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平阳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评选(二)

2019年11月21日 10:38:37 来源:平阳新闻网

  平阳建县于西晋太康年间,历史文化悠久,历代名人辈出,今年2月被确认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为进一步挖掘、保护、宣传平阳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平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县委宣传部联合县民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县传媒中心等单位策划推出“古”系列评选活动。

  前段时间“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评选启动,各乡镇共推荐了19个村参评。从今天起,将在本报分期一一展示参评村的风采(排名不分先后)。读者也可直接关注“文荟平阳”微信公众号,参与投票。投票时间为2019年11月17日0时~2019年11月23日24时,每个微信号每天可进行一次投票点赞。

  

  水头镇新鹤村

  据史料记载,新鹤村在唐代已形成村落,宋代已有一定规模,境内至今有唐代灵岩寺遗址、南宋的驸马都蔚杨正臣墓、宋元时期的陶窑遗址以及始建于宋代的楞严寺。

  

  

  建筑遗产保护。坐落于新鹤村文化礼堂右侧的宋代名刹楞严寺(据乾隆《平阳县志》),俗称“岭根堂”。前面有一座声名远播的“净观佛塔”,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及法器,1994年被列为县文物保护点。据《平阳县志》记载,鹤溪灵岩院建于唐咸通年间,现古墙基仍保存完好。

  人文底蕴丰厚。清康熙年间,岭根迁平陈氏二世祖檀樾主陈朝选,赠楞严寺水田三十亩、山场十八岗,契存寺内,事记谱中;且善医理,现岭根姓陈的大多会消暑刮痧手法。南宋驸马都尉杨正臣进士之墓坐落于新鹤村麒麟山麓,杨忠道博士为之题写“青山忠骨”墓碑。该墓列为平阳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遗存。宋元时期,本村岭根溪沿岸曾有“十八条水碓、十八条窑”之盛况。去年,防洪通道开挖时后门山陆续出土大量的陶器残片,被上海专家初步鉴定为宋元时期产物。文化礼堂对岸溪畔左首的大樟树旁,有座16根石柱结构古长亭,名“饮水亭”,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该古亭形制完美,2010年被列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古樟树2003年8月被列为浙江省古树名木。新鹤村鹤巢岭古道始建于明代,2010年被列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非遗传统文化传承。鹤溪庙会的系列民俗表演名闻遐迩,始于清乾隆年间的“扮八魔”表演,为新鹤村独有的传统节目,深受乡民喜爱。2008年,鹤溪庙会列入温州市“非遗”保护名录,“扮八魔”为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头镇中元村

  中元,古名乐溪(见北宋许景衡《横塘集》),因境内有大溪流过,据传古时每逢农历初三、十八日,潮水可涨至村中。潮退后,西边滩涂上就出现许多跳跃的小鱼虾,成为白鸟觅食的乐园,故名“乐溪”。不仅是商贸活动集散地,也是抬阁、舞龙、南拳、串马灯、鳌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祥地。

  

  

  中元村在五代时期既已形成村落。据民国《平阳县志·建置志》载,清代时本村隶属宰清乡四十一都管辖。清末至民国初期属北港乡。

  早在五代时期,这里已得到开发。到明末清初,陈、吴、林、金、潘、庞、徐、张、曹等诸多姓氏相继搬迁至此。据统计,目前中元村的858户3585人中,共有姓氏42个,其中人数最多的陈、吴、林、金、潘、庞、徐等姓氏,在当地还建有宗祠。

  被评为平阳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的平阳学统发端者陈经邦、陈经正兄弟就是中元村的元底自然村人。据载,自二陈之后至民国鹤溪学堂成立之前,以中元村为主的鹤溪共出探花1名,驸马都尉1位,进士4名,儒学名家1位。1949年之后,以中元村为代表的鹤溪共走出博士生导师6位、教授7位、副教授4位、博士后1位、博士18位、硕士38位,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村。

  鹤溪被誉为“南拳之乡”,习武之风尤盛,因而孕育出众多名师、名士。鹤溪社区流传着“男壮皆练武,村村有拳坛”的俗语。2010年,温州南拳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鶴溪庙会是由中元村及周边村民自发组织的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2008年12月,鹤溪庙会被列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萧江镇夏姑桥村

  夏姑桥村因夏姑桥而得名,又名“孝姑桥”,位于萧江镇夏桥办事处辖区。据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记载:夏姑桥,宋熙宁间(1068-1077)建。明嘉靖间修。清乾隆戊戌(1778),里人章成恭等再修。光绪癸卯(1903),陈慕蕃等又修。”

  

  

