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爱国者·奋斗者】平阳水头:“一张皮”的角色转变

2019年09月09日 10:59: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叶旭 编辑 宋淑莹

  从制革到皮件、宠物用品,平阳皮革行业的变迁,是我县经济巨变的一个缩影。其中,水头镇是我县皮革行业最重要的聚集地。它的皮革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水头从“中国皮都”蜕变成“宠物小镇”。而这背后,是一个个创业者的筚路蓝缕,一朵朵绚丽的时代浪花。

  

  两代人的制革路

  

早期皮革制作过程

  

  卢家两代人的命运与皮革紧紧拴在一起。

  今年46岁的卢孔邓,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我县皮革行业第二代的他,从小就生活在皮革作坊里,闻着皮革的味道长大,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位“制革人”。

  卢孔邓的父亲卢成翁出生于1946年,是一位比共和国的年龄还大两岁的老人,也是我县第一批手工制作皮革的人。在卢孔邓记忆中,父亲从事皮革生产时,各方条件皆较差。当时,皮革原料系生猪皮,来自全国各地,近的在福建、江西等地,远的话就在湖南等内陆省份了。加上交通极其不方便等缘故,往往去外地采购原料就要花上半个多月时间。

  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最不缺的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多远,都会想尽办法,采用各种方式将原料运回。在交通、通信都落后的情况下,长途路上就全靠各自本领。一路上,他们用肩膀扛过原料,搭过拖拉机、马车,甚至个别人还偷偷扒过火车。

  1984年,我县开始实施兴工、兴农、兴商等经济建设措施。自此,我县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差不多这个时候,从学校肄业的卢孔邓跟随父亲,开始学习皮革制作,成为我县众多制皮小作坊的一员。

  彼时,正好处于我县经济高速发展期。随着各种鼓励措施的落实,皮革行业一时无比风光。这张皮,也就成了卢孔邓及其他人的“财富的皮”。高峰时期,卢孔邓的皮革厂年收入达到数百万元,创造了上百个岗位,厂内每天热火朝天,几乎没有休息日,他也要亲自上阵。“那几年最忙时,得没日没夜赶订单。”

  在卢孔邓的印象中,当时皮革行业发达,水头车站繁忙景象令人“惊叹”,开通了北京、哈尔滨等国内大中城市的班车,这在周边地区是鲜有的。而曾经的水头老街上,随处可见皮包、皮鞋等皮具店,其中还有众多知名品牌。

  

  制革路断裂了

  

宠物小镇

  

  火热之后,我县皮革行业迎来了重大考验。其间,卢家与皮革行业之间拴着的绳索断了。

  卢孔邓家的阁楼上,摆着一些制皮工具。“这是磨皮刀,这么多年下来,刀口早已经被磨平了。”这些老物件见证了卢家两代人的抉择。

  第一次正式接触皮革制作的场景,卢孔邓依旧历历在目。那一天,他穿着全套防水衣,在皮桶内翻动着一张张猪皮,才一个钟头,眼睛就被熏得酸痛,手像是被千斤巨石束缚住一样。“皮革经硫酸水泡制后,再放到水沟里浸泡,去除皮革自带的有毒物质。”除了翻制猪皮外,还要在炎炎夏日晒皮。“这道工序得在中午最热时进行,一边晒,一边用磨皮刀把猪皮上多余的边角和杂质去除。空气中,全是皮臭味。”第一年参与制皮过程,他的后背就被晒得褪了一层皮。

  最盛时年,我县皮革产值达40多亿元,占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水头成了远近闻名的“皮革之都”。在这种不用大投资、无需聘用工人,并在大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了皮革行业。

  但是,产业繁荣背后带来的却是沉重的环境代价,埋头苦干的“制革人”猛然抬头,惊讶地发现环山临水的家园竟被破坏得如此触目惊心。空气中飘荡着皮革的刺鼻味道,河边随处可见皮革晾晒,垃圾满地、污染严重,一旁的鳌江水系也被波及。

  皮革行业亟待转型,还群众一个“绿水青山”的家园。水头开始重点整治皮革行业。由于污染严重,卢孔邓的厂房首当其冲,只能关闭厂房将设备转移到外省。2011年,他听说水头兴起宠物经济,并想利用几十年的制革经验将资金和设备投入到宠物用品市场。可惜,复制别人成功的经验总是不容易的,在缺少技术、周转资金及经验的情况下,厂房效益每况愈下。

