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革命老区行】水头与闹村绘制七彩发展蓝图
来源:平阳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07-15 09:39:00

  本网记者 万鑫/文 兰娇娇/摄 编辑 宋淑莹

  闹村乡与水头镇朝阳社区相邻,80年前,许多重要革命事件在此发生,许多革命先辈在这一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革命活动足迹。80年里,这片红色的土地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衍生出了“黄”与“绿”产业。如今,在水头镇与闹村乡党政部门的规划下,一张“七彩”蓝图初具雏形。

  近日,“红动浙南”平阳革命老区行走进水头、闹村,发现革命老区不再“老”,早已“旧貌换新颜”。

  

  红色记忆,这里曾是革命“活动地”

  水头镇朝阳社区,行政面积14.7平方公里,从水头镇区沿着5米宽的小路上山,驱车半小时便可到达。听闻记者一行前来找寻有革命故事的人,村民们非常热情,将脑海深处的红色记忆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当时地下党组织的花名册就藏在我奶奶家。”在朝阳社区双峰村,80岁的老人庄国省告诉记者,花名册记录着地下党组织成员的信息,非常重要。当时他奶奶年龄已大,且孤身一人居住在山边,被敌人忽略了。那本花名册就这样一直藏在奶奶家。

  “我妈妈叫唐朱英,十六七岁时曾以拔草除草作掩护,给红军送饭并承担站岗放哨任务。”吴德富说,由于朝阳社区地处山上,较为隐秘,进可攻、退可守,便于革命活动。那时,晚上睡觉还会经常听到子弹声,这些幼年时的记忆,如今还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革命战斗留下的痕迹还很多,除了老人们的珍贵记忆外,红军洞、瞭望台、炮台、海尖山保卫战遗址……革命先辈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比比皆是,成了朝阳独特的红色符号。“上次整理红军洞时,还挖掘出了当年红军用过的碗,我们将它收集保存至文化礼堂,让‘红色记忆’传承下去。”水头镇朝阳社区双峰村党支部书记陈家凯介绍,自从村文化礼堂建成以来,村两委干部致力于收集革命记忆,将红色文化融入文化礼堂,让村民们铭记、传承红色精神。此外,陈家凯还介绍,该村目前正在积极谋划乡村旅游,届时,将把革命旧址作为红色元素融入乡村旅游,促成“红色+旅游”的完美融合。

  在闹村乡苍南村,该村同样将革命记忆融入文化礼堂建设,弘扬红色精神。

  “那段时间,闹村乡共牺牲了27名烈士,其中有5名在我们苍南村。”苍南村党支部书记叶高串告诉记者,早在北伐战争时期,中共党员施未辛、周少梁等人就在状元内、垟坑、黄坑等地开展革命宣传;1936年5月,状元内党支部成立,是闹村地方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伊始,该村庄南玉、林科祥被编入新四军,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期间,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保卫解放区。战争年代,闹村民众团结一致,一致拥护共产党。在生活上,为革命先驱送饭洗衣,缝制草鞋;在战斗中,多次掩护革命部队安全经过黄坑……新中国成立后,该村被列为革命老区村。

  一段段刻苦铭心的红色记忆,不仅蕴藏着战争年代革命先驱们顽强的斗志与毅力,更透露着共产党与群众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一件件感人的红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户,让人了解那段历史,也是一粒种子,让人在内心激发认同。

  

  红军洞

  

  赵金兰曾给红军送饭、放哨

  

  绿色发展,革命老区“大变样”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我们山上竟然有这么平整的一条路。”尽管水头镇双峰村大尖山茶园农业观光园环山公路已经建设许久,尽管这条路不到两米宽,但在朝阳社区双峰村村民眼里,能通上这么一条路仍是“不可思议”。它不仅方便了村民,更代表着盘活了该村丰富的“绿色”资源,给今后该村的旅游发展打通了血脉。

  在朝阳社区办公室,87岁的赵金兰阿婆神采奕奕,年事已高的她难以组织语言,只能用“以前很苦很苦的,现在很好很好了”来描述生活的改变。革命时期,赵金兰曾与唐朱英结伴给红军送饭,因为赵金兰家处偏僻,一段时间里,她家还承担起党组织的临时餐馆,照顾着前往朝阳社区开会的背着“可怕”的枪的“可爱”的人。“当时他们想带上我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可是我不认识字,怕拖后腿,也就没去了。”赵金兰阿婆回忆此处,难免有些失落,如若能识字,她可能会有另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赵金兰阿婆不识字走不出大山的遗憾,在晚辈的身上得到了弥补。说起孩子,68岁的陈亲财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60年代,朝阳社区普遍没得吃、没得穿,更别说读书上学了;上世纪80年代,在农业社的带动下,不愁吃喝;上世纪90年代,一批有文化有头脑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去更广阔的天地打拼。

