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平阳网  ->  频道中心  ->  历史 -> 列表

唐横阳县尉申谏臣略考

2019年04月01日 10:40:27 来源:平阳新闻网

  蔡新祥

  继发现唐温州横阳首位县令刘祥之后(见温州日报风土版《发现唐代平阳县令》一文),笔者又在《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中发现唐、开元年间任横阳县尉(全文另见于《全唐文补遗》——大唐故朝议郎行尚書都事上柱国夏侯府君墓誌并序),历史上横阳县尉首位记载之人申谏臣,唐代横阳县尉一职,历代县志从无记载,这是研究唐代横阳县史料的重要文献资料,可补历代县志之缺,弥足珍贵。

  

《全唐文补遗》

  

《申讽臣墓忠铭并序》

  

  唐墓志铭中的记载

  唐横阳县尉申谏臣,笔者发现于汤燕、陶诚著《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之《夏侯思泰墓志》首题:大唐故朝议郎行尚書都事上柱国夏侯府君墓誌并序。 (唐)申谏臣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十一月八日葬。河南洛阳出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藏,1956年归故宫博物院。正书,24行,行24字。拓片59×58 cm。附注:有方界格。落款:女婿宣义郎前行温州横阳县尉骑都尉申谏臣书。

  墓主夏思泰,谯郡人(汉建安末置治谯县。隋唐为毫州谯郡,今亳州谯城区),生前官阶为朝议郎(唐为文官第十四阶,正六品上)、行尚书都事(从七品上)。勋封上柱国荣誉,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七月廿九日卒于京兆府万年县崇义坊私第,享年六十一岁。十一月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之北原,作为女婿申谏臣写下了这篇墓志铭。

  对于墓主的考证,不是本文的重点,笔者感兴趣的是撰写者女婿申谏臣的官职,宣义郎前行温州横阳县尉骑都尉,这是目前发现的仅有的唐代横阳县尉官职之人。申谏臣其人在史料中无考,生卒年也不详。笔者另外发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墓志拓片目录》之《申讽臣墓忠铭并序》,1999年11月洛阳邙山出土,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刻石,拓片高36厚米,宽36厘米。正书,15行251字。墓志铭记载申谏臣乃是其兄,兹先将该墓志铭引录如下,下段再行述略。

  申讽臣,其先魏郡人也。宣州秋浦令之云孙;家令寺司藏承之仲子。襁而秀彻,髫而仁孝,志学读诗礼,既冠能文章。南图整副,将播于九万。北斗惊魂,奄归于冥寞。春秋二十而卒。噫嘻呜呼!寿促于颜生,行高于闵子,苗而不秀,妙年则巳。开元二十四(公元736年)岁在困敦元,兄谏臣大崇,茔域以安。考妣,惟子之枢,奉诲而迁,月贞于陬辰。景申附大茔之西南一百二十三步,即洛阳县北部乡之原,礼也。铭曰:

  天假才器,神欺福寿,婚宦未阶,晗禭斯久。

  于嗟太素,何无何有,孰昭令美,铭之原埠。

  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十六日

  

  申谏臣其位其人

  从《申讽臣墓忠铭并序》中可知,申谏臣,字大崇,魏郡人(今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以南),祖父申之云曾任宣州秋浦县令;父亲申承之曾任家令寺司藏,他是申承之长子。从父祖二代官职名而言,也是个官宦之家,娶妻朝议郎夏思泰之女。也属于官宦大族门当户对。其弟申讽臣,虽聪颖好学,但享年不寿,春秋二十而卒,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葬于洛阳县北部乡之原,此墓志铭也应属于申谏臣其所写。

  从《夏侯思泰墓志铭》所载,申谏臣官阶宣义郎、前行温州横阳县尉,骑都尉。宣义郎:职官名。唐代设置宣义郎,是为散官。“宣议郎”,据唐制,文散官“从七品下,宣议郎,正七品,升授(文官凡吏员出身者)。骑都尉,官名,汉武帝始置。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晋以后历代沿置,唐为勋官十二转之第五转,相当于从五品。而唐代的上县县尉为从九品上(横阳唐代为上县),按官职升迁,申谏臣应属释褐出身,释褐官作为唐代官员的初任官,往往品级很低,多为基层官僚。经过基层多年锻炼考核,申谏臣先任横阳县尉(从九品上),再任宣义郎(从七品下晋正七品),再升任骑都尉(从五品)。从墓志铭行文来看,申谏臣其人颇有文才。

