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快讯 -> 列表

【深度】平阳市民,你会说方言吗?来看记者调查情况

2019年07月17日 11:03:00 来源:平阳新闻网

  本网记者 陈佳佳 陈波 实习生 盛炫炫 编辑 宋淑莹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在南方的很多城市,六岁以下的儿童几乎不会说方言,甚至连听懂也有困难;六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大体可以听懂方言,但基本不说;十五岁以上的青年,有时会说方言,但说得不地道……如今,方言裹着人们的乡愁渐渐走远。那么,我县还有多少市民会讲方言?他们均分布于哪些年龄层?方言日渐式微的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又做了哪些努力?为此,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研究平阳瓯语

  

  三个方言等级小测试

  仅3人全部翻译正确

  7月12日下午,记者制作了6张方言测试卡片。其中,瓯语的是“中午饭吃了没”“萤火虫”“河崇鬼蒙熟人”,闽南语的是“中午饭吃了没”“今天天气怎么样”和童谣“天黑黑”,它们分别代表瓯语和闽南语的三个不同等级,以此来测试我县市民对这两种方言的熟悉程度。

  首先接受方言测试的是一对讲闽南语的母子。“‘中午饭吃了没’这个我会讲。”陈炎泽小朋友自信地用闽南语读完第一句,转眼间在第二句话上犯了难。“‘今天天气怎么样’用闽南语应该怎么说?”遇到困难的他向一旁的妈妈投以求助的目光。妈妈余建青则流利地用闽南语完成了三个不同等级的测试。

  就读小学六年级的郑同学说:“这三句话我都不会翻译。平时,连一句瓯语都不会讲,甚至都听不太懂。”另一位就读高二的温恬翔同学,也不会用闽南语翻译记者准备的测试题。

  25岁的周一鸣,虽顺利用瓯语翻译了“中午饭吃了没”,但面对接下来的测试题则“傻了眼”,直呼“怎么难度系数一下子上升了这么多。”今年上小学四年级的柳桢桢用瓯语把“中午饭吃了没”逐字翻译了出来,但在“萤火虫”这一题上却遇到了困难,“我只会读‘火’和‘虫’这两个字,‘萤’字读不来。”正在读大学的小杨能用瓯语说“中午饭吃了没”和“河崇鬼蒙熟人”,但不知道“河崇鬼蒙熟人”的具体含义。

  今年51岁的彭爱清从容地用瓯语答出“中午饭吃了没”后,看着似曾相识的“萤火虫”和“河崇鬼蒙熟人”却皱了眉,“我知道怎么念的,但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在记者的提醒下,彭爱清讲出了后两个测试的正确答案。随后,50余岁的晓萍和70岁的洪顺发不出意外地用瓯语正确回答出来。

  今年34岁的杜祖杰在昆阳联东菜市场卖水果,他仅能用瓯语翻译出第一句,但他认为,“我长时间在菜市场卖水果,方言应该还是不错的,只是正好遇到了比较‘偏’的测试内容。”

  

  

街头测试

  

  多数青少年已和方言说“再见”

  环境是方言淡化的主要因素

  通过此次方言测试,记者发现是否会讲方言的分水岭出现于20岁,20岁以上的市民多能用方言进行沟通,而年纪越大方言越流利。同时,20岁以下的市民,特别是少年儿童,基本已和方言说“再见”。那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多位受访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不会讲方言,跟环境有极大关联。当身处一个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语言的环境时,久而久之,方言肯定会淡化。郑同学说:“我身边的家人及同龄人在交流时,基本都讲普通话。”小杨告诉记者,“我平时和家人交流都是用普通话,爷爷奶奶也不例外,只有跟曾祖母才说方言,因为老人家不会讲普通话。去外地上学后,我的瓯语更是无‘用武之地’了。”在平阳中学读高一的盛同学认为,方言说多了自然就能与他人顺畅沟通,“我们班经常有同学用方言讲些小笑话,用瓯语朗诵课文《想北平》更是班级的‘保留项目’,平常也会经常用方言和同学交流。”

  这一问题,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亦然。市民杜祖杰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日常已习惯将普通话作为唯一的交流语言,在他们的“潜移默化”下,家里的孩子听不懂也不会讲瓯语。

  “方言的‘消失’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必然趋势。”我县一老师说,虽然可惜,但方言的确在渐渐“消失”,“如今,无论走到哪都要求说普通话,像我的孩子不会讲闽南语,我想教他,他却不愿意学,说‘幼儿园要求讲普通话’。”另一位媒体工作者说:“我县有平阳瓯语和闽南语两种方言,这种情况也是造成方言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比如,北港人的方言以闽南语为主,他们随着父母搬家或工作点在昆鳌等乡镇时,因听不懂平阳瓯语,也就直接用普通话沟通了。”这一说法得到了多位受访者的赞同,在他们看来,这两种方言相差甚远,想要都熟练掌握较难,还是说普通话方便许多。

  

  留住方言就是留住乡愁

  推广普通话和方言传承并行不悖

  当普通话推广取得成果的同时,现今各地方言则以空前的速度在消退,体现语言活力的青少年方言能力和使用率断崖式下降,方言代际传承面临断裂。

  那么讲方言还有必要吗?据了解,方言体现的是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根脉,留住方言就是留住乡愁。

  市民余建青告诉记者,她希望孩子能多接触方言,平时也会有意识的和孩子用闽南语交流。温恬翔同学说:“回老家时,长辈们都会用方言和我沟通,虽然听得懂但是却一句也不会讲,这让我觉得非常尴尬,有时候不会方言连沟通都成了难题。”她告诉记者,同寝室的舍友方言说得非常流利,她在学习中,希望下次回老家时,能与长辈用闽南语好好聊天。

  市民彭爱清和晓萍的儿子均20余岁,她们说,儿子现在方言还是会讲的,但没有他们流利,等到了孙子辈估计就不会讲方言了。“方言讲起来更加亲切,而且做人不能忘本,以后要让后辈好好学方言。”彭爱清说。

  “如今,不但是在学校,青少年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也基本使用普通话,但普通话的推广和方言的传承是并行不悖的。在推广和学好普通话的同时,也要鼓励市民学好、用好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并存共用、和谐发展,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语言生活。”县文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方言是一地民众的天然名片。”县传统文化促进会孔会长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平阳很多优秀的传统曲艺、民俗,往往要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因此,传统文化促进会计划依托现有的国学教育基地、孔子学堂等,将瓯语、民俗、非遗等列入课程,为保护方言尽一份力。

  县教育局普教科幼教办黄主任介绍,目前,我县小童洲幼儿园、育英幼儿园、鳌江中心幼儿园等校,均有开展让孩子们讲方言的活动,“虽然并没有硬性规定幼儿园要开展方言课程或活动,但仍有不少幼儿园会组织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在家长中很受欢迎。”

  县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县地方志学会理事项显华说:“我是平阳人,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瓯语,我爱瓯语中的汉字。”自2008年至2017年,项显华治学瓯语10余年,著成《平阳瓯语》一书,该书从字眼、昆阳常用字同音字汇、平阳俚语、春华秋实等四方面内容出发,深入研究平阳瓯语。“我想做的、能做的就是让现在的年轻人还能讲方言,然后通过他们,让他们的下一代也能讲方言,让方言的传承能够世世代代进行下去,这是一种历史使命感,也正是这种使命感促使我做瓯语研究。希望能通过这些工作,尽量延缓方言的消亡。”项显华说。

网络编辑:张超霞

【深度】平阳市民,你会说方言吗?来看记者调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