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省“一大”召开80周年歌舞剧在平阳首演
来源:平阳新闻网发布时间:2019-07-17 09:40:00

  本网通讯员 徐乐静 记者 苏意伟/文 李斌 陈顺利 陈培勇/摄 谢天涯 池淼/摄像 编辑 陈聪

  “开会那天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喏,那个蹲在地上的傻小子就是我。”7月15日晚,在县文化艺术中心,《浙·一抹中国红》歌舞剧正在上演,百岁老人“雪斋”打开了记忆的“匣子”,带着观众回到了80年前那个红色的年代。

  

  

  在浙江南部郁郁葱葱的山岭中,有一处名为“凤卧”的地方,它是浙江大地上的一抹“中国红”,留存着珍贵的红色记忆。

  

  

  

  1939年7月21日,来自浙江省温、台、甬、绍、金、衢等地的党员代表翻山渡水来到凤卧,召开了中共浙江省“一大”会议。史料记载,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前浙江始建省委以来,浙江党组织召开的唯一全省党代表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参加省“一大”的26名代表,代表了全省19000多名共产党员。省委书记刘英代表省委致开幕词并作政治报告和两年来浙江工作的书面总结,大会通过了《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和浙江党的任务的决议》《告全浙民众书》等一系列文件,选举产生了新的浙江省委、选出了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

  凤卧凤林村是“浙江红色第一村”,省委、特委、县委机关的常驻地,红军挺进师集中改编整训和主要活动基地。中共浙江省“一大”会议就在凤林村冠尖和马头岗召开。这个村庄还演绎过许多革命故事,浙南游击区奠基人郑海啸就出生在这个村庄。

  

  

  郑家,一门三烈。尤其是郑海啸的女儿郑明德。“雪斋”老人说:“明德真是个好孩子,那时候自己还光着脚没鞋穿,就组织村民给红军做了400多双鞋。”1941年,为了掩护红军部队转移,郑明德受枪伤被捕,牺牲时只有16岁,被誉为“浙南刘胡兰。”

  “雪斋”老人与郑家是同村人,他是整部歌舞剧的讲述者,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见证者,今年103岁,现今在北京住院疗养。

  “雪斋”老人的扮演者刘思远是一名“85后”青年,在扮演“雪斋”老人时,总是想起自己的爷爷,想起爷爷给他讲过的那些峥嵘岁月。“爷爷17岁参加抗战,进入抗大学习过,后来加入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还担任过沂蒙地区支前司令部担架团副团长,参加过大大小小很多战役。”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决定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抽调5万多名干部随军南下,接管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刘思远的爷爷就是其中一人,此后,刘思远一家定居浙江舟山,成为舟山人。

  

  

  

  

  “红色历史需要被传承、被铭记,让当代年轻人了解和平时代背后的牺牲,明白当下的美好生活是因为曾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王东博扮演的年轻人郑华是串联整部歌舞剧的主角之一,他说,剧中真实的历史事件、那些有名和无名的革命英雄,不仅感动了郑华,使他决心回平阳家乡支持建设,这也深深地震撼到了他。

  编剧陈晶说,从剧本创作到排练完成历时1个多月,参演本剧的台前幕后人员有80多人,年纪最轻的表演者仅20岁出头。

  在采风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走进省一大会址、挺进师纪念碑等处,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刘英、粟裕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不畏艰险、以身报国的一腔豪情,倾听一曲曲英雄赞歌。红路、红桥、映山红……当地的红色文化令主创团队深有感触,红色元素也被充分提炼,融于歌舞剧之中。该剧还融入当地方言,以带领观众回忆革命的艰苦历程,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要忘记“一”的作用,让“这一抹红”在当代继续焕发光彩。

  80年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经的少年已然成为期颐老人。但他们留下的红色精神,一直在闪耀,一代代在传承。

  

  

  

  【后记】

  为纪念中共浙江省一大会议召开80周年,中共平阳县委、平阳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平阳县委宣传部、平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平阳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浙江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出品了这部红色主题歌舞剧《浙·一抹中国红》。

  

  

  该剧共计演出1个半小时,剧目分为六部分:序《昨日书札》、第一幕《一大召开》、第二幕《一门三烈》、第三幕《一腔热血》、第四幕《一座丰碑》、尾声《今日赞歌》。剧中还有两首原创歌曲——《浙·一抹中国红》和《家乡的红曲酒》。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