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敬乡楼】番薯,岁月中的乡愁味道

2019年11月26日 10:28: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徐远虑 编辑 王秀华

  在黄叶落地、寒风乍起之时,便迎来了番薯收成的季节。近来,漫步在我县各地的田间地头,微微泛黄的土地上,摊放着很多圆形、椭圆形、纺锤形大小不一的红番薯,处处可见农户们挥动锄头忙碌着的情景,阵阵番薯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弥漫而来。而番薯饭、番薯枣、番薯粉等一道道美食,也在岁月交替中代代流传,成为不少人心中的乡愁味道。

  

  难忘的童年记忆和绵绵乡愁

  

番薯枣 徐远虑 摄

  

  说到番薯,“平阳人”脑海中的记忆就会被勾起。那舌尖上的滋味,总是在寒冷的冬季温暖着每个人的心田。番薯,已成为人们日常的绿色食品之一。除了番薯本身,番薯藤也成了不少市民喜爱的保健菜。番薯作为现代健康食品,吃出健康的同时,更多的是过去人们心中那难忘的童年记忆和绵绵乡愁。

  “上世纪70年代,家庭不富裕,番薯干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奢侈的。记得小时候,父亲用番薯制作成的番薯枣总是藏在阁楼上,等到过年来客人了,才拿出来招待。”市民徐先生是60后,他记忆中的番薯枣表面附着一层白白的麦芽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奢侈的“零食”总是温暖着他。他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番薯枣已不像以前那么稀少,但我还是时常惦记着那个味道,想念着我的家乡,因为那是我吃过最美味的番薯枣。”

  “我最喜欢吃烤番薯。记忆中的儿时,每每在深秋时节,我都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山间的番薯地里,挖几个番薯,在河边洗干净,用石头搭成灶台,取些柴火,没多久功夫,美味的烤番薯就出炉啦!”70后市民杨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烤的番薯,不同于大街小巷中卖的,它更“天然”,也更美味。如今,生活条件虽然越来越好,但那股美味,仿佛永远徘徊在心间,每每回忆起来,便觉得格外香甜。

  

番薯 郑加尧 摄

  

  在平阳的街头小巷,偶尔会飘散出一阵阵油炸的香味,其中就有油炸番薯片的香甜味。80后王女士就酷爱油炸番薯。“个头较大的番薯被切成厚约1厘米的薄片,裹上粉后放入热油炸熟。要趁热吃,入口后那香甜松软的味道真是令人百吃不厌。”王女士告诉记者,在平阳的小巷子里,偶尔可以遇见炸番薯、芋头的摊子。小时候,手头有零花钱的日子里,她就会去寻找油炸番薯的摊子。买得多了,她便掌握了摊子的“行踪”。

  和许多平阳人一样,80后市民陈女士对于番薯也有着特殊的情怀和深刻的记忆。“秋冬交替的季节,我总是很容易感冒。记得小时候,我的母亲总是取些番薯来给我熬粥喝。经历霜冻的番薯熬成的粥格外香甜。”陈女士说,尽管如今生活水平提高,番薯已不那么被人所依赖,但母亲熬的粥总是牵绊着她的成长。虽然母亲老了,但她熬的粥依旧那么好喝。

  

  我县种植番薯已有300多年

  “味比青门食更甘,满园红种及时探。世间多少奇珍果,无补饔飧也自惭。”满园的红色嫩芽探出头来,世间多少奇珍异果在它面前也自惭,没错,这便是番薯的美誉。作为一种极其常见的农作物,番薯在我县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它以独特的美味、丰富的营养而深受人们喜爱。

  

清洗番薯 徐远虑 摄

  

