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明代大儒 “横阳先生”徐兴祖:明代有影响力的平阳学者

2019年05月17日 11:01:31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新祥 编辑 周启来

  历史上,平阳地方文化在宋元时期盛于一时。特别是南宋时期人才辈出,进士云集,有文武进士700多人,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民国《平阳县志》称:“平阳衣冠文物至宋而盛。陈经正兄弟,徐寓、蔡舆诸君子,先后从遊程朱之门,皆得其传以归,递相授受,邑遂称‘小邹鲁’焉。”并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名的“平阳学统”,这记载于明代大儒黄宗羲《宋元学案》书中。

  

  

  元承宋绪,元代的温州理学传承荟萃于平阳,出现了儒学大家集聚的现象。清孙衣言在《瓯海轶闻·永嘉学术·元》中,列举了元代温州地域的理学人物14人,其中就有10位平阳人。像著名的儒学大家史伯璇、陈刚、章仕尧、汪鼎新、赵良震、朱子昌等人,举进士有郑禧、项仲升、孔旸、孔克表、陈高、俞端等6位。他们著书讲学,学生众多,在元代的温州极具影响力,并且在全国也占有一席之地。

  平阳文化自理学而兴,但经过宋、元、明三朝的鼎革变迁,政治文化中心的北迁,行之明初,在朱元璋思想禁锢的高压统治背景下,平阳学统已近式微。因而明代平阳的学术不倡,大儒学者不多,但还是有些著名的学者,如元末明初的徐兴祖,他是明代平阳最著名的学者,人尊称其为“横阳先生”。

  

  

  理学传人府学教授

  徐兴祖(1327~1402),字宗起,号思直。县城东郭(今昆阳镇东门)人。其父名必友,字仁卿,据苏伯衡《平仲集》记载,是个注重品行的读书人,素以孝义闻名于乡里,元至正(1341-1367)初,其游学京师。当时,中书左丞许有壬认为他是个奇才,想推荐他从政为官。主管吏部铨选的胥吏向他索贿,必友不愿意,他认为:“辇毂之下,政以贿成;中书用人,扼于铨曹,志可行乎?”遂回乡归隐于柏洋山,自号“逸叟”,去世后应徐兴祖之请,苏伯衡为其作《逸叟处士徐君墓志铭》。

  徐兴祖自幼在其父徐必友的教导下,品行持重,好学不倦,遍拜平阳名师。尝受《书》于郑伯玉,受《诗》于周可仁,受《易》于史文玑。精通《易》《诗》《书》三经,并尽得史伯璇之学,于义理尤极精粹,至于子史百氏亦靡不研究。《宋元学案》把其列为史氏门人两大高足之一。上文已述元代的温州理学传承荟萃于平阳,此三人乃当时温州著名的学者。

  郑如圭,字伯玉,号冰壶,元代平阳州江口人。是宋元之季平邑名流郑朴翁之孙,敦于信行,博学强记,尤精于《书》,科目兴,大家世族争以礼致之教子弟。如圭善诱掖奖劝,故学者多从焉。家旧多书,或有假,无少吝,不归亦弗校也,其乐于成人之善皆类此。尝就试,不中,后以寇盗扰攘,家无完居,读书啸咏自若,同里史伯璇每推重焉。年五十八终。

  周尚德,字可仁,元代平阳学者,精通于《易》《书》二经。于元、至正元年辛巳(1341)江浙行省乡试,以《易》经考取第26名举人,据历代《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载,后任江西信州路学正。

  史伯璇(1299-1354),字文玑,号牖岩,平阳凤林乡前仓人,元代儒学名家,誉称“东海大儒”。反复研究《四书》和朱熹学说达三十年,订正当时对《四书》的不当注疏,著《管窥》《四书简窥》)十卷。他精思善学,对天文、地理、历学、算术也很有研究,都达到“博涉能通”。要著作有收入《四库全书》的《四书管窥》《管窥外编》。诗文集《牖岩遗稿》曾散佚,后人重新搜集篡辑,改题为《青华集》。

  

  

  在三位名师的精心指导教育下,徐兴祖尽得其学而学焉,故于义理备极精粹。至于诸子百家都有很深入的研究。遂以其学行于一时。洪武五年(1372),徐兴祖考取浙江乡试举人。洪武六年(1373),以荐授温州府学教授,其以性理开导诸生,教人有法,学生均自庆“得师”,造就甚众。一郡翕然宗之,尊称其“横阳先生”。秩满,他以疾病为由引退归乡,不久,即起用为温州府学训导。

