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元初仙口处士裴庾: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

2019年11月22日 10:36:23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肖粟

  仙口为三国时吴国横阳船屯地。晋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南横阳船屯地置始阳县,后改横阳县,县治就在仙口。历史上为人文荟萃之地,寓居多有大姓豪族,裴族即为其佼佼者。裴庾字季昌,号芸山,宋元之交仙口(嘉峰)人,诗人,文学家。著有《井西秋啸集》。民国《平阳县志》卷三五有传。弟裴庚号药山。其时同族有裴若拙(咸淳四年进士)、裴葛山、裴贯道诸士人。林正(宋埠人)有诗《寄裴芸山》云:“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

  

  

  作诗文以奠故国

  仙口与瑞安阁巷相邻。南宋祥兴二年(1279)“崖山之变”,陆秀夫负帝蹈海自尽,南宋亡。阁巷陈则翁从广东副使任上弃官归里,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祭祀,日夜哭奠。裴庾和林景熙等平阳好友也来参加哭奠。他们以诗文来往,私相痛悼,作为诗歌,黍离之悲,溢于言外。陈则翁在阁巷还建有聚远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季春,林景熙避寇海滨,应陈则翁邀,“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入翠岫”,作《蜃说》。其时,裴庾作有《聚远楼会宴》诗:“绕舍霜筠数百竿,清风留为拂尘冠。秋扫陶径人思菊,春满谢阶家有兰。蜡蚁吞湖肝肺热,剑鱼嚼血齿牙寒。论诗未了东西去,一夜匡床梦不安。”其胞弟裴庚(药山)也作有《登聚远楼会宴怀旧》诗:“十一年前梦,西州见落晖。食鱼今雨想,化鹤几时归。紫陌春如海,青天云欲衣。潮来沙上睡,一一背南飞。”表现对故国不舍之情。

  

  

  首编《清颖一源集》

  阁巷陈族历代簪缨相继,诗文传家,与平阳厚垟东塘陈族同源。先祖陈铎(1081-1127)于宋宣和五年(1123)自温州迁居阁巷。五世陈圆(1194-1276),家植翠竹,人称“竹所”;陈供(1207-1274),家植杏树,人称“杏所”。陈圆长子陈兼善,宋淳祐三年(1243)贡举,设馆授徒,裴庾、裴葛山、裴贯道从学,其著有《无闷集》。陈供次子陈则翁(1248-1296),字仁则,号瑞洲。咸淳四年(1268),登学究科继登宏词科,历任至广东副使,著有《沧浪兴集》《瑞洲小集》。裴庾与陈则翁契交,年龄相仿。元延祐三年(1316),陈供曾孙、陈则翁裔孙陈冈,“殆恐源远未分,后之著述文献无征。辄于视膳之余录自乃翁(陈供)而下若干诗,总而成帙”。恭请祖辈陈则翁挚友裴庾重辑编次,首编《清颖一源集》面世。裴庾并作序,称陈供与裴庾祖父“世为结发交”,少年时“从学间轩先生(即陈兼善)及诸伯仲。当是时,士专务举业,鲜能诗者”,而“二三大老,六经之暇,徜徉得趣,辄啸咏成章”。“陈氏诸公独拔自流俗中。复倡为诗社,一时英俊更唱迭和。预其盟者,不啻登龙门之荣。由是诗盛于陈氏之门矣”。当时,同辈诗友相继谢世,曾经时相过从的好友林景熙也已去世六年。裴庾自称“予老矣”,待《清颖一源集》编成,“及见陈氏一门四世之盛,斯文遗泽,绵绵未艾,虽百世可知也”。