  横阳唐代为上县,按唐制,县官总数五人,设县令一人(从六品上),县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上)、县尉二人(从九品上),县尉是唐代县级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唐代县级政府行政机构中,县令是长官,负责统筹全县之政务;县丞是副长官,辅佐县令行政;主簿是勾检官,负责勾检文书,监督县政;县尉主管治安,具体负责执行办事的就是县尉(相当于今政法委书记或公安局长)。

  申谏臣任横阳县尉应在开元20-25年间(730-737),按《申讽臣墓忠铭并序》《夏侯思泰墓志》来判断,其弟申讽臣去世只有年20岁(开元24年717-736),那么伯兄申谏臣年龄也是相差不大,约和县令刘祥差不多时期任职横阳(开元二十一年(733)刘祥在横阳令任上去世于横阳官第),而其人事迹、政绩几无可考。有意思的是,申家兄弟取名申谏臣、申讽臣、说明申氏家族对兄弟俩的期待,所谓谏(讽)臣一般都是忠君报国,刚正不阿之士。后人考证,这也说明讽谏文化在唐代民间受到推崇。

  

  横阳县是个上县

  从《申谏臣——夏侯思泰墓志》《大唐故温州橫阳县令刘府君墓志铭》以及《行历抄校注》《日本圆珍求法江口上岸》等资料综合来看。唐代的横阳县属于上县,是个大县,其职官设置已经非常完善。县官总数五人,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俱全、以唐初武德年间(公元618—626)以5000户以上为上等,2000户以上为中等,1000户以下为下等。到了开元天宝之际,臻于极盛,户口繁多,因此分等标准也随之提高。开元十八年(730年)定6000户以上为上县,3000户以上为中县,不满2000户为下县。若按时每户曰5-6口人计算,时横阳县人口可达5-7万上下(据《新唐书》载温州人口为241690人),横阳县经济也比较发达,沿海平原土地开发也趋向成熟,在唐韩愈《路公神道碑》载“贞元年间(785~805)路应任温州刺史,筑堤岳城、横阳界中,二邑得上田,除水害。”“岳城”即今乐清,“横阳”即今平阳。民国《平阳县志》引叶嘉棆《县志补证》,认为韩愈所说的“筑堤横阳界中”,就是修坡南塘。说明鳌江沿海平原土地开发已经大致完成。

  现据《行历抄校注》《圆珍入唐记》等载。唐代横阳县曾设江口镇。镇在唐代是个军事设施名称,也称军镇,唐代的镇、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唐横阳县除了在江口设镇,还在蒲门(现苍南马站)设戍(据陈陶《蒲门戍观海》诗)。从当时的军事地位而言来判断,江口镇大概界于中下镇的位置;既然称镇,驻守人员应在100-300人之间。唐代的镇,有军镇和镇戍之分,前者相当于军区,与州府平行;后者是一个军事据点,设在州县要道上,勘验行人过所、路证。圆珍所过的江口镇该是镇戍。主要的功能就是勘验行人过所、路证。

  由此看来,唐代横阳县江口镇就已经是个重要的海防边防军事要地,具有对外交流的功能,其规模也应该不会太小,而文中也明确认为就是今天的鳌江镇。另外,唐代的横阳佛教兴旺,寺庙众多,也是圆珍求法上岸横阳江口主要原因。综上所述,唐代横阳县已经是个经济较发达、人口众多的上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之职务一概俱全,现发现有县令刘祥、王玫、徐回、县丞许邴(大中年间(847-860年)县丞权知县事(据圆珍入唐记)。主簿沈如筠、县尉申谏臣的记载。今后,随着史料的逐步发掘深入,唐代的上县横阳县将进一步呈现在世人面前。

网络编辑:张超霞

唐横阳县尉申谏臣略考