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书画 -> 列表

书法家周扬辉古朴厚重与婉转灵动相长

2019年08月27日 10:22:53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王秀华 编辑 王秀华

  周扬辉,1973出生,平阳县山门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荣获浙江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铜奖等。他性格外向,写字时却能静得下来,一如他的字,婉转灵动却不失古朴厚重。二者似乎相悖,却能灵活转换、相辅相长。

  

  

  周扬辉的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辨识度很高。其实,我心里想的是:“实在看不懂!”再仔细看,感觉他的字整体古朴跳脱,别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灵动美。作为门外汉,我看到的只有这些,更多的疑惑。“书法作为视觉艺术,不是应以整体感染他人,而不只局限于一笔一画的线条勾勒吗?”我的这一疑惑,在与周扬辉的交谈中,一次次得到解答。

  

温庭筠《定西香》

  

  周扬辉真正接触书法是就读平师期间。硬笔、粉笔、毛笔是每一名师范学生的必修课。当时担任书法老师的陈经给了他很多启发。周扬辉从欧体学起,很长一段时间,他的书风受到陈经的影响,对书法的审美观也渐见雏形。

  

海日楼札丛一则

  

  工作后,他参加了《书法报》举办的书法大专班,得到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金伯兴等名家的指点。金伯兴的字率真、奇崛、古朴,其本人对书法的理解深刻独到。周扬辉后来的书风及对书法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

  

玉壶买春

  

  1998年,在山门东屿小学教数学的周扬辉来到了平阳县小。当时,平阳县小是平阳县唯一开设书法课程的学校。在这里,周扬辉一呆就是十来年。这十来年,他一边育人,一边抽空习书,在书法技巧上也有了立竿见影的进步。毕竟,十来年光阴磨墨,倾注的,是巨大的心血。周扬辉感慨道:“我在书法上能比别人好一些,或许只是因为一直保持着热情。在校期间写得比我好的也不少,只是出了校门,大多人放弃了。”

  

魏太尉《生查子》

  

  在我的印象中,所有的书法家都应该静得下、坐得住,十年如一日地临习、创作。对此,周扬辉却有另一番见解。他说,习书不能只固守一方书案,还要行万里路,游千重山,见无数名家真迹,更要在千山万水中感受山川之气,任由磅礴气势向自己倾泻而来。经历一次次的洗礼、蜕变后,才能逐渐提升审美高度。周扬辉,正是在日复一日的习书过程中渐渐感悟了这一点。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他走遍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穿梭于各种书画展场所,揣摩石门摩崖碑刻、龙门石窟造像书法、西安碑林历代刻石、青铜器、简牍及历代书法真迹。有时候,他跑一个展只是为了一张作品。

  

海日楼札丛一则

  

  三四年前,周扬辉第一次在陕西汉中博物馆见到石门铭、石门颂摩崖原刻时,整整驻足了一个多小时。从一笔一画到笔锋的运转,他细细研究,品味许久。他最远去过沈阳博物馆。当时举办的“国宝展”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国宝书画,有些书画甚至几十年才会展开一次。周扬辉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他不远千里奔赴吉林,耽于墨宝真迹带来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周扬辉说:“有时候,手上握有一堆的优秀字帖不一定有用。字帖给我们带来的多是线条上的精美视觉,而印刷品字迹偏浓,笔墨运行轨迹已模糊化。即使复制得再好,也会给人以误导。而当我们面对真迹时,就等于时间之门打开了一扇窗,墨迹的运行,笔走龙蛇间的气势,甚至书法家在挥毫泼墨时的画面,都会在脑海里浮现。”

  五年前,周扬辉随妻子定居杭州。有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总是能给人带来幸福感。我猜想,对于周扬辉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他离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更近了,接触真迹的机会更多了。对于我的猜想,周扬辉给予了认同。是的,人总是容易满足,而当你见到更优秀的事物时,便会受到刺激,力求突破,于是就能往前再进一步。而这些博物馆、美术馆之于周扬辉的意义,正是这样的刺激,那一瞬间的感动,他抓住了,就又走出了新的一步。

  

  

  

网络编辑:张超霞

书法家周扬辉古朴厚重与婉转灵动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