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明代南麂抗倭战事史略

2019年05月24日 11:10:25 来源:平阳新闻网

  陈斌

  明朝一代,东南沿海一带倭乱频发。南麂岛位于浙闽之间外海,曾成为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大陆的跳板,后被收复,其间发生过一些战事。

  海上前哨

  南麂岛在平阳县东南海面上,是南麂列岛的主岛,位于南麂列岛的中部,西北距县城55公里,与大陆最近点西湾北山约45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由岩石、沙砾、黄土构成。岛东南至西北长5.25公里,东西最宽处3.30公里,最窄处0.15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海岸线曲折,共长24.80公里,周围有后隆嘴、大山嘴等5个岬角,有国姓澳、马祖澳、火焜鳌3个海湾,有南麂港1个港湾,有斩断尾门1个水道,四周岸边有娘子、白蛇等16个礁。岛的外形似麂,头东尾西,浮于海面,又处于浙江省的南部,故名南麂岛。

  南麂孤悬海外,地理位置重要,处在浙闽两省海上交通要道上,其外洋至日本之间再无可栖居的岛屿。倭寇侵扰东南沿海大陆,往往以此为跳板。《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载:“南麂山,在县东海中。……其北接凤凰山,山岙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栖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哨守要地也。”

  南麂土地肥沃,可泊舟船,是一个较好的避风港。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竹屿西二十余里,为南麂山。山四边不等,中径长八里,有平广五里,上有平壤数千亩,土甚饶沃。其隆处,曰百亩坪。滨海有数岙,曰后陇、曰国姓岙,最平坦处可泊舟……”。《筹海图编·卷五》载:“(总兵俞大猷)又云:‘沿海之中,上等安岙可避四面飓风者,凡有二十三处……。中等安岙可避两面飓风者,凡有十八处,曰马墓港、曰长白港、曰蒲门、曰观门、曰竹齐港、曰石牛港、曰乌沙门、曰桃花门、曰海闸门、曰九山、曰爵溪岙、曰牛栏矶、曰旦门、曰大陈山、曰大床头、曰凤凰山、曰南麂山、曰霓岙。’”

  倭寇巢穴

  明时东南沿海一带倭乱,倭寇常以南麂为巢穴,进攻平阳、瑞安等地。《筹海图编·卷五》载:“贼自国初以来,俱经此(南麂、凤凰山)栖泊,实巢穴也。风顺一二潮可至飞云港。先年设兵船一支守,废坏未复。今拨江口、黄华兵船于此巡哨。”

  当时日本的船舶制造技术较中国落后,倭寇的船舰是用大木锯成方形,联结而成。联结时不用铁钉,只用铁片;不用麻筋、桐油弥缝,而是用草来堵露隙,费材、费工,而且不坚固。载重量也较中国船小,倭寇的舰船大的只能容300人,中等的一二百人,小的只能容四五十人或七八十人。船内所带淡水不多,平均只有400斤,每人一天只能用几碗水。因此一到中国沿岸岛屿就要停泊,补充淡水,同时进一步窥探大陆的虚实。南麂是日本九州、五岛与浙闽沿海之间的一个较大的岛屿,其外洋再无可补充淡水的岛屿。故倭寇侵扰浙闽沿岸,往往以南麂作为停泊处,或作为巢穴,为进攻大陆做好准备。

  倭寇的舰船适航性较差,只能驶顺风,不能驶戗风。遇到戗风或无风时,只能下帆荡橹。这一特点决定了倭寇入侵的时间和地点。我国东南沿海属季风区,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风力又多在6级以上,不适合木帆船的航行;夏季又多南风,风力虽较北风弱,但对航行也不利。因此入侵只能选择在三、四、五月(春讯)和九、十月(秋讯)两个季节。在这样的季节里,倭寇一般从萨摩(日本九州南鹿儿岛县)或五岛(今五岛列岛)开船,视风向而定;东北风猛则犯广东、福建,正东风则侵浙江、江苏,若南风则趋辽东、天津等地。故倭寇停泊南麂及入侵平阳一带,也大多在三、四、五月(春讯)和九、十月(秋讯)两个季节。

  明代倭乱,嘉靖年间尤甚。民国《平阳县志·武备志二》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戊午,倭船泊南麂山、女儿礁、洞门、青岙。”“(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十月,倭船泊南麂山下。至十一月,上将军岭至芦浦,复从白沙至十六都北港麻园。”《筹海图编·卷五》载:“嘉靖乙卯(1555)冬十一月,倭舶三艘,舣南麂之西麓。”

  抗倭战事

  为了抵御倭寇的入侵,明朝水军曾在南麂岛附近海域多次与之交战。

  永乐十五年(1417)中官张谦出使西洋诸国回来,在金乡外面的海域与倭寇的舰船相遇,并打败倭寇。《国朝典汇·日本篇》载:“(永乐)十六年六月……时内官张谦及指挥千百户等官使西洋诸番还,至浙江金乡卫海上,猝遇倭寇,官军在船者才百六十余人,贼可四千,鏖战七十余合,大败贼徒,杀死无算,余众遁去。朝庭闻而嘉之,赐奖劳,升赏有差。”

