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清末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

2019年05月31日 11:03:17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肖粟

  光绪十年(1884),经学大师俞樾弟子吴承志出任平阳县学训导,时届不惑之年。他在平阳生活了33年,晚年定居昆阳岭门,直至1917年(民国六年)逝世,享年74岁。平阳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最终把一生献给了平阳。平阳历史上著名教谕、训导,除了乾隆时的卢鎬,即非吴承志莫属了。他们对于改变一时士习、培育人才、振兴乡邦文化,都起到了莫大作用。

  两大弟子尤为出众

  吴承志字祁甫,人称“祁师”。任职平阳训导前后十余年,治学有方,培育了大批人才。他以考据启导后学,重视品德教育,且拿出自己薪俸奖励学行兼优之士。满园桃李,刘绍宽、陈筱垞便是其众多弟子中之佼佼者。

  吴承志甫任平阳县学训导,刘绍宽时年18岁。上年四月,刘绍宽参加县试,以总分第一名考取县学附生,次年即有幸得到祁师教诲。吴承志以顾炎武、陈灃为治学典范,教授刘绍宽以顾震沧《舆地歌括》、贾昌期《群经音辩》及顾炎武论学诸书,使刘绍宽对文字学及考据学发生兴趣。20岁,刘绍宽开始教读生涯,仍不时问学于祁师。光绪十八年(1892),刘绍宽26岁,时吴承志兼龙湖书院院长,对品学兼优学生奖励爱护。每月以经史物题考核学生,刘绍宽课题特列超等,先后获奖银洋十元和十五元。是年二月十三日刘绍宽日记载:“吴祁甫学师承志招与午酌,项雨农师、杨湘舟、陈小垞(筱垞)、王叔铭均在座,时与席共十二人。”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十七日刘绍宽日又载:“本岁龙湖书院山长为诸葛和卿先生。吴学师承志于本月十二日入京引见,缘上年潘学使衍桐题荐勤职,应升知县。学师以不愿就县令之职,引见之后,仍以训导回任。”潘学使衍桐即提督浙江学政潘衍桐,上书推荐他“勤职”,可升为知县,但他不愿就职,仍以训导回任。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廿四日刘绍宽日记载:“吴祁甫师承志纂修《平阳县志》,粗成,谋梓”。当年知县汤肇熙请吴承志主修县志,积10年之功,志稿粗成。由于多方面原因最终未能付梓刊成,却深深影响了刘绍宽,并为以后刘绍宽续修民国《平阳县志》打下了基础。民国6年(2017)初,吴承志去世,刘绍宽作《祭吴祁甫师》文。又作挽联:“神州版籍,自古廓恢,《山海》证要荒,精诣突过闻喜注;横峤图经,遗编蘦落,乡邦征文献,伤心难续华阳书。”刘绍宽光大发扬乃师精神,不愧于吴承志事业传人。

  陈锡琛,字筱垞,江南宜山人,年长刘绍宽6岁。其父陈云楼,曾为桐庐县教谕,回乡后任龙湖书院山长。陈筱垞幼承庭训,二十岁时考取县试第一名。吴承志任平阳县学训导,陈筱垞时年24岁,从吴承志学经。光绪年间,他设馆授徒,培养了一批人才。汤国琛、吴拱宸、黄子木、陈毅甫、杨悌等都出其门下。陈云楼过世后,陈筱垞承父遗愿,出资接办平阳济婴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令各省、州、县设立学堂。刘绍宽与陈筱垞、陈子蕃等同仁商议,决定在县城创办“平阳县学堂”。学堂选址在坡南济婴局,因场所太小,陈筱垞自己垫付数千银元,在原济婴局周边购民房、借祠堂,于当年五月五日办起了“平阳县学堂”(第二年改名为“平阳县中学堂”,1910年更名为“平阳县高等小学堂”,1912年称为“平阳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它是平阳从私塾、书院的传统授徒形式进入现代规模教学的开始,也是温州地区最早的、较具规模的学校之一,陈筱垞被推举为首任堂长。宣统三年(1911),陈筱垞当选浙江省咨议局议员。吴承志去世,无子,筱垞为其营葬,一切后事都由他经理。将其藏书移至宜山,设培英书社,将社田百亩所入,赡养吴夫人终身。如数量不少而又极佳的藏书、吴撰的县志稿,都由他接管。吴承志为了做学问,收藏大量文献古籍。陈筱垞集资1000元在宜山置平方三间,藏书8578册,名培英图书馆。解放后,移交宜山小学,不久移交温州市图书馆。