  老人们围坐在桌前,叽叽喳喳讨论着昔日今时的惊人变化,似乎说也说不尽、诉也诉不完。在他们眼里,80年来,村庄、社区乃至整个水头的变化都非常大。这个“大”字体现在多方面,从环境“满目疮痍”到100天建成宠物小镇客厅,从“污染之都”到“全国宠物用品生产基地”“国家级出口宠物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从重污染制革到宠物食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从污染重地到时尚小镇的华丽转身。如今,行走在水头镇街道,放眼望去,时尚、创新的面貌与20年前生皮加工时的脏乱差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水头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仅与朝阳山一线之隔的“革命战友”闹村乡也“蓄势待发”,正慢慢蜕变、破蛹成蝶。

  2016年,闹村乡成立不久,温作熙从温州市区调任而来,担任闹村乡经济办主任。初次来到闹村,他被眼前的环境震到了:乱糟糟的房子、坑坑洼洼的小路、蜘蛛网般的电线,甚至连一条通往外界的“大路”都没有,宛若一个低配版的“世外桃源”。“没有路,何来发展。”温作熙所负责的,正是跟路、村庄环境有关的工作。2016年以来,闹村乡借助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以及县里大力发展交通的东风,通过道路白改黑、电线上改下、四好公路建设、道路提升工程建设、城乡整治……闹村乡打出一套组合拳,在两年多时间里,不断畅通发展“血脉”,打造产村一体的富足净乡,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净乡。

  多位年初出去打拼,年底才回家的闹村人,看着眼前的“新家”,只赞叹:“这才是‘世外桃源’呀。”

  慢慢地,这抹绿色已渗透在水头、闹村的红色大地上。

  

  水头时尚、创新的面貌

  

  山清水秀的生态闹村

  

  黄汤产业,茶旅融合增收致富

  朝阳山种茶历史已不可考。村民们说,从有记忆开始,山上就有茶,家家户户都有炒茶的锅灶。但从野茶到茶产业,却是在2000年前后。“朝阳山常年云雾缭绕,土壤、气候非常适合茶叶生产。”水头镇朝阳社区书记郑元楚告诉记者,2000年,水头镇开始发展茶产业,不断提高茶叶品质、大力拓宽茶叶市场、不断提高村民收益。而后的2010年,在钟维标等人的不断钻研下,平阳黄汤沉寂数十年重新面世,在品牌的带动下,水头朝阳山茶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朝阳山的茶产业开发不完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水头镇朝阳社区董占波的办公桌上,一排产品依次摆放。茶酒、茶糖、茶面、减压茶……这些稀奇古怪的产品是董占波这些年来苦心研究的“宝贝”,这些“宝贝”的成功研发也是他“梦想成真”的关键。董占波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茶博士,于2017年被派驻水头镇新联村担任第一书记。他说,朝阳山茶产业链目前只停留在制作茶叶上。产业链太短,不仅带动就业的群众数量有限,其附加值也低。

  为此,董占波与浙江子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合作,在低成本、低价格的新产品上作研究。在他的乡村振兴梦里,未来,朝阳山茶园四季皆可采茶,人均月收入数千元,彻底解决贫困现象。这里还有周军辉的“梦”。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的他,与董占波一同来到新联村担任第一书记,董占波负责茶,他负责旅游。周军辉的到来,给这里的“茶旅”发展更是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通过谋划打造茶叶培训基地、举办“黄汤”主题宣传活动,进步推动平阳黄汤品牌的传播,提高品牌效益,带动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组数据可清晰看到茶产业对朝阳山村民带来的改变:2000年,茶园面积3000亩、年产茶叶80吨、人均收入1625元;2018年,茶园面积约10000亩、年产茶叶250吨、人均收入15200元。

  “平阳黄汤”也是闹村乡的特色之一。与朝阳山的“平阳黄汤”不同,该乡纯手工的黄汤制作手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要紧紧围绕“生态立乡”“农业强乡”“旅游兴乡”的发展方向!”在今年的闹村乡政府工作报告里,这样一句话点出了闹村乡今后的发展定位——生态!农业!旅游!近年来,闹村乡坚持走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加大黄汤茶、马蹄笋等特色农业基地的培育力度,打造千亩优质茶园,改造千亩低产竹林,形成“千亩茶园、四季鲜果”产业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闹村溪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以“闹村八景”和生态环境为依托,深入挖掘“两溪、两园、两库”开发潜力,由点到面,连点成线,大力发展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打造乡村旅游风景线;同时,狠抓生态环境,持续推进各项整治举措,保护好闹村的绿水青山。

  

  茶旅文化节

  

  闹村茶厂

  【记者手记

  80年的岁月弹指而过,水头镇、闹村乡这片红色大地上,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在两地,我们听到了许多村民全力支持革命的故事。而正是这些革命精神,让人民收获了最大的财富,也让记者看到了红色精神的延续。我们祝愿老区走上高质量的生态发展之路,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