  未能转型成功,他不得已放弃,去嘉兴做起纺织生意,结束长达几十年的制革生涯。

  

  转型升级延续“皮革梦”

  

  

  与卢孔邓转行不同,陈钦雄转型升级延续了“皮革梦”。

  不过,陈钦雄不是一开始就加入这个行业的。16岁的他,跟随亲戚去福建武夷山当伐木工人。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他买了几箱蜜蜂,开始养蜂生涯。之后,从事兔毛生意。也许是这些经历,让他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对“生意经”有了独特认识。

  1991年,陈钦雄看到了皮革产业的发展前景,在商海打拼多年的他眼光精准,于同年办起了侨信皮革厂。两年后,正式成立温州侨信皮革有限公司。从事制革行业后,陈钦雄始终诚信经营,产品质优价廉,且远销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巴西等欧美国家和地区。

  仅仅几年,他就成了平阳制革行业的领军人物,并于2001年,被水头企业家推选为水头商会会长,至今亦然。

  2003年,水头开始十年治污之路。“转型升级”成了那段时间皮革行业最热门的词汇。“传统产业不能丢,一个工人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我们必须要干下去。”在未开展皮革行业治理工作前,陈钦雄就已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率先对自家皮革厂的污水排放池进行标准化建设。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头自削转鼓,减产能,并动员其他企业主动转型,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通过整合重组制革业,原来的1057家制革企业兼并重组到了8家,所有排污管均接入污水处理池,须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才能排放。浙江侨信皮革有限公司便是兼并重组后留下的8家企业之一,且成了皮件行业的标杆。

  这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也是对下一个时代的展望。转型后的皮革行业,迎来了新生。根据皮革原料基地的优势,水头企业逐步向皮件生产转型,现在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奋起皮件等一批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作为商会会长的陈钦雄临危不惧,在行业叫苦连天的情形下,他积极发挥商会桥梁纽带的作用,召集各家企业负责人,共同商议应对之策,最终皮革企业成功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

  

  制革业浴火重生

  

皮件生产车间

  

  有对产品的延续,同样也有人在皮革使用方面找到了新方法。

  1992年,我县皮革行业正兴起。那年,陈振标偶然从国际商报了解到海外发达国家的宠物新经济后,辞去了老师的工作,转身投入一个全新的行业——宠物行业。即使现在,宠物行业在中国都是新兴的行业,更别提当年了,技术和人才都几乎为零。公司创立之初,陈振标身兼数职,从原材料工艺试验、制作到产品市场销售,事事亲力亲为。

  一位外贸公司的朋友为他带来了第一笔订单——“狗咬胶”。陈振标充分利用猪、牛皮的二三层下脚料,经过漂洗、成型、烘干等环节进行制作和加工,终于开发出了符合标准的产品。也就是那一个星期的时间,佩蒂雏形有了。

  2002年,温州佩蒂宠物用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2008年,首次通过GSV认证,并主持制定《宠物食品-狗咬胶》国家标准(GB/T23185-2008);2017年,首次公开发行A股上市,成为国内“宠物食品第一股”……“诚信”为本,“创新”为术,陈振标不断摸索、试验,公司年产值从初创时的十几万元到现在的数亿元;公司品牌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公司规模发展到现在已拥有三个生产基地和一家贸易公司的企业格局。

  经过多方努力,我县收获了“中国宠物用品出口基地”和国家级出口宠物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两张金名片。如今,国内首个宠物小镇——平阳宠物小镇正在水头初露端倪。在可预见的将来,一个集生产、研发、展销、居住、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宠物小镇,必将为宠物产业带来无限商机。

  从环境“满目疮痍”到100天建成宠物小镇客厅,从“污染之都”到“全国宠物用品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宠物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从重污染制革到宠物食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从污染重地到时尚小镇的华丽转身。水头皮革行业的变迁,不仅给当地环境治理带来巨大改变,还为这个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

  “借助宠物小镇,由皮革行业衍生的平阳宠物用品产业,可拉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全产业链,同时助推宠物用品产业转型为萌宠经济新模式。”水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对于此前的皮革行业来说,无疑是“凤凰涅槃”般的新生。

网络编辑:雷鹏

【爱国者·奋斗者】平阳水头:“一张皮”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