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文化文学 -> 列表

塘古街往事

2019年04月08日 13:39:33 来源:平阳新闻网

  郑小同

  鳌江镇塘古街因筑于原塘沽之上故名。民国平阳县志有载:塘沽原系九都海塘一段。民国前期,小南乡九都有10个村:下程、江口、墨城、屿门等,其中江口(北江口)即为现在的鳌江镇。明万历廿三年(1595年),县令朱邦喜召匠砌筑,乡民称之朱公塘。明末清初,外地商人来此定居日益增多,遂成街道。1939年称康宁街,1950年称塘古街。1952年因街道过长,分南北两段,以东井巷(坊间称为水丼头)为界。

  塘古即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挡潮堤坝,亦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海塘的历史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鳌江的海岸,由于上游水流挟带泥沙,致使逐年淤积、延伸,冲积平原逐步扩大,加上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古鳌头日臻繁华。民国初期,福建、永嘉场等地民众纷纷举家迁居,福州、宁波、温州等地商人慕名前来经商,古鳌头一时商贾会聚,店铺林立,三十六行,傲视群雄。

  清乾隆四年(1739),县令彭绍堂曾在古鳌头塘古头杨爷殿浦(亦称塔鳗浦)修筑塔鳗陡门,民间有“杨爷殿前捉塔鳗”一说。一个半世纪后的1897年,陈仲云、王志澂、王惺园三位先生发起创办的鳌江书院,就坐落在塘古头的杨爷殿(海神庙)大殿后的文昌阁,1902年鳌江书院和另外二所书院合并成立鳌江小成学院,并制定学校章程,百年鳌小由此开始。

  塘古街有好几家中药店,吴寿池先生创办的吴永寿药店,租赁在塘古头十字街口“潘顺和”里,老先生坐堂看症,儿子吴贯卿站店司药,贯卿先生于1948年被推选为鳌江镇国药商业同业公会负责人。金学士先生的金三益药店,创办于1929年,坐落在塘古上三官亭路口,后由长子金可立接掌店务直至解放,金可立的名字在小南一带可谓妇孺皆晓,可立先生是平阳县政协工商界第1—7届的委员,曾任鳌江商会会长。1930年代,鲍藻琨先生在塘古街口开设同洽春药店, 1985年还获得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发的“‘老药工’荣誉证书”。

  季振昌糕饼店,创办于清末民国初,店址在塘古街上十八家,掌柜季繁棋先生,前门店后面工场。1940年代儿子季克和老司继承祖业,同时兼营批发生意,有学生刘际全等参与生产经营。还记得小时候小学放学时,走过塘古上面的石桥板,来到他们的门店,兴趣十足地观看师傅用上下糕印在制作“糕儿”。后继有人,传承祖、父辈手艺,孙子季绍忠,跟父亲学。曾孙女季素素,在鳌江水果市场开有门市,自做自卖,产品有“糕儿”,“风萧”等等。

  东横街口几间店面是林裕大糕饼店,掌柜林庭琪先生,创立于清朝末年,规模最大时有10间店面。起先销售一些杂货食品,为了扩大生产自己着手制作糕饼食品,譬如饼干、炒米、稻干绳(麻花)、月饼等,并配备有烘焙设备。由于工艺精良,诚实经营,闻名古鳌头。家中三个儿子先后在店里从事生产、销售以及财务工作,解放以后他们分别去了国营的烟糖公司和供销社。

  抗战时期闻名浙南地区的《平报》社原址就在塘古街,后迁到康阜底,是一幢5间3层的楼房坐东南朝西北,占地160平方米。因其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消息,介绍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刊登本地新闻,成为团结各界群众同仇敌忾、齐心抗战的武器。革命先烈、《平报》编辑主任黄藻如先生就住在隔壁的黄日升布行。革命前辈孙国栋先生也住在塘古头下十八家对面孙懋昌商行。1937年他就读平阳临时中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次年有14位同学去皖南参加新四军,1939年他在雁门小学任教时参加平阳地下党主办的《平报》校对工作,1943年考入浙江地方银行平阳办事处工作,1947年4月在中共鳌江支部成立大会上入党,1982年退休,后转为离休。革命前辈项经川、杜贤宏、陈章耀、杨力航、李士俊等都在《平报》社工作战斗过,为鳌江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网络编辑:谢天涯

塘古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