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愿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都能被宽容以待

2019年08月08日 11:12:32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很火爆。与传统的哪吒故事不同,该片淡化了父与子的冲突,增加了父子温情,转而讨论从一出生就被当成怪物的孩子如何在“正常”的社会健康成长、找到自我。这个故事代表了千千万万个“特殊儿童”的成长境遇。

  其实,我们不能用“不正常”来界定哪吒,他顶多跟大多数儿童不一样而已。“不一样”和“怪物”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已然对社会有害,而前者没有。但是我们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并给以口诛笔伐、污名陷构。比如《老王》文中所述:“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老王的不幸不但没有得到同情,反而遭到嬉笑、谩骂与诅咒。

  我们的生存语境就是这样的不讲理。即便不等同起来看,我们也特别害怕跟别人不一样,害怕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跟别人不一样的哪吒既不选择改变自己以求得到社会的认同,也不愿自甘沉沦、幽闭离世,怎么办?不少人把这部电影的主题看成是个人命运的抗争,充满了正能量。殊不知问题的重点不在于抗争个体是多么的悲壮慷慨,而是环境把这样的个体逼入了绝境,迫使他不得不抗争。正如我们感动于在苦难中不屈崛起的人,但我们不能美化、讴歌苦难一样。更何况,很多时候这些苦难都是人为的。

  哪吒抗争的代价是什么?神话传说的原来情节是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个代价太大了,这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人非神灵,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与机遇。但“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这一行为的寓意实在太深厚了,不得不说。

  重点在“还”字。这意味着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不仅仅是父母所生,甚至意味着生命所有权也是父母的。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物予以控制、处置了,从来不问孩子的意愿,孩子的人生是父母意愿下的人生,孩子的一辈子等于为父母而活。

  重点还在“还”字。父母生养孩子,当然对孩子有恩。这种恩义与生俱来,怎么还?古人讲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如此看来,我们观念里头是非常看重父母对孩子肉体的所有权的。那要还,只能把骨肉还了。可是人非神灵,还了骨肉,焉有命哉?所以说代价太大了。

  重点还是“还”字。还完了,孩子与父母就两清了,孩子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了,孩子在精神上获得独立了。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你拥有了性命,一次是觉醒,这才是生命的开始。觉醒就从把握自己的人生开始吧!如果人生有脱胎换骨的机会,还是早一点开始。

  然而,一个家庭代际的传承与进步都要付出这样的代价的话,实在是难以承受的痛。要避免这样的痛,明明只需要转变观念——“放飞”孩子。深究一下,这痛楚产生的根源不正在于父母的占有欲和我们文化传统的孝顺观念吗?国家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小家庭经历这样的痛楚也是国家经历这样的痛楚,千万别让传统成为我们的包袱。

  陈宜 编辑 王秀华

网络编辑:雷鹏

愿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都能被宽容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