(过)墓志铭》,有苏箪、苏符、苏箕、苏筌、苏筹、苏篑、苏籥、苏籍、苏节(節)、苏笈、苏簟(《宋史》苏轼传附苏过传作“筚”)、苏篴、苏竺(《宋史》作“箾”),可考者计十三人。

  关于苏轼的曾孙,据《苏岘墓志铭》,知有苏峤、苏岘,为苏过长子苏籥之子。其中苏岘过继给苏迨早亡之子苏篑为嗣子。又据苏山《先公(苏符)行状》,苏符有八子,南渡后惟剩苏山一人。名可知者仅有三人。

  关于苏轼的玄孙,据《苏岘墓志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周必大《文忠集》,知有苏枘、苏格、苏柘、苏极、苏栘、苏杞、苏植、苏朴,可考者计八人。

  关于苏轼的五世孙,也据《苏岘墓志铭》,仅知苏岘有“孙男五”,不知名。此后,更无从稽考。

  那么,苏然是苏轼的几世孙呢?从以上所列看来,苏家取名,同辈皆有相同的偏旁,如苏轼兄弟从“车”,其子从“辶”,其孙从“竹”,其曾孙从“山”,其玄孙从“木”。苏然皆无所属,看来只能是苏轼五世孙及之后了。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到南宋完全灭亡的帝昺祥兴二年(1279),不到二百五十年,按一世三十三年计,大约传至第七世(即其六世孙)。也就是说,苏然最大可能是苏轼的五至七世孙。

  

  

  再来看苏辙的后代。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其子为苏迟、苏适、苏逊,其孙有苏简、苏籀、苏筠等,其曾孙可考者有苏谔、苏诵、苏谅、苏诩,其玄孙可考者有苏森、苏林、苏麓、苏郁(鬱),其五世孙有苏熙、苏照等,其六世孙有苏圭、苏在等,其七世孙有苏镇、苏镐等。

  苏轼、苏辙后人两相对照,惟有曾孙起名方式不同,苏轼曾孙从“山”,苏辙曾孙从“言”,到玄孙又相同,皆从“木”。而从苏辙四世孙至七世孙,还可发现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规律。至此,笔者以为可推测苏轼后人也有这个规律,苏然之“然”从“灬(火)”,当为苏轼五世孙,与苏辙五世孙苏熙、苏照同辈。即若以苏轼为第一世,则苏然为第六世。

  苏然作为苏轼五世孙,从年代上算来,任平阳县丞应在南宋中晚期。那么他在此任前后还担任过什么职务,发生过什么事情,只好寄希望于各地文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了。

  

  苏辙九世孙苏伯衡曾客居平阳

  苏伯衡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学家。关于其家世,宋濂《太史苏平仲文集序》云:“平仲名伯衡,其先居眉。自文定公(苏辙)长子徽猷阁待制迟来知婺州,遂家焉。今为婺之金华人,去文定公九世矣。”刘基《苏平仲文稿序》云:“平仲于文定公为九世孙……”可明确苏伯衡是苏辙九世孙。据邓旻《苏伯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考证,从苏辙到苏伯衡世系实为“苏辙-苏迟-苏简-苏谔-苏林-苏照-苏在-苏镐-苏友龙-苏伯衡”,由于过继关系,谱系又为“苏辙-苏迟-苏简-苏谔-苏林-苏熙-苏圭-苏镇-(嗣)苏友龙-苏伯衡”,十分明晰。

  

  

  民国《平阳县志·人物志十·流寓·苏伯衡传》载:“苏伯衡,字平仲,金华人。宋门下侍郎辙之裔也。博洽群籍,为古文有声……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来平阳,寓县南岭门之清泉庵,林与直、谢泰来辈与之游,邑士多谒铭其先墓。十七年春还。二十一年聘主会试,事竣复辞还,寻为处州教授,遂居平阳。坐表笺误,下吏死。有集十六卷,宋濂、刘基皆为之序。”传文多有夹注,征引确当,可知苏伯衡曾两次寓居平阳,第一次是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至十七年春,计一年多时间;第二次是任处州教授时,便定居平阳,直至被朱元璋借故杀害。

  苏伯衡来平阳应该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慕名来游南雁荡山。其《望云亭志》有“余游南雁荡,次于平阳间”,可见那时平阳于他是初来乍到,并且首先是去南雁荡山寻幽览胜。二是应谭济之邀。据其《送谭镇抚调平阳序》,早在洪武四年(1371)谭济戍金华时,苏伯衡便与他订交,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洪武七年(1374),谭济调任温州卫平阳所镇抚,两人应无法相见。直到过了八年,即洪武十五年(1382)冬,苏伯衡踏上赴平阳的行程,两人方得畅叙旧情。苏伯衡为谭济写的文章还有《谭济传》《谭君小像赞》《谭氏家谱序》《谭氏三子名字说》《湘南清趣轩记》,基本是在平阳时所写。三是拜会老友。除了谭济之外,苏伯衡的老友还有平阳税课使江西奉新人余可立、陇州知州平阳人孔克勋等。

  苏伯衡一到平阳便居住了近一年半时间,应该是因为他比较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并结交了很多朋友,有前辈理学家赵良震,有待他亦师亦友的原蒙阴主簿林与直、原平阳奕元帅府照磨谢复元,还有孝子张正、书法家陈聪、画家金与贤等。不管是地方还是军方官员,也不管是平阳本地人还是寓居平阳者,都对他尊重有加,以能请到他写文章为荣。而他在这一年多里为平阳人和宦居平阳者写的文章就有近百篇,真可谓文思泉涌,灵感迸发,可能这也是他对平阳恋恋不舍的原因吧。

  至于苏伯衡任处州教授后定居平阳的相关情况,由于目前所见资料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平阳州学教授苏垲是苏辙六世孙

  民国《平阳县志·职官志一·元学职》有州学教授苏垲,未详何人。其实苏垲是苏辙的六世孙。据《金华晚报》相关文章,近年曾在金华祝丰亭出土一方墓碑,墓主正是苏垲。该墓碑已断为两截,碑文也有残破无法辨认处,但还能读出大致的内容。据该碑文,苏垲,字伯清,晚号书隐,系苏辙六世孙。他生于宝祐元年(1253),卒于延祐七年(1320),享年六十八岁。而据《延祐四明志》,苏垲曾于至大元年(1308)任庆元路儒学教授。这样看来,他任平阳州学教授大致应该在大德年间(1297-1307),因平阳在元贞元年(1295)始由县升为州,首任州学教授为黄岩人盛象翁。

  

  结语

  眉山“三苏”的三个后人,分别在宋、元、明三个朝代来到平阳,或宦居,或侨寓,各自成就了与平阳的一段缘份。其实平阳现当代也有“三苏”的名目,指的是数学家苏步青、学者苏渊雷和画家苏昧朔。人们合称其为“平阳三苏”,应也有追慕眉山“三苏”的意思。其中苏渊雷先生因写诗喜欢叠韵,当今有评论家还谓其有乃祖东坡之风,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风趣的说法罢了。至于他们是否为“三苏”后人,并不明确。那么,“三苏”还有没有其他后人也曾经与平阳结缘,或早已在平阳安居乐业了呢?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尚不得而知。而我们敬爱“三苏”,乃是敬重他们的人品乃至行事风格,喜爱他们留下的文艺作品。无论姓苏与否,有志者都可以成为“三苏”的传人!

网络编辑:周昌均

苏轼苏辙后人与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