  陈冈、裴庾所编《清颖一源集》为第一次刊印,当时编至四世。后于明隆庆六年(1572)、清道光五年(1825)再次编录刊印,现《清颖一源集》将裴庾所编列为其中卷一。从宋淳祐间陈供至明万历间十五世孙陈挺,诗书传家,历时四百多年,为全国家族史上所罕见。陈挺字佳传,号筠川,留有古诗《寄裴柳塘》,诗称:“裴芸山公老儒雅,峡水词源倒倾泻。不时来我半云庵,瑞洲先公叙盏斝。”裴柳塘即裴庾(芸山)之后,瑞洲先公即陈则翁。诗谓裴庾诗才如涌,人皆钦佩,平时常来半云庵和其祖陈则翁把盏叙旧。于此可见两个家族交谊之久远。陈则翁建有半云痷。林景熙排律诗《半云庵》称:“天地等蘧庐,结庐复何事?一间亦寄焉,况乃寄所寄。”陈则翁《半云庵和答林霁山》云:“孤云半孤吟,彼此识心事。促席聊自怡,不索远持寄。”排律作答。

  

  增注《唐三体诗》

  裴庾为格律诗大家,其增注周弼(1194-1255,汶阳今山东曲阜人)《唐三体诗》影响深远。周弼所作《唐贤三体诗法》成书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共五百二十四首,分体编排,分为三卷。每体中再按诗歌法式立格,绝句有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格,七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结句五格,五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咏物八格,总二十格,每格分列。每格开首均有周弼对本格诗法的说明,多属起接呼应,造句联章之类,下选诗以证实之,亦多取中晚唐人诗。后有高安人释圆至(字牧潜,号天隐)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295)注诗,有题注、夹注、尾注三种形式,夹注释字义出处,尾注多释意,但常有牵强附会处,故《四库全书总目》讥其“疏陋殊甚”。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1227-1305)为圆至注三体诗序,云:“子曰: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思无邪。此诗之体也。又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诗之用也。圣人之论诗如此,后世之论诗不容易矣!后世之学诗者,舍此而他求,可乎?近世永嘉叶正则水心倡为晚唐体之说,于是四灵诗江湖宗之。而宋亦晚矣。圣人之论诗不暇讲矣。而汉魏晋以来,河梁、柏梁、曹刘陶谢,俱废矣。又有所谓汶阳周伯弼三体法者,专为四韵五、七言小律诗设,而古之所谓诗,益付之鸿荒草昧之外矣。其说以为有一诗之法,有一句之法,有一字之法。于此三法而江湖无诗人矣。唐诗前以李杜,后以韩柳为最。姚合而下,君子不取焉。宋诗则欧梅黄陈为第一。渡江以后,放翁石湖诸贤诗,皆当深玩熟观,体认变化。”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己酉)秋,裴庾增注三体诗并自序。国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重校证三体诗》3册3卷全。署名宋周弼选、元圆至注、元裴庾增注。较之圆至所注,裴庾增注篇幅大增,内容更为翔实。裴庾增注本获得广泛认同,并流传日本。三体诗自元代中叶至明初(1300-1375)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36-1392)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持续大量出版,大部分都是以《増注唐贤三体诗》为题目,选用斐庾的增注本。新近承县地方志学会周仁多、蔡新祥君购得日本宽文十二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刊四卷本《三体诗》原本(三体诗三卷三册、三体诗备考大成一册,白麻纸大本厚册,日本天和四年1684翻刻元至大本),由日本敦贺屋弥兵卫出版。此注本元代以后在我国失传,极其珍贵,应为平阳历史文献之瑰宝。其开篇即裴庾序,全文如下:

  “诗自三百篇以还,至唐而声律大备。今人作诗,以唐为法。唐诗盖数百家,虽不尽预四库之目,先贤犹虑其繁。欲便后学,乃为三体、四体、极玄、又玄、众妙、二妙、间气等集。然其用事原委,多有未达。因博采简册所载,参以平昔见闻,训释成编,谂诸同志,咸俾入梓,以助启蒙。余尚惧踈昧。或曰,朱文公注楚辞,未免阙疑;李侍读注文选,抑或祖述之谬,况其余者乎?博洽君子,庶几补而正之。时至大二年重阳日,裴庾季昌书。”正文卷前又署名“东嘉裴庾季昌增注”。

网络编辑:张超霞

元初仙口处士裴庾: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