  遗著编入《求恕斋丛书》

  吴承志乃学问大家。他一生手不释卷,著作甚富,除平阳县志残稿外,以经史考据文章为多;以横阳为名的有《横阳札记》10卷、《横阳文集》无卷数。这些著作,颇具史料价值。吴氏著作多由其诂经精舍的同窗吴庆坻接收,再由南浔刘承干刻入《求恕斋丛书》中。

  《刘绍宽日记》民国九年(1920)5月1日载:“陈筱垞来检吴祁甫师志稿,仍存局,乞封寄吴子修先生庆坻”。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一字敬疆,号补松老人,钱塘人,七代仕宦,与吴承志同乡并同学于俞樾。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四川学政,后受聘主持续修《浙江通志》,与清廷重臣多有来往。刘承干创建嘉业堂藏书楼,得到前辈大家吴庆坻大力支持。对于师兄吴承志,尽管仕途不济功名不彰,其治学风范,吴庆坻实敬仰之。其所著述,都有很高学术水平。如《山海经地理今释》,学界称誉是“晚清《山海经》考证重大成果”。因得以尽收吴承志所著,编入《求恕斋丛书》。

  刘承干(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土,浙江吴兴人,晚年自称嘉业老人,为民国著名藏书家。民国9至13年,辟地20亩,在南浔镇小莲庄建成嘉业堂藏书楼,倾巨资藏书、刻书、聚书60万卷、20万册。刘承干自己雕版刻书,前后计有《嘉业堂从丛书》、《求恕斋丛书》、《影宋四史》、《旧五代史注》等,在学术史上有重要地位。《求恕斋丛书》收书35种,多收清末民初学人著述,如张锡恭《丧服郑氏学》、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吴庆坻《蕉廊脞录》、刘毓崧《通义堂文集》等。其中吳承志撰5种,即《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补正二卷》(子目11)、《今水经注四卷》(子目12)、《横阳札记十卷》(子目21)、《山海经地理今释六卷》(子目23),以及《逊斋文集》12卷。

  治学严密以治经为本

  1992年,文物出版社曾木刻翻印《横阳札记》。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撰《清人经史遗珠丛编》,重新出版吴承志《横阳札记》。吴承志专精于经史之学,尤精训诂考证的小学。《横阳札记》为其读书札记,堪称清人读书笔记的上乘之作。原序刘承干作于壬戌(1922)孟冬,称:“《横阳札记》者,祁甫先生读书有得,随笔记载之作。补松吴丈(庆坻)获其手稿,为之编次以成者也。先生为学以治经为本,尤精研许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证所考据,多发前人所未发”。《清人经史遗珠丛编》编者《校注说明》称:“吴氏颇能秉承乃师治学风范,其思致之严密、徵引之详赡、考证之精审,令人信服,故能成一家之言。《横阳札记》贯彻了吴氏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治学原则。吴氏精通小学,一字一理,以文字、音韵、训诂会通笺注,同时旁徵博引,胪列大量内证、外证文献材料,穷源竟委,并充分考虑原文献体例,予以周密诠解。”并称:“吴氏又受西学东渐学风影响,视野开阔,殊无清末腐儒之迂酸。尽管平生功名不彰,不坠经世致用之志。其能联系历史现实,纵横捭阖,以史为鉴,一时参照”。

网络编辑:谢天涯

清末平阳县学训导吴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