  番薯,学名甘薯,又称地瓜、山芋。据《平阳县志》载,明朝由福建引入种植,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占粮地面积四分之一。1980年后,由于种植业全面调整和价值规律影响,甘薯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新中国成立后,对甘薯传统栽培法实行了“五改”,改稀植为密植,改迟插为早插,改老品种为良种,改不施基肥为施基肥,改不除虫为农药浸藤,采用了苗期喷药等防治方法。在育苗技术上,推广了秋薯留种、温床育苗,以及先温后冷的二段育苗,并把地膜从苗床覆盖用于大田覆盖。

  在我县的300多年栽培过程中,番薯的种植技巧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番薯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今年,我县薯类播种面积1.2万亩,较去年同比增长22.4%。”据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县薯类播种主要分布在北港片山区半山区,其中以麻步企岩山番薯专业合作社、水头朝阳山陈守家庭农场、鳌江炜翔家庭农场、季山垟家庭农场、山门盛德家庭农场等多家农场、合作社具有代表性,主要种植品种为浙薯13,苏薯4号等品种。

  

番薯粉半成品 薛盛德 摄

  

  据介绍,除了改进种植技术外,我县人民还专门发明了一种与番薯息息相关的生产工具。在过去,农户们总在番薯收成后“想方设法”让其保留更长久,以备一整年食用,“番薯丝”便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在制作加工番薯丝时,农民们一般都用刀切,经刀切后的番薯丝常常粗细不均匀,且日晒难干,最主要还是格外费时费力,因此番薯刨便在番薯丝制作过程中应运而生。用其制作出的番薯丝大小均匀、省时省力,而番薯刨也在300多年间代代相传,一直沿用至今。

  

  番薯烹制而出的道道美食

  在3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人们总是在不断探索着番薯的不同吃法,番薯丝、番薯枣、番薯粉也是层出不穷的烹制方式之一。在位于麻步镇兴民村半岭自然村的企岩山番薯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将蒸煮、切片后的番薯进行翻晒,一块块竹篾上,密密麻麻地摊晒着金黄色的番薯枣。微风拂过,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挖番薯 池奕凝 摄

  

  郑加尧是该合作社的负责人,制作番薯枣已有7年之久。“这个是苏薯4号,也就是我们平常叫的‘红牡丹’,这种品质的番薯糖分较足,非常适合制作番薯干。”郑加尧告诉记者,“红牡丹”在我县普遍栽种已有30多年,不少市民儿时记忆中番薯枣的味道便是由其制作而来。为制作出“儿时的美味”,该合作社采用传统农业手工生产模式,用高山泉水清洗、蒸煮后,经过人工切片,再用阳光自然晾晒而成。制作出的番薯枣保留着自然的色泽和品质,颜色黄中透红,味道清香甜美,质地软糯耐嚼。

  企岩山番薯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位于海拔500米的山间,目前种植有400余亩20余个品种的番薯,全部用于番薯枣制作。“在过去,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制作番薯枣,但随着社会发展,务农的人比过去少了,番薯枣自然也成了市民口中的热门零食之一。”郑加尧告诉记者,去年一年,他便卖出了20万斤番薯枣,今年打算多晒一些,让更多人品尝到地道的家乡美味。

  和番薯枣一样,每年的秋冬季节,番薯粉制作也格外“热闹”。山门盛德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薛盛德在忙完挖番薯工作后,便早早地为制作番薯粉作准备。“番薯粉的制作工序繁琐,需要将番薯洗净轧成渣状,放入米筛纱布用清水多次冲洗,经过沉淀,把下层淀粉取出吊成粉砣,晾晒成块后切成小块继续晾晒至干成粉,再将晒干的粉按比例用凉水兑好后放入盆中,隔水打成浆糊。经过充分晾晒,在番薯粉半湿的状况下搓碎,就是农家的番薯粉了。”薛盛德告诉记者,番薯粉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道美食,尤其在年关将至之时,喜宴和家庭聚餐都少不了它,就像那一条条粉丝,连着一缕缕浓郁的家乡味道。

网络编辑:周昌均

【敬乡楼】番薯,岁月中的乡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