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文明塔之巧对百年难联

2019年10月18日 10:32:07 来源:平阳新闻网

  汤小玉

  平阳坡南龙屿山头有“平塔”,乃光绪十四年(1884)时任平阳县令的汤肇熙所建,具“孤高耸天宫”之势,威严挺拔,侧卧浙江主干道G104。塔基周围乔木幽芳,春夏交奇。

  

汤恭冲

  

  据李世众《移风易俗与地方秩序》所述,汤公肇熙江西袁州府万载人,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大挑一等,分发直隶试用知县。由直省告假回籍二年,入都会试中癸亥恩科进士,以主事用,签分户部派四川司兼山东司行走。同治十一年担任浙江开化知县,此后派充同考试官。光绪八年正月初十抵达平阳,开始了他平阳县的治理生涯。丰富的阅历把他历练成一名能吏,非一般得过且过、敷衍为事的俗吏。他端方严肃、爱民重贤,是一位积极有为、做事认真的地方官。据《厚庄日记》光绪十四年八月十二记载,大令(指汤县令)在平七年,大有惠政。民国《平阳县志》在汤知县去任40多年后编纂,仍将他载入《名宦列传》。

  当时的平阳正处于一个传统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道德秩序崩坏的时代。据民国县志记载,从康熙六十年丁口248123人至19世纪80年代约40万人,人口猛增,交通渐便,风气渐漓,科场不振,文风日下。众多乡贤与堪舆皆议此为文明塔倒塌,风水随塔去之故,该重建。

  原来坡南公路旁夹屿山上早有塔。据《(民国)平阳县志》载,此地原有两塔,建于宋乾道年间,毁于清乾隆二年(1737)。据乾隆《平阳县志》载,宋朝人才辈出,文状元3人,武状元13人,另有榜眼探花14人,尤在宋哲宗绍圣四年至度宗咸淳十年(1097—1274)117年中,平阳举进士者达406人,在咸淳四年陈文龙榜一次考中23名。可谓“横阳俊秀朋兴,科级层出”,有“小邹鲁”之称。说来也巧,自此塔毁后百余年间,除了嘉庆十年有两人为钦赐进士外,竟无一人中第。

  

文明塔

  

  知县汤肇熙为教育可谓殚精竭虑,决定重建此塔,以祈重现前朝科举鼎盛之况,以托平阳文风日盛的殷切之愿。他带头捐出俸银,并以乡绅陈际中为首劝募集资(陈际中原为桐庐县学教谕),发动仁人贤士,先在南雁荡山重修会文书院,后又于光绪十年(1884)三月在平阳城南建起一座塔,命名“文明塔”。塔六角七层青砖结构,底直径5米,高21米,外观挺拔,塔内原有木梯盘旋至塔顶。从一层开始向上收缩,形如笔,故又有“文笔峰”的雅称。据说塔结顶时,还在铁制塔尖的圆截筒里放入《四书五经》,祈求本地学子能金榜题名。因塔形状像笔,在文明塔完工庆典时,汤知县曾出“文笔倒峰天作纸”征对,命学宫秀才及教谕们对下联。众人费尽心机,皆无能为力。有人斗胆讨下联,汤太爷说:“下联留给后人来对吧!”并说:“下联续对之时,应是该塔整修之日了。”一时传为佳话。

  星转斗移,时逾百年,虽试对者不少,如“科场奏凯海为墨”“学士卧奏树当弦”等,但皆不知“文笔峰”乃平阳胜地,均不妥。1995年秋,我叔父汤恭冲往平阳东林寺小住,过平塔,想起年少时曾闻汤知县出联征对之事。是夜,月白风清,叔父捧书靠椅,观窗外苍茫一片,寂静无声,凝思良久……恍惚间竟梦季叔公(汤敏中)月夜携叔父(汤恭冲)同游将军岭。梦中季叔公正四十开外,相貌堂堂,外著西装,神采奕奕,挈着年方廿岁清雅的叔父谈笑风生。一阵清风徐来,吹醒梦酣中的叔父。他揉揉眼,会心一笑,披衣推枕,遂对“将军度岭月为灯”。将军岭那时属平阳境内之江南名古道,季叔公为黄埔军校二期学员,参加过东征北伐,为国立下汗马功劳,时为国军名宿将,甚为贴题,可谓雅对。

  我的叔父汤恭冲,字牧庵(1927-2004),法号起师,龙港都口人,江南名士汤国琛嫡孙。他自幼在家学的濡养下修身絜行,好学不倦。1958年,他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后在山东单县中学任教数学近30年。他不求闻达,毕生尽瘁于教育事业。他终身不娶,清廉自守,却布施无数,急公好义。他既是克己好施的佛教居士,又是学养深厚的硕儒名师。他除了精通数学外,亦善古诗文,更喜吟诗作对,对回文诗有深究。曾作回文《暮春》:“低檐压柳露华浓,蝶梦惊回几杵钟。西岭宿云青霭霭,北山春树绿重重。溪流漾日映幽寺,渚浦翔鸿冥远空。啼鸟一声春色暮,飞花逐蝶舞回风。”

  

汤恭冲亲笔

  

  笔者曾见过好几份资料撰写汤知县造文明塔轶事趣闻,谓原对为“文笔倒竖天作纸”。而我叔父原文是“文笔倒峰天作纸”。“竖”和“峰”一字之差,原上联如果是“文笔倒竖天作纸”,那叔父岂不也是妄对吗?叔父已经作古,已无法问由。据原作者介绍,这句“文笔倒竖天作纸”属于传述。汤肇熙《出山草谱》书中《重建文明塔记》一文并无此句,多位同行认为是“倒竖”,但我仍坚信我叔父无误。原因一,他记忆超群,曾经在读大学时一夜之间背古诗达一百余首;原因二,对出下联那年他才68岁,仍思敏体健,还创作大量的诗词;原因三,汤知事与我家渊源颇深,雅重我高祖汤筠珊(字于光),私底下常有来往,光绪十三年我家族修订族谱,他亲自撰写谱序,叔父对他的言行必有特殊的记忆。文史资料既重证据,也要合乎逻辑推理。既然史料无记载,我就咨询行家,由平仄、诗意入手。我向资深诗词行家汤国状和蔡听涛老师讨教,他们一致认为“文笔倒竖天作纸”平仄有误。古人对平仄是非常讲究、严谨的,不符合绝不会用,何况汤知县进士出身,才高八斗,还著有《出山草谱》八卷及诗词若干。“文笔倒峰天作纸”平仄符合,倒峰,即把笔峰倒过来,向天写字,十分豪放。“文笔峰”又是平塔的别称,符合本意,意境深远。因此基本可以断定,上联为“文笔倒峰天作纸”。

  此时,自汤知县出联征对已过百年,此联终得雅对。正如汤知县预言,有人对出下联之时正是整修平塔之日。

网络编辑:周昌均

文明塔之巧对百年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