  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浙江巡抚朱纨率部在宁波东面的海上,取得双屿之捷。停泊在南麂岛倭寇自行遁去。《筹海图编·卷五》载:“嘉靖二十七年(1548)四月,都御史朱公纨遣都指挥卢镗、副使魏一恭等捣双屿港贼巢,平之,贼首李光头就擒。”“余党循往福建之浯屿,镗等复大败之。翌日贼船有泊南麂山、女儿礁、洞门、青岙者,知巢窟已破,无所归,去之下八山潜泊。”当双屿的倭寇逃至平阳沿海时,金乡卫指挥吴川率部击之,并擒贼首许栋。《筹海图编·卷五》载:“(嘉靖二十七年六月)二十日金乡卫指挥吴川追攻于海洋,贼船为我所迫;又遇暗礁舟覆,所遗仅二人,栋与其弟社武也。官兵擒之,积年巨寇一旦生俘之,盖天意假手云。”而后,朱纨所部在南麂附近海域继续追击倭寇。民国《平阳县志·武备志二》载:“(嘉靖二十七年)九月朱纨讨温、磐、南麂诸贼,连战三月,大破之。”

  嘉靖三十一年(1552),瑞安知县刘畿曾督明军兵船赴南麂追剿倭寇。《明代温州倭寇编年》载:“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瑞安知县刘畿建议御倭战守计划五条:一议防守,二议水战,三议战船,四议策应,五议器械。时寇退匿南麂山,畿虞其复发,督兵船剿之。”至于战况如何,没有记载。

  隆庆到万历年间,沿海虽有倭寇的侵扰,但势力不大。当时闽、浙、广三省多倭寇出没海上,明军虽时有斩获,而浙江南麂诸洋和广东的抱虎诸处仍有倭寇屯泊。其间在南麂附近海域也曾发生几起战事。隆庆六年(1572)闰二月,明军在南麂外洋追剿倭寇,并有斩获。《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七》载:“隆庆六年(1572)闰二月二十四日,有倭船一只,倭贼一百余徒,在东洛、南麂外洋行驶。该温处总兵巡道副使张督同参将胡震统督官兵周津、伍奏等追剿。斩真倭首级三颗,用火焚溺,众贼死者不计。”万历二年(1574)四月,也曾在南麂、东洛山外洋击败倭寇。《两浙海防类考续编·卷七》载:“万历二年(1574)四月十四日,南麂外洋有倭船一只,倭贼七十余徒。该温处兵巡道副使华督同参将李希周统率官兵叶欢等,生擒真倭五名,斩获首级一十六颗,救回被掳人民一十九名。彼时,风浪汹湧,即用火攻烧,溺水死者甚众。十五日,东洛洋外复至大倭船一只,倭寇八十余徒。督遣官兵李春芳等,擒斩真倭首级一十六颗,溺死不计其数。”

  南麂管理

  在明朝,南麂属于平阳县二十四都,后因倭寇盘踞,百姓迁入其他各都。民国《平阳县志·舆地志三》载:“昔时南麂及竹屿诸岛并编户入二十四都”。隆庆《平阳县志·建置沿革》载:“二十四都,旧在海中,麂山及竹屿以避寇散入各都。嘉靖元年,知县叶逢阳以平阳所军余编补。四十一年,知县文程又以金乡沙园所军余编增。”

  原先,明军曾派一支兵船守南麂,后废坏未复。嘉靖中后期,主要是江口关的哨船到南麂巡哨。《明代温州倭寇编年》载:“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平阳江口关设总哨官,泊洋屿。”民国《平阳县志·武卫志一》载:“江口关总哨官一员,领哨官一员,船一十九只,兵四百五十五名,汛期屯泊洋屿,守舥艚、炎亭、石砰、五屿一带,南与镇下关,北与飞云关,下接南麂。游哨各官兵交相会哨,专御金乡、平阳、仙口、墨城一带地方。”隆庆四年(1570)平阳镇下关设立总哨官后,哨船也到南麂附近巡哨。《明代温州倭寇编年》载:“隆庆四年庚午(1570),平阳镇下关设总哨官,泊官岙。”雍正《浙江通志·海防志》载:“镇下关总哨官一员,部领哨官一员,船一十七只,兵四百三十六名,汛期屯官岙海洋,哨守洋荪、大岙、竿山、潼头一带,北与江口关,南与福建烽火门,下接南麂,游哨各官兵交相会哨,专御蒲壮、金乡,迤南大、小濩一带地方。”

  万历二十年(1592),许孚远出任福建巡抚,募兵垦海坛地八万三千有奇,筑城建营舍,聚兵以守,抗击倭寇,取得一定的效果。万历二十二年(1594),许孚远向朝廷建议设立南麂副总兵,获得批准。于是,南麂始设副总兵,专门守卫南麂一带的岛屿。《明史·兵志》载:“万历中,许孚远抚闽,奏筑福州海坛山,因及澎湖诸屿。且言浙东沿海陈钱、金塘、玉环、南麂诸山俱宜经理,遂设南麂副总兵。”此时,明军正在朝鲜进行抗倭援朝战争,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取得完全的胜利。从此,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入侵也十分衰弱了。

  在此之后,有记载的倭寇入侵南麂不多了。万历四十五年(1617)四月,一伙侵犯基隆、淡水失利的长岛倭寇,侵犯浙江台州地区,杀官兵,夺战船,在菲韭山、牛栏山、南麂、白犬澳等处,抢掳渔户,往来劫掠。五月,该伙倭寇遇飓风,船被击破,栖泊于福建东沙,计有船3艘、200余人。巡海道韩仲雍同兵备道卜履吉、参将沈有容调集北、中、南三路及伍防馆官兵合势仰攻。后又有倭寇大鸟船1只、小渔船2只前来救援。官兵奋勇力击,3船立沉,倭寇投溺就缚。各部共擒获倭寇67名,救回被掳渔民22人。天启二年(1622)后,再无倭寇入侵东南沿海一带的记载了。

  王理孚在《南麂八咏》中曾写道:“海上兵戈几废兴,乡评庙算太瞢腾。德清来暮长洲死,古戍荒凉感不胜。”也算是道尽了南麂在明代倭乱期间的血泪史。

网络编辑:周昌均

明代南麂抗倭战事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