  夏姑桥横跨沪山塘河,为石板结构人行栏杆桥,全长41米,阔2.1米(五石板),最大跨径5.8米,相传为里人夏氏姑娘所建,故名。1957年向上游移位约40米重建,除船形墩改为一石墩外,其余都保持宋建原貌。20世纪80年代重建的桥头亭中,有石碑13通,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而夏姑桥处又可往西沿水道通往麻步,即县志所记:(洛溪支流)东南至夏姑桥,入之又分支,迳华庄达北港之麻步,是当时水道便利与商埠繁华之地。位于夏姑桥旁即是夏姑桥亭,又名怡然亭,古时为埠亭,水道途远,供往来商船于此分货转运或稍作歇息之用。

  夏姑桥不仅历史悠久,还颇具传奇色彩。传说宋朝时,当地住着一夏姓大户,只有独女,称夏姑。夏姑生性善良,年轻时见有妇人携子渡江不幸落入水中,便立志要为老百姓造一座桥。后来夏姑终生未嫁,继承财产,便用所有积蓄造好了桥。

  

  万全镇南山村横湖自然村

  横湖村建村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有文字记载的遗迹有几处。

  郑氏宗祠:据《郑氏宗谱》记载,横湖村郑氏大宗祠建于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

  

  

  溪山书屋:横湖村《郑氏家谱》的序页载,南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前后),郑氏第二代先祖郑秉常曾在靠横河小溪边创办“溪山书屋”,招收周边本村少年和郑家弟子以及周边邻村孩子。

  宫门殿宇:横湖村现有五出宫门殿宇,其中有两处历史悠久,且规模较大。

  西方寺:俗称西山堂。据寺存《钟氏碑记》载,始建于明嘉靖27年岁次戊申腊月,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募远堂:也称“模远古寺”,初建于明“隆庆”年间(1537-1572),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横湖宫:是一座二进协两廊的宫门。据宫后殿大梁上的记载,最初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距今已经有近200年历史。

  横湖水碓坑古岭:横河村的水堆坑自然村有一条小溪,沿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千年古道;古道的中部有很多条岔路,沟通联络着村中居民的家家户户;古道的北头无限延伸,链接着大山外面的大千世界。

  红色横湖村:1941年,为与上级党组织保持安全有效联系而开辟的革命交通线,后在横湖村发展数名党员,建立党支部——南山党支部,被上级党组织视为红色革命根据地。1993年7月,被浙江省老区建设办公室命名为“革命老区村”,并编入《浙江省革命老区村名录》。

  

  腾蛟镇大溪边社区

  大溪边社区由原腾带村、联源村、腾溪村经村规模优化调整撤并而成。辖区内有苏步青故居、林景熙墓、林氏义井、苏玉如宅等诸多文物保护单位。

  

  

  苏步青故居,建于晚清,系木构平房,坐东北朝西南,由正屋、门台、围墙组成,占地面积3245平方米。1994年5月4日,被列为平阳县第一批文物保护点;1996年4月10日,晋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景熙墓,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砖室结构,1983年10月22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被列为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晋升为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辖区内还有较多历史建筑,布局完整保持较好,具有一定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如林氏宗祠戏台,始建于元初,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丙寅年(1746)所建,史上曾称“平阳第一祠”,是典型的浙南民间祠堂建筑格局。戏台整体布局保持较完整,是我县内不可多得的祠堂建筑,为研究祠堂及当时民间建筑工艺、艺术风格和当地民俗信仰提供了实务佐证,具有重要文物价值,2010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麻步镇盖竹村(礼贤村)

  麻步镇内的盖竹村(现改名为礼贤村)位于57省道旁。“盖竹”原是平阳县一个古老的地名。在南宋时期,盖竹村曾因林氏家族,得平阳县凤林乡二十都盖竹里之名,闻名遐迩。

  

  

  在宋代,这里曾经出了文、武进士等科举及第者超过30人,此地甚至有“盖竹派冠冕至盛科甲连登”的说法;理学大家朱熹、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永嘉名士张天英等名流都曾涉足此处并留下诗作;这里还是如今被福建长乐人民奉为骄傲的爱国抗元英雄林起鳌的祖籍地。

  盖竹村的林氏文化名人众多,其中,南宋的林拱辰与林起鳌,一个曾经担任过南宋工部尚书、广东经略安抚、礼部侍郎的朝廷四品大员;一个是以抗元英雄而出名。

  盖竹村前有条新桥河,源自盖竹山北麓狼峰山下章溪,蜿蜒流经盖竹村后,流入鳌江。在新桥河和鳌江之间这块冲积平原,是东向温州府、北去临安府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的游人、商客常常在此歇脚、备货,渐成兴旺的商埠。

网络编辑:周昌均

平阳十大历史文化名村评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