  博学修志保全民众

  徐兴祖学行品正,博学雅儒,为文简质典重,有浑然之气。深得明大儒方孝儒赞赏,方孝儒在《方逊志与苏平仲书》中道:“人之贤不肖固有,定论文章之高下亦然,近而作者渐已稀闻,在东南惟执事与徐教授耳。徐公之文,简质典重,有浑然之气。然推瞻畅急,言极论而不竭者,实惟执事......惟执事善自谋,以大宣正学,上报国家,下慰相知者之望。”文中的徐教授即徐兴祖。

  方孝儒(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明代浙江台州府宁海县人。明代大儒,师从大儒金华宋濂,学术博雅醇正,文章纵横豪迈,人称“正学先生”。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洪武年间为汉中府教授。建文时,为侍讲学士。靖难之变,朱棣兵入南京,他以不肯起草登极诏书被杀。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令编修全国一统志,辑成《大明志书》一书。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又“会省部以修图志责成郡县”。在时任温州知府任敬的主持下,由时任温州府学教授徐宗起(兴祖)、永嘉县学训导张升,集四邑(永嘉、瑞安、平阳、乐清)之宿儒学者,相与采摭讨论,考究元代《延祐-东瓯志》而续补其所未备者,辑成《温州图志》一部。这是明代温州第一部府志,任敬序见于《万历温州府志》,书目见于《千顷堂书目》、雍正《浙江通志》《温州经籍志》等著录,已佚。

  徐兴祖在郡城任教职期间,温州卫守将某,称说府城北枕瓯江,担不住潮水泛滥,要求改造城垣。上级派员核查此事,众心明白守将的话毫无道理,但莫敢出声。唯独徐兴祖奋斗抗争,说明府城建筑不可能受潮水为害的理由与事实,言辞有力,条理清楚。上级认同了徐氏的意见,府城改建工程被取消,百姓避免了无端骚扰与劳役。

  处州盗贼叶丁香起义造反于山谷间,情势蔓延扩展至瑞安、平阳。朝廷派遣延安侯唐胜宗来镇压,欲全部剿灭,并命令温州郡丞王全率民为向导。王全于是向徐兴祖问计请教此事如何处理为好,徐兴祖建议“若开其生路,招谕之来,即为良民”,他认为民众愚昧无知,由于遭到胁迫,一时误入,无由自新,如果先用招抚的手段给他们以一条生路,这些人皆是良民。这样一来,盗贼本是乌合之众,自然会解散,盗贼首领也必当成擒,用不着玉石俱焚,斩尽杀绝。后王全采用了兴祖的计策,许多老百姓果真投降,保全了性命。

  

  

  师道自任承前启后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徐兴祖前往江西作乡试考官、考核生员,荐举人才。其留下了公正好名声。事情完毕后,朝廷闻其贤,欲征召入内,准备授以禁近要职,但因为郡城向吏部提出要求,最后得以留任在温州继续作教职。兴祖其人品笃行端正,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与人交久而益笃,虽普通百姓与学子来拜访,接待皆有礼意,未尝几微及人过失。

  徐兴祖任温州府学教职十年,素以师道自任,其教人有法,诸生也以为得到良师,登显仕者众。特别是在他的努力兴学育才下,为温州科举重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是继南宋之后温州科举又一个高峰期,考取进士近150余人。明初苏伯衡称赞他说:“典教乡郡凡十年,召至阙下,将官之而君辞疾坚甚,今得旨,归老于家,以学行望于士林(《平仲集、厚本亭记》)。”

  徐兴祖其知名弟子有张文选,字士铨,永嘉人。永乐四年(1406)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参修《永乐大典》,著有《易经讲义》《四书训解》。另外,知名有平阳王宗远、方子深、陈镐(玄逸子)等。在民国《平阳县志》俱有为王、方列为专传。明建文四年(1402)某月,徐兴祖由于年老得病,语诸子曰:“吾至此足矣。”他对在病床前儿子们说:“我活到了这个岁数已经足够,也没有什么遗憾了。”于是拒绝治疗,不再服药。13天后去世,终年76岁。

  徐兴祖是元明之间平阳理学承前启后的主要人物,是明代平阳不可多得的儒学大家。主要事迹见载于明初国子监祭酒胡俨《胡祭酒文集》、平阳学者郑思恭《东昆仰止录》中,在明清之《浙江通志》《温州府志》《平阳县志》中俱有传纪。其著作有《徐横阳文集》,已佚。

网络编辑:雷鹏

明代大儒 “横阳先生”徐兴祖:明代有影响力的平阳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